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人文情怀的轻视,对生命基本权利的漠视,对学生公共生活的包办,导致学校公民教育陷入生态困境,快乐校园更无从谈起。学校须以主题教育活动、情境模拟、小课题研究等为创设途径,营建充盈浓浓公民意识的快乐校园。
关 键 词公民教育;快乐校园;主题活动;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9-03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言,学校培养公民,最重要的是创造民主的学校生活,让学生过一种民主的生活,这既是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本身也是公民教育的实践。[1]在民主的学校生活中,公民教育充盈着正能量,公民意识被最大程度地唤醒和激发,并且成为学生审美规则和精神疆域中崭新的一部分;沉浸其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教师和家长是快乐的。自然,这样的校园也其乐融融,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元素。
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公民教育或流于形式,或浮光掠影,或半途而废,难有突破和深入,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公民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对公民品行的要求,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冷静反思,在更宽广、更本真的视域下,积极理性地创设公共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行动和切身体验中实现公民意识、公民美德与公民人格的成长,进而营建一个充盈着浓浓公民意识的快乐校园。
一、现实追问:公民教育生态困境与快乐校园迷失
时下,一些学校的公民教育一直在“剑走偏锋”:对人文情怀的轻视,对生命基本权利的漠视,对学生公共生活的包办,致使公民教育平台陷入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致使校园陷入缺乏欢声笑语的尴尬境地。
1.公民教育中热情的“熄灭”
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愉快的参与,但是当学校的诸多规定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人文关怀,谁还能在公共平台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某中学《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男女学生一起散步、骑车、互赠生日礼物。”“除了艺术表演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外,女生一律留运动头、男生一律留平头。”另一所学校规定:“下雪天不准堆雪人,课间十分钟不准在走廊里说话……”如此之多的“禁止和不准”,与公民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相抵触,必将熄灭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信心和热情。这样的教育气氛必然导致公民课堂的萎缩和坍塌,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校园教育生态雪上加霜,快乐校园的创建也成为一句空话。
2.公民教育中权利的“侵犯”
无论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如果公民的诸多权利已经被“侵犯”,又何谈创设一个“公正、透明、快乐”的校园呢?
例如,教师不经学生选举,随意指定某人为班干部;不经学生同意,随意搜身、搜包、搜位凳;私自开拆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日记、电子邮件;采用恐吓、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内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偷偷向学生的同学朋友“刺探情报”……如此“偷偷”与公民道德中的宽容、诚信和尊严等主题大相径庭,与公民参与技能中的“参与选举、处理纠纷和维护权益”等更是背道而驰。
3.公民教育中成人的“包办”
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公民角色感,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追根究底是因为缺少参与的自主权和认同感。成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决定代替学生的决定,置换学生的真实体验,最终屏蔽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综观家庭、学校的公民教育,主题、形式和内容大多由教师“统揽全局”,少数学生承担主要任务这一现象仍较普遍,成人化现象严重,缺乏学生视角下的考量。有专家指出:“学校德育之所以常常显得‘别扭、拧巴’,是因为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的‘异己力量’”。[2]既然公民教育缺乏与学生心灵、生活的联系,又何谈从心底滋生快乐的因子?
作为被赋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养成功能的公民教育,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肯定什么、赞赏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避免什么、抵抗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
二、理想描述:快乐校园中公民教育活动平台的创设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3]诸如“清新脱俗”的班级公民教育主题活动、深受学生喜欢的公共生活情境模拟、触摸社会的小课题研究等等,都是“柔弱又强韧的细线”中不可或缺的因子。这些因子必将连结起校园与社会生活,建构起务实生动的公民教育平台,营建快乐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1.“亲力亲为”的主题活动,累积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的开展需要扎扎实实的班级主题活动。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体察个人和社会休戚相关,进而积极主动地履行公民责任。让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亲眼发现、印证和思考现实中的公民公德现象,需要我们树立把“班会还给学生的理念”[4]。
学校或班主任可在每学期初,拟出适合本年段学生公民教育的主题,从中选择一些切入口小、新颖活泼的话题,和同学一起搜集、交流,积累一个好公民应该知道的公民知识点;在充分自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或指出不足。这样,日积月累调来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方可汇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公民教育之舟,为公民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开展“我是祖国小公民”主题班会、“公民美德伴我行”知识抢答赛、“好公民大家评”等活动。同时,让学生每周收集一个与公民素质和成长有关的案例,包括当事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展示在“公民素质收获本”上,多收集多奖励。还可举行与好公民结对子活动,鼓励学生成为另类追星族,如“我”与美国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做朋友,“我”与特雷莎修女畅谈一小时……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浸泡得愈久,愈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2.生动思辨的情境模拟,丰富公民体验
公民教育需要一些凭借和抓手,不能“隔空对话”。学校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倾诉、实践和反思的机会。借此撒播一些法律或政治文明的种子,培养一些生长点,让学生对公共场域内的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从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方式和理解方式。
为了教育青少年认识政治知情权的重要性和选举的义务性,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美国学生选举”,每年举办数次面向全国学生的模拟选举。它与社区和学校配合,为未到选举年龄的青少年提供模拟投票体验。
借鉴美国的例子,学校策划了“模拟法庭”活动,通过“独立审判和公正审判”等环节,向学生呈现“公正审判权”的重要性。尤其是设计了“反方”情境:“领导发话了,就这么判吧!”“这些钱您收下吧,审判时多照顾!”在此基础上列举“公正审判”的主要原则,如法官必须保持中立;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获得律师辩护和帮助的权利等,加深学生对“公正审判”的理解。
这样的情境模拟必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情感和心灵深处充盈着爱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校园成为了实验场、创造场、生命栖居地……这样的风景开始展现快乐校园的基本风貌,痴迷并浸润其中的师生,其公德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必定会一步步蓄积、提高和延伸。
3.多样化的小课题研究,触摸公民情怀
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大熔炉中,置身他人和群体之中,才能更好地触摸公民情怀,更真切地意识到公民责任和权利。其中,以小课题研究为启动点,让学生积极地融入社区公共生活,应该成为学校或教师创设快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
例如,“文明广告”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影视、街头等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自己偏爱的广告词,整理归类后编入“广告点评台”,评出高雅和恶俗广告词,并分别“因词而异”写出点评。又如,“低碳生活”调查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低碳生活常识,通过填写“自我反省两张表”,分小组在市区发放《低碳绿色生活问卷调查》,整理汇总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还有“广场文明”调查活动、“关于社区中宠物有效管理的研究”“关于小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政策研究”……
随着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体会到了教科书所言“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学生意识到,原来普通如我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影响社会。能够见证自己一点一滴改变公共生活的痕迹,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快乐而有意义的,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全员参与,而不是个别能手“包办一切”;都应该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而不是模仿、抄袭和雷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5]。或自主设计,或合作交流,或探究延伸,正所谓:“多一点自主、有时间提升;多一点合作,有机会分享;多一点探究,有能力发现。”
以上种种,长期坚持下去,必能在学生心田种下一粒好公民的种子,假以时日,这粒种子必将生长舒展、开花结果。这样的校园有滚烫的温度,挟带着激动人心的力量,成为有情有意的展示场、开放场和激励场。这样的校园是迷人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迷人的,与此相关的教育人生也是迷人的。快乐校园应该在这样的尝试中起航,并渐行渐深,走向公民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构建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5(10):15.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4.
[3]龙应台.文化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2-22(5).
[4]袁子意.基于快乐教育的班会课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3(5):24.
[5]唐汉卫.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
(作者单位:永昌县第一小学
永昌县第七中学 甘肃金昌 737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 键 词公民教育;快乐校园;主题活动;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9-03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言,学校培养公民,最重要的是创造民主的学校生活,让学生过一种民主的生活,这既是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本身也是公民教育的实践。[1]在民主的学校生活中,公民教育充盈着正能量,公民意识被最大程度地唤醒和激发,并且成为学生审美规则和精神疆域中崭新的一部分;沉浸其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教师和家长是快乐的。自然,这样的校园也其乐融融,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元素。
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公民教育或流于形式,或浮光掠影,或半途而废,难有突破和深入,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公民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对公民品行的要求,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冷静反思,在更宽广、更本真的视域下,积极理性地创设公共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行动和切身体验中实现公民意识、公民美德与公民人格的成长,进而营建一个充盈着浓浓公民意识的快乐校园。
一、现实追问:公民教育生态困境与快乐校园迷失
时下,一些学校的公民教育一直在“剑走偏锋”:对人文情怀的轻视,对生命基本权利的漠视,对学生公共生活的包办,致使公民教育平台陷入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致使校园陷入缺乏欢声笑语的尴尬境地。
1.公民教育中热情的“熄灭”
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愉快的参与,但是当学校的诸多规定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人文关怀,谁还能在公共平台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某中学《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男女学生一起散步、骑车、互赠生日礼物。”“除了艺术表演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外,女生一律留运动头、男生一律留平头。”另一所学校规定:“下雪天不准堆雪人,课间十分钟不准在走廊里说话……”如此之多的“禁止和不准”,与公民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相抵触,必将熄灭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信心和热情。这样的教育气氛必然导致公民课堂的萎缩和坍塌,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校园教育生态雪上加霜,快乐校园的创建也成为一句空话。
2.公民教育中权利的“侵犯”
无论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如果公民的诸多权利已经被“侵犯”,又何谈创设一个“公正、透明、快乐”的校园呢?
例如,教师不经学生选举,随意指定某人为班干部;不经学生同意,随意搜身、搜包、搜位凳;私自开拆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日记、电子邮件;采用恐吓、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内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偷偷向学生的同学朋友“刺探情报”……如此“偷偷”与公民道德中的宽容、诚信和尊严等主题大相径庭,与公民参与技能中的“参与选举、处理纠纷和维护权益”等更是背道而驰。
3.公民教育中成人的“包办”
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公民角色感,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追根究底是因为缺少参与的自主权和认同感。成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决定代替学生的决定,置换学生的真实体验,最终屏蔽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综观家庭、学校的公民教育,主题、形式和内容大多由教师“统揽全局”,少数学生承担主要任务这一现象仍较普遍,成人化现象严重,缺乏学生视角下的考量。有专家指出:“学校德育之所以常常显得‘别扭、拧巴’,是因为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的‘异己力量’”。[2]既然公民教育缺乏与学生心灵、生活的联系,又何谈从心底滋生快乐的因子?
作为被赋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养成功能的公民教育,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肯定什么、赞赏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避免什么、抵抗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
二、理想描述:快乐校园中公民教育活动平台的创设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3]诸如“清新脱俗”的班级公民教育主题活动、深受学生喜欢的公共生活情境模拟、触摸社会的小课题研究等等,都是“柔弱又强韧的细线”中不可或缺的因子。这些因子必将连结起校园与社会生活,建构起务实生动的公民教育平台,营建快乐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1.“亲力亲为”的主题活动,累积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的开展需要扎扎实实的班级主题活动。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体察个人和社会休戚相关,进而积极主动地履行公民责任。让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亲眼发现、印证和思考现实中的公民公德现象,需要我们树立把“班会还给学生的理念”[4]。
学校或班主任可在每学期初,拟出适合本年段学生公民教育的主题,从中选择一些切入口小、新颖活泼的话题,和同学一起搜集、交流,积累一个好公民应该知道的公民知识点;在充分自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或指出不足。这样,日积月累调来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方可汇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公民教育之舟,为公民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开展“我是祖国小公民”主题班会、“公民美德伴我行”知识抢答赛、“好公民大家评”等活动。同时,让学生每周收集一个与公民素质和成长有关的案例,包括当事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展示在“公民素质收获本”上,多收集多奖励。还可举行与好公民结对子活动,鼓励学生成为另类追星族,如“我”与美国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做朋友,“我”与特雷莎修女畅谈一小时……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浸泡得愈久,愈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2.生动思辨的情境模拟,丰富公民体验
公民教育需要一些凭借和抓手,不能“隔空对话”。学校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倾诉、实践和反思的机会。借此撒播一些法律或政治文明的种子,培养一些生长点,让学生对公共场域内的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从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方式和理解方式。
为了教育青少年认识政治知情权的重要性和选举的义务性,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美国学生选举”,每年举办数次面向全国学生的模拟选举。它与社区和学校配合,为未到选举年龄的青少年提供模拟投票体验。
借鉴美国的例子,学校策划了“模拟法庭”活动,通过“独立审判和公正审判”等环节,向学生呈现“公正审判权”的重要性。尤其是设计了“反方”情境:“领导发话了,就这么判吧!”“这些钱您收下吧,审判时多照顾!”在此基础上列举“公正审判”的主要原则,如法官必须保持中立;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获得律师辩护和帮助的权利等,加深学生对“公正审判”的理解。
这样的情境模拟必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情感和心灵深处充盈着爱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校园成为了实验场、创造场、生命栖居地……这样的风景开始展现快乐校园的基本风貌,痴迷并浸润其中的师生,其公德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必定会一步步蓄积、提高和延伸。
3.多样化的小课题研究,触摸公民情怀
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大熔炉中,置身他人和群体之中,才能更好地触摸公民情怀,更真切地意识到公民责任和权利。其中,以小课题研究为启动点,让学生积极地融入社区公共生活,应该成为学校或教师创设快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
例如,“文明广告”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影视、街头等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自己偏爱的广告词,整理归类后编入“广告点评台”,评出高雅和恶俗广告词,并分别“因词而异”写出点评。又如,“低碳生活”调查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低碳生活常识,通过填写“自我反省两张表”,分小组在市区发放《低碳绿色生活问卷调查》,整理汇总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还有“广场文明”调查活动、“关于社区中宠物有效管理的研究”“关于小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政策研究”……
随着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体会到了教科书所言“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学生意识到,原来普通如我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影响社会。能够见证自己一点一滴改变公共生活的痕迹,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快乐而有意义的,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全员参与,而不是个别能手“包办一切”;都应该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而不是模仿、抄袭和雷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5]。或自主设计,或合作交流,或探究延伸,正所谓:“多一点自主、有时间提升;多一点合作,有机会分享;多一点探究,有能力发现。”
以上种种,长期坚持下去,必能在学生心田种下一粒好公民的种子,假以时日,这粒种子必将生长舒展、开花结果。这样的校园有滚烫的温度,挟带着激动人心的力量,成为有情有意的展示场、开放场和激励场。这样的校园是迷人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迷人的,与此相关的教育人生也是迷人的。快乐校园应该在这样的尝试中起航,并渐行渐深,走向公民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构建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5(10):15.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4.
[3]龙应台.文化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2-22(5).
[4]袁子意.基于快乐教育的班会课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3(5):24.
[5]唐汉卫.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
(作者单位:永昌县第一小学
永昌县第七中学 甘肃金昌 737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