锦灰如花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艺术发现了一类独特的存在物,即灰烬一般的剩余物,现代艺术不再以完整的事物为对象,而是在碎片中经验世界,因为世界不再有最终的根据,如何让这些杂乱无章的碎片还有着美感就成为对现代艺术的挑战。即便是废墟也还有着拯救的启迪,就如同本雅明在克利的新天使上看到废墟升起时,也感受到了那从天堂而来在背后吹动天使翅膀也上升的风。当然,对于中国艺术家,不可能有如此的天使之翅与天堂之风,但我们也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与精微的艺术,有着花枝上与月色中闪耀幽微诗意的花朵。只是在现代性的灾变之中,在现代人虚无与忧郁的目光中,这些遗产也仅仅是残骸与碎屑,花果已经飘零,曾经美好的事物都已灰飞烟灭,带着这种情愫,传统才可能在现代性的破坏之后,需要一个艺术家以自己内在的心力来重建它,但不可能完整复原,他必须在类似“锦灰堆”那样的杂碎中寻找可能的精华,保留事物不可摧毁的内在沉静与孤寂幽邃,这是事物本身的幽寂,但不可能直接被看到,需要艺术家以幽寂的目光去发现它们,中国艺术如果再次发现物的自身性,发现自然的永恒性,就在于发现这不可摧毁的“幽寂”。
  在现代性的纷纭杂碎之中,如何还可以再度发现美好事物的“幽邃”?如果还有着绘画艺术的可能性,就在于以新的方式呈现这种不可见的幽邃,如同西方抽象绘画挖掘了黑暗深渊的“不可见性”,中国艺术也必须重新发现新的不可见性,而且要面对事物的废墟。
  艺术家严超就是从锦灰堆似的废墟出发,把绘画艺术带入了那不可见的深度幽暗之中。
  严超本来学习的是绘画,但他后来大学所学专业却是文化遗产,这反而让他更好地面对了那些被大多数艺术家所忽视的传统要素,那些传统的图像与材质,当然就是被现代人忽视乃至于抛弃的遗产,比如大漆等等,而且面对遗产,正好是面对文化历史的剩余物,即“锦灰堆”般的存在物。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因此,新绘画要保留事物的残破与残骸状态,哪怕是一副古代花鸟画,也不可能在完整呈现了,只能以锦灰堆的残破残留在记忆中,甚至就是它的余烬状态,但艺术必须在如此破败之物的堆积中生发出一种绝美与璀璨出来,这就需要化腐朽为神奇,但严超的绘画做到了。
  当然,除了历史的积淀,严超来自于河北的付阳坡,那是产棉花的基地,当他回到儿时的家乡,看到满地的棉花,这秋天才开的花,其实乃是非花,因为从来没有艺术家以棉花为对象,但对于严超,却看到了繁花锦簇中的衰败,看到了卑微之物的茂盛,他要以浓郁的笔触来挽留这秋日的盛大!
  严超的绘画混合使用了不同的材质,以厚重的油画颜料传达出那些垃圾破败与残骸之物的无意义堆积,以黑色的大漆暗示事物的幽暗,还以稀薄丙烯的流淌暗示事物些微的生机,以看似随意的笔触来显现事物的残余状态,但如何在看似偶发随机之中发现感觉的必然性?现代绘画并非随意偶发性的发挥,而是让偶发具有触感的准确性与唯一性,即在细微的笔触中有着形态的暗示,重要的是激活颜料本身的表现力,因此严超结合使用油画与丙烯,油画的厚度与丙烯的薄透可以在笔触之间与平面本身上展开更多含蓄的细节,甚至这还不够,他还加入了被现代人忽视的大漆,以大漆来作画,在颜料的质感上,尤其在深沉幽邃上,大漆的漆黑可以触发平面的深度与厚重的体量感,最后,抽象表现的手法还可以让画面仅仅呈现一种微弱的图像,或者“余象”,即仅仅是事物及其图像的剩余态,但又含蓄内在的光芒与深沉。
  比如我们在2013年《月满今尘》这个作品上,看到了月影投射在布满尘埃但又有着橘黄和青色的花朵上,好的绘画当然是反视觉的,因为月影不可能如此强烈映照这些花朵,尤其在如此暗色的背景中,但明亮的色光让我们看到了花朵的绰约闪耀,而黑色与紫色伸展了夜色的枝桠,隐含尖锐的痛感,但又消隐在朦胧的夜色之中,在一切将要成尘之际,绘画很好地传达了花朵凝聚月色又饱满盛开的诗意,但还是隐含着萎落的阴影。
  严超绘画的张力与魅力就在于:一方面要彻底进入错乱与杂乱,甚至败絮一般参杂与掺杂的事物状态,但又要有着对这些不确定之物的细节描绘,因为越是混乱还越是有着细节,对于有着抽象风格的绘画更加是一种挑战,严超基本上继承的是抽象表现的手法,但又必须对物象还有着暗示的呈现,这就需要笔触的细微处理;另一方面,还得有着对笔触的细微控制,传达出朦胧的诗意,甚至是中国古典的诗意,就要进入事物的幽暗之处,那百花的深处,让废墟之物发出神秘的幽光,让残破之物获得荣耀,即抵达“和光同尘”的形而上境界,让残破之物有着内美的尊严,在看似败絮之中却有着繁花锦簇,要画出事物逆转时刻的那种停顿,那种踌躇,那种痛惜的美。
  接续抽象表现主义,但如何画得更为幽微,更为富有诗意?严超绘画的主题动机主要是传统的花卉,既要画出花团锦簇的盛开,又要画出内在的腐蚀剥落,时间的斑驳节奏被凝固在画面上,让永恒与短暂同时俱在,让美丽与凋落同时显现,绘画的张力由此而萌生。更为重要的是,严超试图对绘画的本体语言有所探索,他所思考的问题是:绘画是否还有着新的可能性?如何在绘画中激发新的触感?抽象绘画来自于对颜料本身的直接触感,充分发挥颜料本身的质地及其偶发性,但如何还有着内在的厚度?这个厚度需要个体生命感知的实现,严超把油画与丙烯结合起来,油画的粘滞性与厚度,丙烯的虚薄与流淌,在巧妙过渡与衔接之中,在颜色与形体上被处理得异常微妙。此外,他还加入了大漆这种材质,以增加一种沉厚与重量感,尤其是黑漆漆的沉着感,让颜料发出诗意的优美以及精神的能量,在斑驳陆离中寻找形象的生成,在废墟中寻找事物挣扎的痕迹,或者就是借助于随意的笔触来摸索出事物的迹象,比如睡眠中的物象,从材质的材质感与肌理感出发,但并不走向抽象,而是一种暗示性的余象,一种味道,即这个余象并非事物的原型,而是通过颜料在流动之中形成的痕迹,拟似一种可能的状态,也许水墨的余味启发了艺术家,那些余象似乎还带着梦的余温,在夜色中呢喃,让我们深深着迷。
  严超的绘画以锦灰堆的中国样态,唤醒了一种当代的新碎片美学,锦灰也可以灿烂如花,败落也能够再度萌发,艺术的奥秘是让感觉发生逆转,让废物一般的颜料在灰烬一般的内在燃烧中复生出新鲜,自然所隐含的拯救密码被严超找到了。
  不仅仅画出了故乡秋日棉花盛开的诗意风景,随着内心的沉静,在故乡的风景中,严超开始叠加中国古代山水的记忆,儿时记忆与文化记忆开始美妙的重叠,他在自然的风光中找到了自由,画面上的锦灰堆开始变换,信笔写来,宋代花鸟与山水的余韵悠然而至,沉重的油画颜料开始变得轻盈,焕发出深沉的古意与隽永的诗意。
  传统隐含时间感的“绿苔”获得了新的诗意(并不一定是绿色,而是一种绿意),那花影下的绿痕,那绿苔遍地让青春突然衰老的感伤,那秋风辞下的吟哦,通过呼吸性的笔触淋漓尽致又含蓄隽永地表现出来,花朵婉转的深情在丰富的色感中久久徘徊与纠结,绘画深入传达了绿秀与绿锈并存的悖论色感,还有“花枝”蟠曲中的柔婉,疏隐横斜上花朵们的色晕,还有竹叶上凝聚的岁月,色调的古韵,都是蹉跎岁月的幽谧记录。在闪烁流动的笔触中,在气息与色晕的准确捕获中,沧桑的古旧与生长的明丽达到了合一,赭石与青绿浓郁的古意让人迷醉。
  严超的绘画让看似零落的笔触获得了内在气息的凝聚,这凝聚来自于艺术家对那些薄碎之物的挚爱与呵护,绘画乃是对美好之物短暂性的最后守护,倾听花朵们在夜色中的呼吸,在黑夜中孤独守候她们,并等待黎明,抵达物我合一的幽邃之境,严超的绘画正是对此脆弱之物内在幽邃的隐秘见证。
其他文献
我和吴少湘是在1985开始认识的。那时,吴少湘是85美术运动中北京地区非常活跃的艺术家,也是国内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之一。他也是最早真正把西方抽象雕塑形式引进自己创作中的艺术家。布朗库西的几何形和亨利·摩尔的洞曾经打动过吴少湘。但是,吴少湘把他们二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吴少湘赋予自己的抽象形体以生命、运动和可触性,从而扬弃了前者的逻辑抽象。圆浑、滚动的“抽象”形体给我们一种可触摸的人体和器官的感觉。
期刊
2015年4月24日,由批评家殷双喜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有罗平安、粱铨、钟孺乾、田黎明、陈向迅、陈孟听、侯黎明、胡伟、沈勤、刘庆和、徐累、金沙。新世纪以来,“水墨”概念得到广泛运用,已成为“中国画”的替代概念,虽然强化了其“现代性”,但也与中国绘画史的传统渐行渐远。而中国画的当代性,其艺术语言的演进与拓展,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最为根本的生长点。本次展览的主题为
期刊
如果将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视为一幅全景画,水彩画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主体的小景点缀。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有不少水彩画家和学者指出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当代中国水彩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近十年艺术环境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而非学术,与油画、中国画相比,当代水彩艺术如同一条大江中的潜流,人们的眼光往往盯住那些时尚的前沿浪花,无暇关注静水深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批中
期刊
2015年4月11日,由北京今日美术馆和新加坡当代美术馆主办的《欲望景观》吴少湘艺术创作历程展在今日美术馆圆满开幕。此次展览由美术批评家栗宪庭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世界艺术》杂志主编、策展人徐亮先生联合策展。  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著名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廖文等,著名艺术家隋建国、展望、田世信、夏小万、刘焕章、包泡、吕品晶、马克鲁、张伟等,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席哈定,本次展览策展人殷双喜
期刊
在画册前言“关晶晶:画可以兴”中,策展人夏可君论述了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围绕着抽象展开的复杂问题。关晶晶第一次个展的作品来自2008至2013年间创作的两个系列:《无题》和《剩山》。关晶晶一直被评述为具有古代大师的智慧与感染力。她有力的黑色系列《无题》(2008)所承载的神秘感与宏大气度实际上不属于一个年方二十出头的娇小女性,而是来自一个以毕生的知性与体验作画的艺术家。夏可君如此描述她的成就:“空
期刊
一、谁的乌托邦?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百科殿堂”(Ⅱ Palazzo Enciclopedico),按照主策展人乔尼(Massimiliano Gioni)的解释,是缘于1955年自学成才的意裔美籍艺术家阿乌里迪(Marino Auriti)一件乌托邦式的作品草案,即一座试图容纳全世界所有知识成果和旷世发明的博物馆,该博物馆高达700米、分为163层,幅员相当于华盛顿市16个街区的规模
期刊
吴华体内有一个驱动引擎,一旦触发,不可自拔的流动性有机线条就自我结构、解开,堆起、坍塌,将她和现实世界用各种特别的空间法隔开或绕行。而吴华自己高大美丽的身躯和自我的意念也就在这些被丰富的空间中存活下来。
期刊
一  马宁博士负笈远游,到德国留学,由硕士而博士,异乡求学生活13年间,在德国文化、德国艺术里浸染既深,学成归来时,所携带着的,就是德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馈赠予他的学术气质与文化养分。加盟云南艺术学院,成为教师队伍当中的一员后,勤谨地介绍中国艺术到德国,介绍德国艺术到中国,这中间,他做了大量学术文字与社会活动工作。在努力工作之余,又由他顺风顺水地在德国拜罗伊特市与中国昆明市之间、拜罗伊特市艺术
期刊
作为曾做过检察官、律师的艺术家,在经过了早年的中苏边境战火的恐怖威胁和“文革”及改革开放的无数次政治和思想、精神的动荡和冲击后走过了她人生难捱的1957年,但最让她不能忘却的仍是那个寒冷的冬夜,34个生命的消逝成为了她至今挥之不去的梦庵。由此,孔宁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之旅。她与2007年创作了行为装置作品《刹车》以黑色幽默和悲怆的手法演绎了那个年代使她难以忘却的故事,34个演员像34个幽灵不断触动着
期刊
一花一世界,原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所以,佛日:“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此为佛祖的慧眼,也是所有修行者追慕的心境。其实,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修行人,他们对世界的发现和创造,即是一个思想开悟的过程,与修行人修炼颇为相似。正如罗丹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