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发展下,人们对出行需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路障的功能、材质、高度严重影响着环境及不同人群的出行。本文以昆明为例,基于昆明地域特征,从路障的功能、材质、颜色、实用性等多方面着手,旨在设计符合当地地方文化、环境的生活性路障。
【关键词】路障;环境;文化;设计
当前,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车辆进入人们的生活,过快的车速和大量的车数对人们的人身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路障作为保障交通秩序的主要设施,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场所较为广泛,它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城市化水平,城市的民俗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但鉴于路障设计之初并未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目前路障的材质、高度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出行,降低了人们的通行率。
在《昆明公共中心生活型路障的问题研究》论文中,笔者曾对昆明市区个步行街进行调研,发现生活性路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路障设置大多只考虑了单人通行,未对这些随身物品进行考虑,因此行人通过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便;路障的功能错位或缺失,如某些路障错当成为孩童娱乐设施,易带来安全隐患,或是被当成垃圾摆放平台和临时休息的座椅,压缩了通行空间,造成人流拥堵,更是缩短了路障的使用寿命;少许花坛式路障尖锐部分易造成安全和财产隐患;路障设计未考虑到弱势群体,如盲人、残疾人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一款既能满足不同社会人群使用需求又能彰显当地地方文化的生活性路障。
1、生活性路障外观设计
1.1材质的整体性
路障作为一个城市的基本构件,虽是城市环境体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胞,但它设计的合理性仍是人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路障的形式,色彩若不能合理运用,会在城市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那就会使得城市环境呈现出一种不完整性。
因此,在路障的外观设计中,我们应该要考虑路障的形体、色彩、材质是否适应于环境。
路障的造型、色彩等体现的是路障的艺术性,艺术设计的思想和价值在任何设计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漫长又艰难的构成过程中尤为重要,国内当前的路障设计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在外观设计方面仍有许多地方待提高。首先构件的形态应取自自然界,并将它适用于城市构件中,那自然使得路障更具有亲和力,与环境能更好的融合,具有整体性。
其次,不同的场所需设置不同形式的路障,如在步行街人流量大,可设置整体大小适宜的表面光滑的路障;在广场可设置与之相近或相关主题的路障(如图1);在公园运用花坛或是树桩设置路障(如图2)等。但需考虑的是应多采用光滑无棱角的材质,避免意外蹭伤,如在公园多使用花坛或树桩设置路障,为避免意外蹭伤,可扩大路障间距。例如昆明作为旅游城市,人流日汇集量大,路障的间距应该较传统间距扩大,避免过于拥挤;昆明多晴少雨,且紫外线过强,可在靠边的路障两旁栽种较大树木遮阴。
1.2风貌的文化
一个产品的设计与当地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在哪个专业领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的早期人类就是通过构筑物、绘画、雕刻等基本原始方式,满足生活需要,传达他们对自然的敬仰、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宗教的崇拜,而这些造物无疑也推动着他们对传统的延续和对新事物的创造。盖迪斯强调既要重视物质环境,又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文化传统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路障在视觉上作为城市环境中微小的一种构件,也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定位与设计,我们可以结合地域文化艺术特点,将其运用到路障的造型,表面肌理的雕刻,色彩等,使路障也具有一种文化性。这既是对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彰显,让不了解当地文化的人有一个了解,让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在路障的风貌设计中,我们可将其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去,如将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人物、事件、文字刻在材质表面;气候也会影响各个地区的植物生长,我们便可以将当地特色的植物融于路障的設计;当然,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把民族代表性的象征融于设计中;同时,我们还可以针对每个场所使用人群的不同,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进行选择相关元素融于设计。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是云南省的省会,享“春城”之美誉,气候宜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此外,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采花山”等久负盛名。在路障的外观设计中,可将这些节日以图画形式刻画上去,并且可将服饰色系运用到路障中;其次,也应该注重一些不享誉的民俗的传播,这样才能保证文化的延续。
2、生活性路障功能设计
每一个产品的产生都是根据我们的需求而设计生产的,生活性路障产品的产生也一样,是为了保障我们出行与生活的安全所设计的产品。生活性路障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构件,时常与人发生作用,是以使用者为核心的。不管是从材料、高度、外观、色彩哪个方面出发,都应该考虑到人群的使用性,尤其需要关注老年人、盲人、孕妇、小孩等弱势群体,有效提高路障的舒适度。
那在我们所设计的路障中,会考虑到一下几点:
首先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路障的行走空间极为狭小,有些大型路障还设有直角转弯,为提高他们的安全小和方便性,我们会单独为这些弱势群体设置一个专用通行路障道,并设置盲道,与其他人分离开来。但由于小孩子生性活泼,为避免与老年人、盲人或孕妇发生冲撞,会将他们从中剔除掉。为防止儿童发生类似于攀爬等事件,误将路障当成娱乐设施,可在路障旁设置警示牌(禁止攀爬等);其次,对于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如步行街区)将会适当调整路障间距,扩宽到增加一个人通行能力的距离。
再者就路障外观而言,一些路障存在树立不稳,出现金属尖锐角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那么在外观设计中,应采取用圆滑面处理的方式来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当然路障大多是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才出现这些安全隐患的问题,例如一些自行车为走捷径,强行通过,自行车与路障表面的碰撞导致路障面受到损坏。因此,除了对路障外观有个改善外,还在管理制度层面加强监督管理。
最后,前期通过观察发现一些路障的高度正好适合手垂下的高度,因此许多路人将喝完的水瓶,食品的垃圾袋随手置于其上,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建立与发展需要各物件完整协调,城市设计应尊重自然,服从于整体,容纳在环境之中。在路障设计中,也应该减少设计对人类资源的浪费,减少废料和垃圾,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是我们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永续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将路障结合垃圾桶共同设计,设计一个环保型的路障。(如图3)该路障既可以作为垃圾桶,又可以作为路障,减少了废料和垃圾,避免了进一步的环境污染。
结语:
本文以生活性路障为研究对象,研究路障的材质、色彩等外观及尺度对人们出行的影响,结合人们的出行需求与当地文化特征及环境特征设计出适应不同场所的路障,通过投放于南屏街试验可知,路障材质、形体、色彩、高度、间距等选择对人们的出行及城市的形象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路障外观等细节的设计可以反映出城市的魅力、文化及特征。
【关键词】路障;环境;文化;设计
当前,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车辆进入人们的生活,过快的车速和大量的车数对人们的人身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路障作为保障交通秩序的主要设施,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场所较为广泛,它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城市化水平,城市的民俗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但鉴于路障设计之初并未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目前路障的材质、高度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出行,降低了人们的通行率。
在《昆明公共中心生活型路障的问题研究》论文中,笔者曾对昆明市区个步行街进行调研,发现生活性路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路障设置大多只考虑了单人通行,未对这些随身物品进行考虑,因此行人通过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便;路障的功能错位或缺失,如某些路障错当成为孩童娱乐设施,易带来安全隐患,或是被当成垃圾摆放平台和临时休息的座椅,压缩了通行空间,造成人流拥堵,更是缩短了路障的使用寿命;少许花坛式路障尖锐部分易造成安全和财产隐患;路障设计未考虑到弱势群体,如盲人、残疾人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一款既能满足不同社会人群使用需求又能彰显当地地方文化的生活性路障。
1、生活性路障外观设计
1.1材质的整体性
路障作为一个城市的基本构件,虽是城市环境体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胞,但它设计的合理性仍是人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路障的形式,色彩若不能合理运用,会在城市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那就会使得城市环境呈现出一种不完整性。
因此,在路障的外观设计中,我们应该要考虑路障的形体、色彩、材质是否适应于环境。
路障的造型、色彩等体现的是路障的艺术性,艺术设计的思想和价值在任何设计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漫长又艰难的构成过程中尤为重要,国内当前的路障设计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在外观设计方面仍有许多地方待提高。首先构件的形态应取自自然界,并将它适用于城市构件中,那自然使得路障更具有亲和力,与环境能更好的融合,具有整体性。
其次,不同的场所需设置不同形式的路障,如在步行街人流量大,可设置整体大小适宜的表面光滑的路障;在广场可设置与之相近或相关主题的路障(如图1);在公园运用花坛或是树桩设置路障(如图2)等。但需考虑的是应多采用光滑无棱角的材质,避免意外蹭伤,如在公园多使用花坛或树桩设置路障,为避免意外蹭伤,可扩大路障间距。例如昆明作为旅游城市,人流日汇集量大,路障的间距应该较传统间距扩大,避免过于拥挤;昆明多晴少雨,且紫外线过强,可在靠边的路障两旁栽种较大树木遮阴。
1.2风貌的文化
一个产品的设计与当地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在哪个专业领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的早期人类就是通过构筑物、绘画、雕刻等基本原始方式,满足生活需要,传达他们对自然的敬仰、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宗教的崇拜,而这些造物无疑也推动着他们对传统的延续和对新事物的创造。盖迪斯强调既要重视物质环境,又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文化传统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路障在视觉上作为城市环境中微小的一种构件,也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定位与设计,我们可以结合地域文化艺术特点,将其运用到路障的造型,表面肌理的雕刻,色彩等,使路障也具有一种文化性。这既是对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彰显,让不了解当地文化的人有一个了解,让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在路障的风貌设计中,我们可将其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去,如将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人物、事件、文字刻在材质表面;气候也会影响各个地区的植物生长,我们便可以将当地特色的植物融于路障的設计;当然,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把民族代表性的象征融于设计中;同时,我们还可以针对每个场所使用人群的不同,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进行选择相关元素融于设计。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是云南省的省会,享“春城”之美誉,气候宜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此外,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采花山”等久负盛名。在路障的外观设计中,可将这些节日以图画形式刻画上去,并且可将服饰色系运用到路障中;其次,也应该注重一些不享誉的民俗的传播,这样才能保证文化的延续。
2、生活性路障功能设计
每一个产品的产生都是根据我们的需求而设计生产的,生活性路障产品的产生也一样,是为了保障我们出行与生活的安全所设计的产品。生活性路障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构件,时常与人发生作用,是以使用者为核心的。不管是从材料、高度、外观、色彩哪个方面出发,都应该考虑到人群的使用性,尤其需要关注老年人、盲人、孕妇、小孩等弱势群体,有效提高路障的舒适度。
那在我们所设计的路障中,会考虑到一下几点:
首先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路障的行走空间极为狭小,有些大型路障还设有直角转弯,为提高他们的安全小和方便性,我们会单独为这些弱势群体设置一个专用通行路障道,并设置盲道,与其他人分离开来。但由于小孩子生性活泼,为避免与老年人、盲人或孕妇发生冲撞,会将他们从中剔除掉。为防止儿童发生类似于攀爬等事件,误将路障当成娱乐设施,可在路障旁设置警示牌(禁止攀爬等);其次,对于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如步行街区)将会适当调整路障间距,扩宽到增加一个人通行能力的距离。
再者就路障外观而言,一些路障存在树立不稳,出现金属尖锐角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那么在外观设计中,应采取用圆滑面处理的方式来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当然路障大多是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才出现这些安全隐患的问题,例如一些自行车为走捷径,强行通过,自行车与路障表面的碰撞导致路障面受到损坏。因此,除了对路障外观有个改善外,还在管理制度层面加强监督管理。
最后,前期通过观察发现一些路障的高度正好适合手垂下的高度,因此许多路人将喝完的水瓶,食品的垃圾袋随手置于其上,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建立与发展需要各物件完整协调,城市设计应尊重自然,服从于整体,容纳在环境之中。在路障设计中,也应该减少设计对人类资源的浪费,减少废料和垃圾,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是我们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永续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将路障结合垃圾桶共同设计,设计一个环保型的路障。(如图3)该路障既可以作为垃圾桶,又可以作为路障,减少了废料和垃圾,避免了进一步的环境污染。
结语:
本文以生活性路障为研究对象,研究路障的材质、色彩等外观及尺度对人们出行的影响,结合人们的出行需求与当地文化特征及环境特征设计出适应不同场所的路障,通过投放于南屏街试验可知,路障材质、形体、色彩、高度、间距等选择对人们的出行及城市的形象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路障外观等细节的设计可以反映出城市的魅力、文化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