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育大江大河的藏地漂流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派镇往东,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骤然收窄,雅江开始深切其中,云层后面隐藏着险峻的南迦巴瓦雪峰。在国际漂流探险界一直有这样的对比:如果把雅鲁藏布江比作登山界的喜马拉雅山,那么,雅江大峡谷内的激流则可比作珠峰。
  成功漂流雅江大峡谷成为无数人的梦想。对于水神的崇拜,深深烙印在藏族的习俗与信仰当中。中国当代漂流运动,正是从雪域高原走出。1986年的长江漂流,就是在位于青海格尔木南域——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沱沱河拉开大幕。
  漂流,曾是人类原始的涉水方式。二战后,一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尝试着把退役后的充气橡皮艇作为涉水工具,漂流开始慢慢发展起来,逐渐发展成一项水上漂流运动。
  从上世纪20年代起,漂流运动在中国开展,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西藏,因其高海拔,大多数河流都有着天河的美誉,对于喜欢漂流的人来说,在这里漂流简直就是天堂。
  而西藏林芝这个中国第一支藏族漂流队——成员全部来自雅鲁藏布江林芝段以及尼洋河两岸的年轻人。有关这支藏族漂流队的故事,不能不从他们的总教练冯春说起。
  作为中国第一代漂流人,冯春是中国探险协会会员、中国探险家俱乐部创会会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漂流探险领域的特别顾问。在冯春看来,漂流是最环保的产业。“我们的漂流守护了这里的环境,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向雅鲁藏布江致敬,并能够以此活动,唤醒公众对大峡谷的关注与爱护。”

一个人的中国现代漂流史


  在漂流圈,冯春有着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标签。1986年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面完成长江漂流,他参加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1986年11月25日下午两点三十分,他们驾着两艘红色橡皮艇,在六级大风掀起的浪涛中安然入海——这在当年,堪称是与女排夺冠一样的壮举。
  继长江漂流之后,他先后漂了雅鲁藏布江、汉江、澜沧江、科罗拉多大峡谷、雅砻江、云南红河,漂流里程超过一万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漂流第一人”。
  由于长江漂流和之后的黄河漂流事故频发,死伤惨烈,官方长期不再支持漂流活动。1998年,漂流运动有所复苏,冯春参与了雅鲁藏布江漂流,这是一次纯粹民间、自发组织的漂流活动,经费都是队员们自己凑的。
  此前曾有过两次挑战大峡谷的漂流。1998年, “中国雅漂队”的勇士们向它发起挑战。他们自雅鲁藏布江源头杰马央宗冰川开漂,历时四十余天的漂流后,最终因多种因素止漂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的派镇。
  2002年2月,以斯科特·林德兰格为队长的多国漂流队,以单人皮筏艇的方式,耗时一个月成功漂流完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段(玉松至白马狗熊以下)。此后,这条伟大的江河似乎与漂流探险绝缘,沉寂近十年之久。
  冯春说,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是“长漂”的延续。对于很多队员而言,“长漂”没赶上,“雅漂”则不能错过。冯春是这支队伍的副队长兼教练。他在这次漂流中受伤,差点遭遇截肢,最后几经辗转,在成都华西医院幸运地保住了自己的伤腿。
  1998年的雅鲁藏布江漂流,让冯春跟这條大江结下了深深的感情。从攀枝花钢铁公司保卫处离职后,生活不太稳定。为此,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藏旅游)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
  “有多大的平台就能做多大的事,这好比开了一个驾校请我来当总教头。”冯春开玩笑说, “第一次与企业合作,给了自己很多合作的历练,为未来作为漂流组织与培训者的乙方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教练遇上了新问题


  和有共同探险精神而组建的爱好者漂流队不同,这支漂流队组建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要训练林芝当地藏族年轻人,能够掌握漂流技术服务于游客——如同夏尔巴人向导服务于青藏高原登山。
  对于西藏旅游来说,这也是一张名片,是重要的旅游体验与接待项目。用今天的话说,也可谓是精准扶贫。
  “这些漂流队员多是农、牧民的孩子,很多初中甚至都没有毕业,汉语也讲不好。一些队员的基础较差,没有办法,就反复教。三遍不行,按十遍来教。”冯春强调说, “很多时候要反复教。他们不够自信,比较死板。同时,他们的优点是比较纯粹,比较刻苦。”
  冯春是老教练了,组建藏族漂流队12年前的雅漂,他就是副队长兼教练,虽然经验丰富,但并非一帆风顺,他时常感叹说, “队伍不好带”。
  出于严师出高徒的理念,他的管理风格很严。每天的培训与上学、上班一样,这些早早踏上社会的藏族孩子,一开始也未必都能吃得消,但为了保障队员未来的安全,保障游客安全,他很有耐心,多数队员也都很服管。
  渐渐有了一些转机。2010年刚组建漂流队不久,冯春见到一个从巴松措来的新疆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体格性格都很合适,又是本地人,还接受过良好教育。 冯春很热心地邀请她来漂流队看看,她当时还没听说过漂流,但这么一看不打紧,她也喜欢上漂流并留了下来,在后来的教学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与藏族同龄人交流,还得有当地年轻人的参与——女孩子都能学会的,男孩子自然也不甘落后。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冯春很欣慰地看到这批年轻人很快成长起来。

观光漂流是安全运动


  早年中国的漂流缺乏训练、装备、休整和前期调研,带有悲壮的民族情怀,为了争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荣誉,当年两支装备简陋、毫无技术的中国队伍,去和美国人竞争。最终的代价非常惨烈——中国人以10条人命的代价,勉强漂完长江。第二年在黄河上,又失去7条人命。   前人的牺牲,是为了让漂流理性和安全。那么多年过去了,冯春认为中国的漂流运动也该成熟了,也该告别草莽而变得更加职业和理性了。“漂不过去就不要漂了。首先要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再去完成自己的冒险。”
  冯春拥有三十多年的漂流经验,他希望把从科罗拉多漂流学到的国际先进漂流技术和经验教授给后人,不想再有人重蹈他们当年的覆辙。
  为了漂雅鲁藏布江第一滩——玉松滩,冯春在实地看了三年,观察不同季节的水位、流速等各种水文和天气数据。才最终择时漂了玉松滩,很多危险都可以通过了解去评估和把控。 位于西藏林芝米林县的玉松滩滩长流急,浪峰跌水相连,礁石密集,急弯频繁,江道狭窄,触礁碰石随时可能发生,漂流难度系数在枯水期时为4级,丰水期时为4. 5-5级,漂流难度极高。
  “最危险的是初来乍到,一无所知,缺乏经验,却贸然行动”——对于安全问题,他很有自信。仅仅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就成功完成玉松滩的漂流。这次漂流创下了人类第一次以多人漂流艇成功漂流大峽谷第一滩的壮举。
  观光(旅游)漂流都是短距离漂流,几个小时的体验,不存在补给问题,也不会选择过高难度的河段。有一次冯春不在,队员们放松了警惕,发生过一次翻船。
  在巴松措下游的巴河,为游客掌舵的队员在过湍流石罅时失去平衡,水瞬间漫过橡皮筏,又撞上巨石整体翻进水中。
  好在翻船时如何自救,如何救游客,冯春都手把手教过。队员按部就班操作,并没造成更大损失。这次由于有游客,原本更应小心。冯春至今讲起来仍有些脾气,无论如何安全是第一位的。
  “能够以时尚、健康的漂流运动方式,与相伴自己成长的雅江亲密接触,无疑是对母亲河的最好回应。作为一名漂流队员,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藏族青年,我将长久地以此为豪。”主力队员雍周说。

“万里漂流第一人”冯春:以最自然的方式向雅江致敬


  西藏人文地理:众所周知雅鲁藏布江生态脆弱,如何平衡商业漂流开发和脆弱的生态?
  冯春:漂流是最环保的产业。漂流只是借着水流,码头都不需要动,漂流还可以守护生态。给你讲个最生动的故事,以前在尼洋河会有电打鱼等行为,通常捕鱼抓大放小,才能维持生态可持续,这些都是野生鱼,电打鱼对环境是毁灭性的。
  藏民的漂流队员对此都很痛恨。尼洋河是林芝市的母亲河,他们从小在这里伴着不息的湍流长大。我们玩水的人,对于自然环境也很敬畏,我就带着他们去追,他们都是小木船,我们的船好装备也好,专业素质也高,后来就再也没人敢来电鱼的。我们的漂流守护了这里的环境。
  漂流是最环保的产业,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向雅鲁藏布江致敬,并能够以此活动唤醒公众对雅江大峡谷的关注与爱护。
  西藏人文地理:这些藏族漂流队员的家庭是否支持?
  冯春:通常对孩子的工作不会很反对,对教练信任也热情,我时常去队员家里聊天,一起吃饭喝青稞酒,关系融洽。有队员就是当地村长家的孩子,得到村民不少支持。
  2011年春漂大峡谷第一滩时,漂流队员家长甚至全村人一早就起来,在村口朝着大峡谷方向煨桑祈福。想起当年漂流长江和雅鲁藏布江时的同伴们,多遭家人反对。对于队员家庭的支持,我很感动,他们很简单朴实很纯粹。

  西藏人文地理:如何解决漂流队的装备?譬如船、健身器材等?
  冯春:因为漂流属于西藏旅游的旅游项目,作为公司名片,公司给予了高度重视。时任总经理的苏平来到林芝首先就见漂流队,我直接找他支持健身器材,很快价值十几万的健身器材从拉萨拉过来给我们用。这跟我们雅漂自己要漂自己筹钱很不一样。
  我们的船和装备都不错,不过一开始条件比较艰苦,很多设施在建,队员们都能理解,也能一起吃苦,我们是一起干事业的,不在乎这个。
  我在雅江组织藏民漂流队,最重要任务就是带起一支队伍,让他们自己能够接待游客。队伍形成我就开始了自己的下一站,2012年5月只身去了新疆喀纳斯在当地做总教练。
  有队员后来跟着我一起去青海玉树,筹办玉树漂流世界杯赛,我们之间形成了很深厚的感情,林芝我还是经常要回去的,看着他们的成长我也很高兴。
  西藏人文地理:当地民众如何看待与理解漂流,譬如河流与信仰的关系?
  冯春:藏族对水的观念是敬畏,漂流的起源也是与藏族用来渡水的牛皮筏有关联的。我就时常鼓励他们这是男子汉的运动。
  我从漂流的起源和发展开始,给他们讲漂流很潮很国际化,有全球各地的爱好者和漂流文化,也有稳定的游客需求。在最为原生态的西藏漂流,对游客来说会有独特的吸引力。
  后来带他们在成都都江堰参加了2011年的国际比赛,通过这次活动,建立起对漂流这项运动的职业认同和荣誉感,藏民对漂流有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其他文献
鲁朗,被称为“让人不想家的地方”,是“318景观大道”最美的路段之一,这里树满青山、河流纵横,有规模巨大终年碧绿苍翠的原始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这里也是藏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持最好的地方之一。  这里向来是专家学者们心中的“生物基因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滋润着这里的森林和草场,养育了特有的植物、昆虫、鸟兽。但这些还并非全部,在树下还有茂密灌丛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这微观奇妙的世界,是鲁朗另一番魅力所在
离别嘉黎回家里,未到家里想嘉黎;  战士家里在哪里?且把嘉黎当家里。  这是1985年我在那曲地区文化局工作时编辑藏北第一本文学杂志《雪莲》时,原嘉黎县人民武装部贾宽河科长回老家陕西休假路上投寄的一份诗稿,经我修改成这四句,发表在创刊号上。后来,不少在嘉黎县工作过的同志都流传着这几句顺口溜,表达了我们对嘉黎县的深厚情感。  我是1976年10月分配到嘉黎县工作的,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当时的嘉黎
藏医药文化馆里的藏医名家事迹陈列。 曾涛 摄  1. 在西藏,成规模,具水准的寺庙藏医院并不多见,扎什伦布寺藏医院是其中办得非常特别的一家,得到历世班禅大师的亲自关照和提携。  2. 扎什伦布寺藏医院上接文脉,下扎民间,继承了藏医药传统特色特别是藏药加持仪式,所有的药品均经过特殊加持,包含着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伦理学的内涵。同时,遵守行业规范,以确保药品质量为生命线,立起一道质量
普兰,地处“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南缘,与印度、尼泊尔接壤,位于中亚、西亚、南亚、东北亚、东亚的结合部,自古以来是中、印、尼三国边民进行政治、边贸、文化、宗教交流的重要通道,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宗教、经贸、军队、信使进出于此,不绝于途,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孕育出了极富普兰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厚重的神山圣湖历史、宗教与民间文化。    普兰具有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措、纳木那尼
不丹臣服英印  不丹自称“竹域”(Drukyul),意即龙的国度,清政府文书译为布鲁克巴,是西藏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居民藏族,自称“竹巴”,信仰藏传佛教;英国征服孟加拉以后,东印度公司政府将野心瞄准到喜马拉雅之外的西藏,第一步就是要臣服不丹。1773年,英国从不丹手中夺走了古芝比哈尔土邦(Cooch Behar),引起了西藏的关注。1774年,班禅大师向英印总督希斯丁(Viceroy Warre
千百年来,人类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慢慢成长,慢慢进步,延续着人类古老的文明。在这千姿百态的世界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得以成长。我出生在藏北那曲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比如县——那里人们生性豪爽,勤劳而坚韧,哺育着一代代优秀的儿女。  每个人关于家乡的记忆,总有一些滔滔不绝却又欲言又止的思绪。对于我来讲,家乡是一朵怒江河岸上的杜鹃花,在五月的风里飘摇着,每当在远方孤独彷徨时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已成为小学课程改革热点。法律条文的严肃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有机结合,能增强法治课的亲和力、针对性。通过优化设计教学思路,回归学生生活,引发自主探究,强调德法兼修,注重知行合一,能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法治教育;回归生活;自主探究;德法兼修;知行合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
【一顶老帐篷】  营地的那顶旧帐篷,支架已经歪  斜,卡扣断失,四角漏风。  褪了色的篷布,仿佛晒淡的画板,  融入枯黄的草原。  灰青搅和着浓厚的风尘,一晚落  雪和风霜,让它老态龙钟。  油烟熏染了四年,雪白的里子旱  已蜡黄,它默默地扮演厨房,任  凭旁边的新帐篷傲娇。  考察队知道,这顶老帐篷征战青  藏高原,扛过羌塘的风雨,熬过  唐古拉山的艰苦,也转过八千里  的冈底斯山,而今又在可可
丙中洛是大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的重要景区,  著名的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过,怒江从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  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  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穿行在怒江峡谷中,两岸是庞大高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山系,  这处纵贯南北的传奇峡谷中,留存着相当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代生活在其中的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其建筑、服饰、歌舞,以及节
藏历二月十三日,正好是个星期日,西藏天文历算专家银巴开着私家车,带着太太岗祖,我也搭上银巴的车,一同前往林周县卡孜乡的那兰扎寺。  那兰扎寺最初是仿照印度著名的那兰陀寺取名并建立的,1435年由萨迦派高僧荣顿夏迦坚参创建,曾是萨迦派最大的显宗讲学院,也是前藏地区最大的萨迦派寺庙。为了纪念2002年圆寂的该寺高僧次成坚赞,每年这一天,那兰扎寺的僧人,加上邻近寺庙的僧人,都要举办法会,周边的信众也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