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当前警校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1.前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2.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运用调查法统计约34%的警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相对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学校与家庭都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而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3.体育活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1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在乒乓球比赛中,发球者要了解对手位置、弱点、根据自己的特长发球,注意的范围比较广,既要把球发好又要防止对方强攻,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不间断的体育运动感受胜利、失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推动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3.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观察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通过人体语言、表情、技术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获得较高的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它直接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3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在锻炼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项目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锻炼。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4.把心理健康有效的融于体育教学之中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2体育教学要有针对性。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优柔寡断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射击、体操等项目;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竞走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简单、易完成的项目;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技巧性项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自己的运动乐趣。
5.结论
5.1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有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和练习次数,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或60—90分钟的持久运动,隔天运动一次均可,以自我感觉不疲劳为依据,会对人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2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5.3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社会生活中,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活动促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5.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民 .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福建学校体育卫生 .1997. 3
[2]李秀丽 .体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体育教学. 1999.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4]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体育与健康.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5
(作者简介:王振文,男,1952年,汉,本科毕业,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1.前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2.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运用调查法统计约34%的警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相对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学校与家庭都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而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3.体育活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1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在乒乓球比赛中,发球者要了解对手位置、弱点、根据自己的特长发球,注意的范围比较广,既要把球发好又要防止对方强攻,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不间断的体育运动感受胜利、失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推动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3.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观察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通过人体语言、表情、技术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获得较高的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它直接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3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步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在锻炼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项目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锻炼。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4.把心理健康有效的融于体育教学之中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2体育教学要有针对性。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优柔寡断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射击、体操等项目;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竞走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简单、易完成的项目;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技巧性项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自己的运动乐趣。
5.结论
5.1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有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和练习次数,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或60—90分钟的持久运动,隔天运动一次均可,以自我感觉不疲劳为依据,会对人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2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5.3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社会生活中,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活动促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5.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民 .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福建学校体育卫生 .1997. 3
[2]李秀丽 .体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体育教学. 1999.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4]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体育与健康.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5
(作者简介:王振文,男,1952年,汉,本科毕业,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