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策略也在不断优化与改善当中。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将生活化视界和美术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美术教育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实现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美术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美术可能在大部分人眼中并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美术作为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会不断发散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艺术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载体,脱离生活的美术不能称之为美术;因此,不断开展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力求让美术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成为学校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术的基础是建立在生活之上,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换句话说,美术反映了现实,与现实生活有共生共存的必然联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美术都能将它们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反映结果其实就是人类对生活的期盼和自我的表达与诉求。离开了生活谈艺术创作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人抛弃实际,终日坐在锁着门的屋子里作画,画技再高超只能沦为工艺品,工艺品与艺术品是有天壤之别的。当然历史上也有个别画家终生都是孤僻的,从不与人交流,但一个人所表现的状态应是他受到现实挤压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领悟,不交流的原因只是对生活已经看得足够透彻;所以,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开生活实际。
在实践中培养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有的学生天生具有优良的画画天赋,这种天赋可反映在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上,通过观察体现在画作上。相反,有些学生对美术缺少兴趣,可能与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但是应相信,没有小孩子会对五颜六色的缤纷世界不感兴趣,如果有些学生确实表现厌倦,这时老师就要做出合理的引导让他们理解并热爱美术世界。因为將来的社会,一个缺乏审美的人,生活一定无比乏味。而引导的方式正是以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的细节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在《面具》教学中,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按照书本要求进行创作,拓展学生想象力,需要提出新的方向给予指导,如:回家观察父母的相貌,将他们的相貌以作品的形式做成面具。这样的教学,立足于生活,也发展了想象力。亲人是每个人最熟悉的伙伴,借此机会也能增进和亲人的关系,更直观地让美术这一概念走进学生心灵。
多媒体在如今教学中已经普及,传统的讲课方式很难营造出丰富的生活环境。所以老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毕竟书本上的知识有限,也不足以满足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利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也能展示美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参照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寻找素材,素材的典型性可以有效引导想象力的发挥。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思维跳动幅度大,对待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偏爱动画片。教学准备如果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就能有效地抓住学生心理。教学过程中,插入一定色彩鲜明的动画,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课堂与实践一直是一个息息相关的话题,如何把课堂融入生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与生活是分离的,老师更多地强调课堂和书本的知识为学习要点。如今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时代,“不出门知天下事”已不再是天方夜谭。人们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封闭的世界早已一去不返,生活就必不可少地走进课堂。既然面对的是一些新鲜事物,那么老师就要做出正确引导,这不光对于学生,对于老师也是考验。例如,在后期教学中,可以采取室外上课和作业留给生活的教学方式;室外上课可以把学生带领到操场、草坪、花园等地方,让他们观摩实物进行作画,内容不限,可以是天空,可以是花朵,也可以是石头一类物体。作业留给生活的好处是通过观察生活及周边的景色,发挥想象力进行作画。当然,基本的画画要领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教,这是整个美术的基础,没有近路可以走。
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学
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灵感源泉,美术创作是极具艺术涵养的学科,它所运用的想象力必然是无所节制的。可是想象力再好,如果连最简单的笔画线条都画不好,连画一条直线都歪歪扭扭,没有基础,就算说得再天花乱坠,无疑也是空谈。小学正是建立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老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美术这门学科时,不仅仅只是考虑他们的想象力天赋,还要教会他们持之以恒和承受困难的勇气,画线是枯燥的,但是没有枯燥就没有以后的成功,万物都在顺应规律有序进行。先苦后甜,生活是如此,美术也是如此。
美术来自于生活,一切美术作品均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灵感与方向;因此,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育就具有了长远而重要的意义。生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提升,提高了学生对待世界的观察力,从而使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总体来说,“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实现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发展。
(作者系深圳市光明区公明第二小学教师)
美术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美术可能在大部分人眼中并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美术作为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会不断发散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艺术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载体,脱离生活的美术不能称之为美术;因此,不断开展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力求让美术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成为学校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术的基础是建立在生活之上,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换句话说,美术反映了现实,与现实生活有共生共存的必然联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美术都能将它们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反映结果其实就是人类对生活的期盼和自我的表达与诉求。离开了生活谈艺术创作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人抛弃实际,终日坐在锁着门的屋子里作画,画技再高超只能沦为工艺品,工艺品与艺术品是有天壤之别的。当然历史上也有个别画家终生都是孤僻的,从不与人交流,但一个人所表现的状态应是他受到现实挤压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领悟,不交流的原因只是对生活已经看得足够透彻;所以,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开生活实际。
在实践中培养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有的学生天生具有优良的画画天赋,这种天赋可反映在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上,通过观察体现在画作上。相反,有些学生对美术缺少兴趣,可能与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但是应相信,没有小孩子会对五颜六色的缤纷世界不感兴趣,如果有些学生确实表现厌倦,这时老师就要做出合理的引导让他们理解并热爱美术世界。因为將来的社会,一个缺乏审美的人,生活一定无比乏味。而引导的方式正是以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的细节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在《面具》教学中,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按照书本要求进行创作,拓展学生想象力,需要提出新的方向给予指导,如:回家观察父母的相貌,将他们的相貌以作品的形式做成面具。这样的教学,立足于生活,也发展了想象力。亲人是每个人最熟悉的伙伴,借此机会也能增进和亲人的关系,更直观地让美术这一概念走进学生心灵。
多媒体在如今教学中已经普及,传统的讲课方式很难营造出丰富的生活环境。所以老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毕竟书本上的知识有限,也不足以满足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利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也能展示美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参照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寻找素材,素材的典型性可以有效引导想象力的发挥。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思维跳动幅度大,对待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偏爱动画片。教学准备如果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就能有效地抓住学生心理。教学过程中,插入一定色彩鲜明的动画,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课堂与实践一直是一个息息相关的话题,如何把课堂融入生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与生活是分离的,老师更多地强调课堂和书本的知识为学习要点。如今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时代,“不出门知天下事”已不再是天方夜谭。人们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封闭的世界早已一去不返,生活就必不可少地走进课堂。既然面对的是一些新鲜事物,那么老师就要做出正确引导,这不光对于学生,对于老师也是考验。例如,在后期教学中,可以采取室外上课和作业留给生活的教学方式;室外上课可以把学生带领到操场、草坪、花园等地方,让他们观摩实物进行作画,内容不限,可以是天空,可以是花朵,也可以是石头一类物体。作业留给生活的好处是通过观察生活及周边的景色,发挥想象力进行作画。当然,基本的画画要领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教,这是整个美术的基础,没有近路可以走。
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学
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灵感源泉,美术创作是极具艺术涵养的学科,它所运用的想象力必然是无所节制的。可是想象力再好,如果连最简单的笔画线条都画不好,连画一条直线都歪歪扭扭,没有基础,就算说得再天花乱坠,无疑也是空谈。小学正是建立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老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美术这门学科时,不仅仅只是考虑他们的想象力天赋,还要教会他们持之以恒和承受困难的勇气,画线是枯燥的,但是没有枯燥就没有以后的成功,万物都在顺应规律有序进行。先苦后甜,生活是如此,美术也是如此。
美术来自于生活,一切美术作品均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灵感与方向;因此,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育就具有了长远而重要的意义。生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提升,提高了学生对待世界的观察力,从而使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总体来说,“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实现生活化视界下的美术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发展。
(作者系深圳市光明区公明第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