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科其喀尔冰川末端降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来源 :干旱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内陆高寒山区的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夏季降水进行采样,在分析各离子浓度、电导率和pH值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及后向轨迹法,探讨区域降水的溶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大气降水的pH值介于7.15~8.52,整体偏弱碱性,阴、阳离子分别受HCO3-和Ca2+支配,属于典型HCO3-Ca型。白天降水的电导率和总离子浓度较夜间分别偏高11.56%和9.40%,这可能是在山谷风或冰川风作用下,塔里木盆地内气溶胶物质随近地层风从山麓地带与平原区迁移到研究区后湿沉降所致。(2)降水离子主要来自地壳源物质补给,占总离子量的85.54%。其中HCO3-、Ca2+和Mg2+主要受侏罗系沉积层和第四系黄土沉积层中碳酸盐岩(CaxMg1-xCO3)风化补给,Cl-、SO42-、Na+和K+主要受中亚与塔里木盆地因干旱而发育的盐湖(咸水湖)蒸发或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盐土风化补给。降水中仅有41.52%的Na+和96.22%的Cl-源自海洋源,且二者浓度之比为2.13:1,表明海洋源气团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明显地受到降水再蒸发作用和地表物质风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海洋源补给量仅占降水总离子的4.87%。源自人类活动补给的溶质约是海洋源的2倍,以NH4+、NO3-和SO42-为主,可为高寒山区土壤形成和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硫元素。(3)气团后向轨迹追踪表明,西风环流对天山南坡降水及化学组成影响非常显著,形成降水的频次和降水量平均分别占64.35%和53.04%,其降水的离子总浓度虽然仅为局地环流的69.91%,但NO3-浓度平均为局地环流降水的1.42倍,间接表明塔里木盆地空气与水源质量可能受到中亚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他文献
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是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对其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共识。已有研究发现沙层含水量偏高的现象可能在高大沙山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其水分来源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沙漠腹地3个湖盆内气象要素和浅层沙含水量时空分布的对比,结合前人对水同位素和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发现湖泊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湖盆内空气相对湿度和浅层沙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并影响了浅层沙含水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当地极为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量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多年平均产水总量和水源涵养总量约为93.03×108m3和57.83×108m3。从时间变化来看,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196mm·a-1;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探究降雨变化对高寒草甸不同植物功能群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高寒草甸物质循环对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和机制。该研究设置减雨90%(Pr-90)、减雨50%(Pr-50)、减雨30%(Pr-30)、自然降雨(CK)和增雨50%(Pr+50) 5个降雨处理,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3种植物功能群(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群落凋落物的化学性质、质
菌株Y39-6是从哈尔滨周边地区地下水中分离的一株假单胞菌,具有异养反硝化和自养脱氮能力,由于假单胞菌属内的菌种鉴定存在复杂性,对菌株Y39-6的具体分类仍有争议。通过获得菌株Y39-6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分析了菌株的碳源利用和脂肪酸含量特征,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菌株Y39-6与模式菌Pseudomonas veronii CIP104663T的基因组相似性更
美国生态环境的表面繁荣以及当前中美两国生态环境的整体差距是事实,但这种表面的横向比较忽视了生态治理背后的历程和逻辑。从危机成因、治理措施以及治理效果三个贯穿的过程维度对中美生态治理进行历史的、深入的、全面的比较,才能形塑具有中国特色而非服膺资本逻辑的生态认知,在廓清瘴雾中为中国生态实践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才能真正掌握美国生态治理的本质,进而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
生态治理尽管常被冠以"工程"之名,但却鲜有以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作为生态治理研究的切入点。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治理向现代化方向纵深发展需要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思考。通过问题指向和价值定位的深度融合、社会工程和自然工程的协同耦合、多元主体行为规制的系统整合明确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趣、实践逻辑以及核心策略,从价值观、方法论以及实践性等方面对生态治理进行多重建构,进而在整体性上推进生态
硒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之一。补硒在癌症预防、肝脏保护、心血管调节、甲状腺激素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因此,从膳食补充和生理调控出发,开发高生物量的富硒技术和产品用于人群硒营养干预意义重大。酿酒酵母具有丰富的生物酶转化系统,可以将无机硒转化为高活性的有机硒,并合成多种益生营养物质,是一种理想的硒膳食补充剂。本论文以一株酿酒酵母出发,经紫外诱变及硒盐胁迫筛选得到的酿酒酵母菌株MY-02作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人民需求而提出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要求,其内涵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努力达到"四个统一"的要求。
期刊
“拙”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拙”以艺术作品的内容为核心,超越单纯形式上的工巧,追求自然畅意的表达。明末清初,帖学发展到了鼎盛,此时的书坛崇尚柔美精巧的帖学书风。傅山作为当时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却极力反对这种书风,认为其柔媚无骨、矫揉造作,无论在其书学思想还是书法实践中都崇尚自然畅达的“拙”之美。傅山书法之“拙”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达到书法之“正”后,追求自然而然表达,呈现出“支离”与“丑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