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一套名为《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的丛书在图书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在阅读资源严重匮乏的当时,这样一套图文结合的经典著作,以当时最普及的阅读形式——连环画,向读者展现了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让对阅读如饥似渴的文学青年如沐春风,也让大家记住了出版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下文简称“浙江人美”)。
浙江人美是一家以艺术类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的专业出版单位,在建社的30余年中,先后在年画、连环画、画册等领域出版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高质量的美术读物。2007年左右,随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的改制,浙江人美也从原来的事业单位机制转为企业化运作。除了运作模式的调整之外,转制后的浙江人美更大转变在于做书的观念。“我们虽然是专业的美术出版社,但是现在阅读的复合性、交叉性在逐渐增强,我们对于美术的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和拓展,这就让我们重新思考做书的方向。”社长胡小罕说。
胡小罕毕业于中文系,有较好的文史素养,兼擅书法篆刻,此前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成日与典籍整理出版打交道的经历,让他对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调任浙江人美社长之后,以往的专业背景及工作经历,使他开始反思美术出版在文字方面的问题,“以前美术类出版在这方面往往比较薄弱,这反过来阻碍了这一类型选题的开发”。胡小罕不断思考着“图书”一词的内涵:“图就是指美术、艺术、图像,书是指文字、文献、内容,从命名开始,就规定了这二者是做书必须要追求的核心要素。”这番理解,也概括了浙江人美如今的发展思路。
大美术理念:从固守的专业框限中走出来
胡小罕的调任,为浙江人美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对出版领域的拓展。在全面分析了如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风尚之后,浙江人美对于出版有了新的理解,“阅读很难用专业去框定,所以我觉得要保持专业的品质,但同时不要放弃包容、多元、趣味以及生活化的阅读需求,这样才能为选题的多元性创造条件”。于是,浙江人美把“从保守的、固守专业门类的概念中走出来”,作为今后几年业务拓展的重点。
经过探索,浙江人美用“更加宽泛的大美术的理念策划图书的选题,从一种社会或民众的美术阅读的层次来考虑专业方向的设定”,从而确定了“专业美术”、“美术普及”、“少儿美术”和“艺术文献”四大版块。其中,“专业美术”即经典的大型画册,包括国内外知名美术家的经典作品。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专业美术出版社,浙江人美对于美术作品的整体把握具备专业的水准,因此这一类别也是其孜孜以求并一直坚持的传统版块。
美术普及类图书是浙江人美专门针对美术教学庞大的社会基础而开发的,主要包括创作技法类的阶段性图书。“这一版块是为大众提供比较规范的美术基础范本”。
少儿美术版块在近几年成长迅速,胡小罕将其归功于本社长期以来对美术出版如何在少儿美育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的不断探索。“对于孩子来说,图文结合的阅读效果最佳,而这正好是我们美术出版社的强项”。在这一版块中,动漫及益智类图书主要从海外引进,“比如《航海王》(又译《海贼王》)、《游戏王》,都是在海外非常火的漫画,很多小孩子喜欢。与其让我们的孩子看那些盗版的漫画,不如我们通过正版的引进,再进行一定的编辑加工,让它更适合中国的孩子阅读。”
浙江人美版的义务教育课标《美术》教材,涵盖从小学到初中九个年级的美术教学,这是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一套富有特色的教材,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成为社内各多个教材类图书系列中的代表。
“艺术文献”版块则是近两年的重点开发项目。“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全国以‘艺术’、‘美术’命名的艺术机构有上千家,这些机构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都极其需要文献性的著作。”作为一家美术专业出版社,浙江人美认为自己有义务将这类文献性著作的出版工作承担下来。“这些著作也是支撑美术教学、研究、鉴赏及深度发展的基础,因此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尽管学术类尤其是美术学术类图书处境困难,但胡小罕说:“我们目标确定,不着急,慢慢做,坚持做,通过若干年努力形成规模,这类图书一定会在美术界、文化界产生良好的影响。”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古籍与美术的跨界
艺术古籍整理是艺术和文献两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的交叉。出版者既要有艺术方面的专业储备,又要有较好的文献整理素质,同时还必须对阅读需求、学术趋势有准确的把握。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条件,才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符合需要的书。
目前国内的艺术古籍出版面临这样一种状况:专业古籍出版社机构通常都将文史哲典籍作为出版的重点,艺术典籍则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而另一方面,艺术类出版社在整理艺术典籍方面又缺乏学术能力与文献功底,因此,艺术古籍出版的乏善可陈也在情理之中。但中国历史上汗牛充栋的艺术典籍所受到的冷遇,令胡小罕着实感到惋惜。反观全国上千家艺术机构对于高质量艺术文献的需求,胡小罕认为,艺术古籍的整理出版无论对于艺术文献的传承,还是专业人员的研究学习,都是一项必须去尝试并努力做好的工作。胡小罕在古籍和艺术专业出版的跨界经历,催发了他对于复合专业出版领域的深入思考,清晰地梳理出艺术典籍出版的操作路径。浙江人美自主策划编纂出版的“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以下简称“丛刊”),就是在这一版块下推出的重磅系列。
既然这一版块的出版工作涉及典籍与艺术,那么,如何将典籍的出版规范和艺术的学科需要巧妙地融合,就是这项工作最大的挑战。“恰好我个人有古籍专业出版和艺术专业出版的双重从业经历,又有把二者复合的初步的理念和知识构架,因此我知道这两方面的工作如何去展开。”两年间,一个以专业编辑为主,同时联合了海内外高校、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开放型团队,经过精心的策划和操作,已推出艺术古籍30多种。其间,从选题策划、机制构建、资金争取,到各项细节的落实,胡小罕及其团队都灌注了大量心血,而业已推出的图书品种也不负众望地赢得了业界的好评。
在编纂出版“丛刊”的过程中,浙江人美逐渐明确了艺术文献出版所需要把握的方向,“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到‘博雅、地道、好用’三个方面”。胡小罕解释这六个字的含义:“‘博雅’就是要有学术的框架,用大美术和泛美术的概念来确定选题。”因此,“丛刊”内容不仅包括金石书画、诗文题咏、戏曲音乐等传统经典艺术,还包括建筑园艺、工艺雅玩、风俗游冶等,体裁也包括诗文、史传、专论、笔记、题跋、图典等,可谓不拘一格。“‘地道’就是要坚守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所以在做这套书的过程中,出版什么题材多听艺术界的,但怎么出版一定要听古籍界的。”胡小罕说,“丛刊”从底本遴选、制定编纂体例,到寻访点校作者、实施审校流程、设计装帧形式等,都得到了古籍整理专业人士的参与,以确保出版物的学术质量。“‘好用’就是要满足人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所以对字体、字号、行距、留白等的设定,都要尽量让书读起来、用起来更舒适。”从而有力地践行了“艺术的书,书的艺术”的出版理念。 在这三方面精益求精的努力,让“丛刊”的成功显得理所当然。在目前推出的30余个品种中,已有1/3左右的品种进行了重印,有的还重印了两三次,这对于古籍尤其是艺术类古籍来说,着实不容易。
同策划编辑团队一样,这套书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型的结构,在未来的两三年间会不断充实、调整、完善,“就像种树,种什么树,怎么种是可以选择的,树能长到多高度,树冠会有多宽,有很多未知,我们要尽可能为它的健康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套书到底出多少,没有限定,有需要、有条件,我们就不断把好的品种纳入进来,对于不理想的种类,也会有删减机制。”今年,“丛刊”骨干品种“《六艺之一录》暨中国历代书法文献大型数据库”将着手实施,已获得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胡小罕认为,用开放性的理念和机制来做书,能够获得更开阔的市场空间。
“艺文志”书系:构建人文美术阅读新体验
如果说“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是高端的艺术典籍总汇,那么浙江人美推出的“艺文志”书系,则可以算是以“丛刊”的资源为基础所开发的美术推广普及型图书。这两个书系构成了读者阅读艺术类书籍的阶梯。
在信息媒介多样化的今天,纸质出版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巩固和拓展纸质出版的读者基础,是每一家出版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因而推出基础的、普及的读物,突显纸质读物的经典性和高品质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
与常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专业出版社只注重专业经典出版不同,浙江人美对普及类的大众读物一样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胡小罕一直向浙江人美的编辑强调:“与其普普通通地做一本专业图书,不如非常专业地做一本普通图书。”普及类读物很重要,因为对于初级阶段的读者,比如小孩子来说,最初接触的书会给他打上烙印。如果出版社一味追求市场效益而使低质的书充斥市场,那可能会导致孩子对专业领域的淡漠,那么在将来美术图书就可能会丧失一批读者。因此,胡小罕认为,如果专业的美术出版社不花精力做好推普的工作,那美术图书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引用社内编辑的话,“我们要做艺术的书,同时也要艺术地做书”,要把高品位的东西,通过普及的形式,以专业的水准介绍给大众,让大众喜欢艺术、了解艺术。“艺文志”已经确定了以提升大众艺术审美、丰富生活艺术为宗旨的出版规划,在绘画、书法、篆刻、闲雅生活等方面,已经推出的多个系列品种,包括《美术丛书》、“书论评注”、“古刻新韵”、“篆刻小丛书”等,都是凝聚了专业精神的普及读物。
谈及具体的书籍策划编辑,胡小罕很务实,从选题的策划,到装帧的设计、价位的确定,他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来把握。有时一个礼拜有三四天晚上在书店里泡着,有时与路边小店门口临摹字帖的小孩聊天,以此来收集出版工作中所需的林林总总的信息。但提到对出版的理解,他却和众多出版人一样,“务虚”了起来,“我觉得做书就应该有一以贯之的追求,应该有一种高贵的气质,用心去塑造书的灵魂。这种追求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是什么?言语无法说清,同样内容的两本书,其中一本让读者读起来觉得舒服,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这就是书的精神。
如今,技术上的发达使书的出版变得越来越简单,但胡小罕认为,新技术的运用并不能替代做书过程中对于内在的追求,这是一种理念的灌注和渗透。“一本书要有一种精神,不管装帧多么引人注目,最终还是通过内在的东西来传播。”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管对于一个人,一本书,还是一家出版社而言,都是这样。
浙江人美是一家以艺术类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的专业出版单位,在建社的30余年中,先后在年画、连环画、画册等领域出版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高质量的美术读物。2007年左右,随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的改制,浙江人美也从原来的事业单位机制转为企业化运作。除了运作模式的调整之外,转制后的浙江人美更大转变在于做书的观念。“我们虽然是专业的美术出版社,但是现在阅读的复合性、交叉性在逐渐增强,我们对于美术的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和拓展,这就让我们重新思考做书的方向。”社长胡小罕说。
胡小罕毕业于中文系,有较好的文史素养,兼擅书法篆刻,此前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成日与典籍整理出版打交道的经历,让他对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调任浙江人美社长之后,以往的专业背景及工作经历,使他开始反思美术出版在文字方面的问题,“以前美术类出版在这方面往往比较薄弱,这反过来阻碍了这一类型选题的开发”。胡小罕不断思考着“图书”一词的内涵:“图就是指美术、艺术、图像,书是指文字、文献、内容,从命名开始,就规定了这二者是做书必须要追求的核心要素。”这番理解,也概括了浙江人美如今的发展思路。
大美术理念:从固守的专业框限中走出来
胡小罕的调任,为浙江人美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对出版领域的拓展。在全面分析了如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风尚之后,浙江人美对于出版有了新的理解,“阅读很难用专业去框定,所以我觉得要保持专业的品质,但同时不要放弃包容、多元、趣味以及生活化的阅读需求,这样才能为选题的多元性创造条件”。于是,浙江人美把“从保守的、固守专业门类的概念中走出来”,作为今后几年业务拓展的重点。
经过探索,浙江人美用“更加宽泛的大美术的理念策划图书的选题,从一种社会或民众的美术阅读的层次来考虑专业方向的设定”,从而确定了“专业美术”、“美术普及”、“少儿美术”和“艺术文献”四大版块。其中,“专业美术”即经典的大型画册,包括国内外知名美术家的经典作品。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专业美术出版社,浙江人美对于美术作品的整体把握具备专业的水准,因此这一类别也是其孜孜以求并一直坚持的传统版块。
美术普及类图书是浙江人美专门针对美术教学庞大的社会基础而开发的,主要包括创作技法类的阶段性图书。“这一版块是为大众提供比较规范的美术基础范本”。
少儿美术版块在近几年成长迅速,胡小罕将其归功于本社长期以来对美术出版如何在少儿美育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的不断探索。“对于孩子来说,图文结合的阅读效果最佳,而这正好是我们美术出版社的强项”。在这一版块中,动漫及益智类图书主要从海外引进,“比如《航海王》(又译《海贼王》)、《游戏王》,都是在海外非常火的漫画,很多小孩子喜欢。与其让我们的孩子看那些盗版的漫画,不如我们通过正版的引进,再进行一定的编辑加工,让它更适合中国的孩子阅读。”
浙江人美版的义务教育课标《美术》教材,涵盖从小学到初中九个年级的美术教学,这是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一套富有特色的教材,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成为社内各多个教材类图书系列中的代表。
“艺术文献”版块则是近两年的重点开发项目。“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全国以‘艺术’、‘美术’命名的艺术机构有上千家,这些机构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都极其需要文献性的著作。”作为一家美术专业出版社,浙江人美认为自己有义务将这类文献性著作的出版工作承担下来。“这些著作也是支撑美术教学、研究、鉴赏及深度发展的基础,因此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尽管学术类尤其是美术学术类图书处境困难,但胡小罕说:“我们目标确定,不着急,慢慢做,坚持做,通过若干年努力形成规模,这类图书一定会在美术界、文化界产生良好的影响。”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古籍与美术的跨界
艺术古籍整理是艺术和文献两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的交叉。出版者既要有艺术方面的专业储备,又要有较好的文献整理素质,同时还必须对阅读需求、学术趋势有准确的把握。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条件,才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符合需要的书。
目前国内的艺术古籍出版面临这样一种状况:专业古籍出版社机构通常都将文史哲典籍作为出版的重点,艺术典籍则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而另一方面,艺术类出版社在整理艺术典籍方面又缺乏学术能力与文献功底,因此,艺术古籍出版的乏善可陈也在情理之中。但中国历史上汗牛充栋的艺术典籍所受到的冷遇,令胡小罕着实感到惋惜。反观全国上千家艺术机构对于高质量艺术文献的需求,胡小罕认为,艺术古籍的整理出版无论对于艺术文献的传承,还是专业人员的研究学习,都是一项必须去尝试并努力做好的工作。胡小罕在古籍和艺术专业出版的跨界经历,催发了他对于复合专业出版领域的深入思考,清晰地梳理出艺术典籍出版的操作路径。浙江人美自主策划编纂出版的“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以下简称“丛刊”),就是在这一版块下推出的重磅系列。
既然这一版块的出版工作涉及典籍与艺术,那么,如何将典籍的出版规范和艺术的学科需要巧妙地融合,就是这项工作最大的挑战。“恰好我个人有古籍专业出版和艺术专业出版的双重从业经历,又有把二者复合的初步的理念和知识构架,因此我知道这两方面的工作如何去展开。”两年间,一个以专业编辑为主,同时联合了海内外高校、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开放型团队,经过精心的策划和操作,已推出艺术古籍30多种。其间,从选题策划、机制构建、资金争取,到各项细节的落实,胡小罕及其团队都灌注了大量心血,而业已推出的图书品种也不负众望地赢得了业界的好评。
在编纂出版“丛刊”的过程中,浙江人美逐渐明确了艺术文献出版所需要把握的方向,“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到‘博雅、地道、好用’三个方面”。胡小罕解释这六个字的含义:“‘博雅’就是要有学术的框架,用大美术和泛美术的概念来确定选题。”因此,“丛刊”内容不仅包括金石书画、诗文题咏、戏曲音乐等传统经典艺术,还包括建筑园艺、工艺雅玩、风俗游冶等,体裁也包括诗文、史传、专论、笔记、题跋、图典等,可谓不拘一格。“‘地道’就是要坚守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所以在做这套书的过程中,出版什么题材多听艺术界的,但怎么出版一定要听古籍界的。”胡小罕说,“丛刊”从底本遴选、制定编纂体例,到寻访点校作者、实施审校流程、设计装帧形式等,都得到了古籍整理专业人士的参与,以确保出版物的学术质量。“‘好用’就是要满足人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所以对字体、字号、行距、留白等的设定,都要尽量让书读起来、用起来更舒适。”从而有力地践行了“艺术的书,书的艺术”的出版理念。 在这三方面精益求精的努力,让“丛刊”的成功显得理所当然。在目前推出的30余个品种中,已有1/3左右的品种进行了重印,有的还重印了两三次,这对于古籍尤其是艺术类古籍来说,着实不容易。
同策划编辑团队一样,这套书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型的结构,在未来的两三年间会不断充实、调整、完善,“就像种树,种什么树,怎么种是可以选择的,树能长到多高度,树冠会有多宽,有很多未知,我们要尽可能为它的健康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套书到底出多少,没有限定,有需要、有条件,我们就不断把好的品种纳入进来,对于不理想的种类,也会有删减机制。”今年,“丛刊”骨干品种“《六艺之一录》暨中国历代书法文献大型数据库”将着手实施,已获得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胡小罕认为,用开放性的理念和机制来做书,能够获得更开阔的市场空间。
“艺文志”书系:构建人文美术阅读新体验
如果说“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是高端的艺术典籍总汇,那么浙江人美推出的“艺文志”书系,则可以算是以“丛刊”的资源为基础所开发的美术推广普及型图书。这两个书系构成了读者阅读艺术类书籍的阶梯。
在信息媒介多样化的今天,纸质出版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巩固和拓展纸质出版的读者基础,是每一家出版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因而推出基础的、普及的读物,突显纸质读物的经典性和高品质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
与常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专业出版社只注重专业经典出版不同,浙江人美对普及类的大众读物一样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胡小罕一直向浙江人美的编辑强调:“与其普普通通地做一本专业图书,不如非常专业地做一本普通图书。”普及类读物很重要,因为对于初级阶段的读者,比如小孩子来说,最初接触的书会给他打上烙印。如果出版社一味追求市场效益而使低质的书充斥市场,那可能会导致孩子对专业领域的淡漠,那么在将来美术图书就可能会丧失一批读者。因此,胡小罕认为,如果专业的美术出版社不花精力做好推普的工作,那美术图书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引用社内编辑的话,“我们要做艺术的书,同时也要艺术地做书”,要把高品位的东西,通过普及的形式,以专业的水准介绍给大众,让大众喜欢艺术、了解艺术。“艺文志”已经确定了以提升大众艺术审美、丰富生活艺术为宗旨的出版规划,在绘画、书法、篆刻、闲雅生活等方面,已经推出的多个系列品种,包括《美术丛书》、“书论评注”、“古刻新韵”、“篆刻小丛书”等,都是凝聚了专业精神的普及读物。
谈及具体的书籍策划编辑,胡小罕很务实,从选题的策划,到装帧的设计、价位的确定,他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来把握。有时一个礼拜有三四天晚上在书店里泡着,有时与路边小店门口临摹字帖的小孩聊天,以此来收集出版工作中所需的林林总总的信息。但提到对出版的理解,他却和众多出版人一样,“务虚”了起来,“我觉得做书就应该有一以贯之的追求,应该有一种高贵的气质,用心去塑造书的灵魂。这种追求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是什么?言语无法说清,同样内容的两本书,其中一本让读者读起来觉得舒服,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这就是书的精神。
如今,技术上的发达使书的出版变得越来越简单,但胡小罕认为,新技术的运用并不能替代做书过程中对于内在的追求,这是一种理念的灌注和渗透。“一本书要有一种精神,不管装帧多么引人注目,最终还是通过内在的东西来传播。”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管对于一个人,一本书,还是一家出版社而言,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