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声教学中培养学生音色美的对策探讨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教学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优美音色传递情感,引发听众心灵共鸣,从而实现美声音乐的艺术享受。动听优美的声音是学习声乐的学生必备的先天基础条件,再经过美声教学过程中各种专业的训练,在理论上提高学生对音色美的认知和分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音色美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在简述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后,阐述了在在美声教学中培养学生音色美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训练培养优美音色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实现舞台上的完美演绎,给大众带来艺术享受。
  【关键词】美声教学;音色美;培养;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把流传久远的经典作品的丰富情感内涵准确完美的表达给听众,感染听众自身情绪,使之与歌曲的内涵相融合产生共鸣。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美声教学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音色美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各自先天的嗓音条件基础上,加强优美音色培养,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演唱水平、演唱质量的毕竟途径[1]。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主要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著名歌者,在学习前辈的歌唱技巧和经验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演唱方法和技巧的理解融入其中,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积累,继承发扬优秀的演唱技巧使歌声更趋完美,美声唱法在气息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明确要求声音和气息具有连贯性才能发挥很强的支持作用,美声唱法采用胸腹式呼吸法,提倡胸部和头腔混合共鸣,而不是在真声和假声的具体定义,两个声音将被有效地应用于美声唱法的歌曲,根据真、假声的比例以及歌曲的进度进行实际转换,这首歌的假声歌唱效果更进一步,在唱歌的过程中美声唱法不仅表现出更加圆润甜美的声音,也充分发挥了胸腔、头腔共鸣效果,把声音进行实际化的表现,使声音更独特,表现得丰富多彩[1]。
  二、音色美的作用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鉴赏力和观赏力,都需要各种形式的艺术进行熏陶和培养才能形成。由于受到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的思想意识、教育程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对知识的汲取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声乐是能够沟通歌者和听众之间情感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情感的传递是由柔美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两大要素完成。通常情况下,评定歌唱作品是对歌曲演唱者的音色、节奏感、情感为基准进行主观判断,如果歌曲演唱者的曲目与观众达成一定程度的情感共鸣时这首作品就是优秀的、成功的。与其相反,声乐歌曲在音色、节奏感方面都有欠缺,那只能证明作品是不成功的[2]。因此说,音色不仅是评定歌唱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准,也是听众评价音乐的重要因素。
  声乐教师在进行美声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歌唱要求,尽量不让学生一味追求歌曲的旋律,应当在尽情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特有的音色的基础上适应某首歌曲的旋律,避免影响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特色的音色美。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去制定更加符合各自特点的美声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学习系统知识为基础,明确特色音色的优势并不断与作品进行融合,才能不断把个人演唱质量和歌唱水平推向更高的台阶。在美声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美声唱法的音色美,具备物理的共性和情感的共性两方面的共性特征。物理共性是指美声唱法在声区方面要求清晰统一;对母音和吐字要求发音一致和吐字清楚;并具备表达的连续性;演唱时真情实感声情并茂。情感共性是指演唱者能够熟练运用自身柔美音色、饱满的情感按照优美旋律的节奏,精彩演绎歌曲得到听众的认可形成情感共鸣[2]。
  三、音色美的培养方法
  (一)音乐感知力
  人们都是通过内心自我感觉对外界美好事物产生感知。感受能力是人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前提条件。由此推理至美声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探知音色美的前提条件。音樂感知有两种:感觉和听觉。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在学生听了音乐后心理得到的或喜或悲情感体验,其悲喜的不同体验取决于听者对待所听音乐的不同认知方式。这种学生本能的感知能力,会随着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而形成相应的感知变化。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大部分美声教师在课堂上,单纯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解读和音乐技巧的训练,而对听觉和感觉的体验不够重视。教师在美声教学课堂上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练习听觉体验的机会,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才能使学生对音调、音色的判断能力更准确快速。教学过程中还要强调听、看融合边听边看,俗话说,熟能生巧尽量多听各种不同类型的美声音乐,多看一些各具特色的美声歌唱表演,从中发现美声表演中动作与声音、表情配合的关键所在,从多角度感受音色美,感受美声的深刻内涵[3]。
  (二)音乐创新能力
  音乐创作能力是美声唱法教学中除音色外另一项重要能力,是要求学生必须要加强掌握的。只有在具备创作能力基础上学生才能发挥创新能力,创作出更新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学生在教师耐心正确的辅导下,创造符合他们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点的音乐,在锻炼音乐思维的同时,还逐步加深学生对音乐语言、音乐乐谱、音调、音色等的理解,学生作为音乐创作者可以更深入的体验音乐的内涵,只有在自创音乐中投入情感,才更加有助于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声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优美的旋律是美声唱法的突出特点,歌者用各自独特的旋律把流传久远的经典作品的丰富情感内涵,准确完美的表达给听众,感染听众自身情绪,使之与歌曲的内涵相融合产生共鸣。音色对于演唱作品的质量和水平的影响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美声教学课堂中重视加强学生音色美的培养,是提高演唱水平的需要,是传承美声教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程瑞雪.在美声教学中培养音色美的对策探讨[J].音乐时空,2016(03):162-163.
  [2]李沛璇,罗秋棠.探讨如何在美声教学中培养音色美[J].音乐时空,2016(07):162-163.
  [3]刘乘鹭.谈美声教学中培养音色美[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10):369.
  作者简介:王琪(1987—),女,汉族,辽宁省新民县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其他文献
全球化作为现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大到社会格局、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它的影响正渗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书籍设计也同样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朝着
【摘要】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普遍运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多样性的色彩乐器品种。  【关键词】三弦;少数民族;普遍运用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非常普遍。  三弦的使用一般体现在演奏、弹唱、歌舞和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摘要】声乐表演专业考生在考前准备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考前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考生要从端正考试的动机、合理安排复习计划、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等方面来做好考前准备。  【关键词】声乐表演;考前准备;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深入,家长在关注子女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在积极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
(徐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同时在音乐学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丝带,能够引导着学生们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可以提高音乐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们对音乐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如何投入情感并激发学生们对音乐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摘要】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每一次改革,都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前进方向。广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音乐术科考试大纲在分值比例和考试要求上发生较大变化,本文以此为基础,从高考政策、广东省音乐术科生两个方面进行发展趋势的分析。  【关键词】广东省;音乐术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考政策的发展趋势  高考改
一节优质的音乐课应该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索、发现、进步。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关注“生成”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情境交融,共同享受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艺术院校的钢琴演奏教学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音乐感受能力不同,对识谱、节奏、手型、奏法、指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差异很大。艺术院校的钢琴演奏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提高艺术院校钢琴演奏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愉快教学。  【关键词】钢琴教学;心理因素;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