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乐?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参“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乒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应该怎么买?并算出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列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0×2,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配角,有时充其量只是个观众而已。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如教学“求余、求相差”的应用题,可以设求:“果园里有桃树485棵,梨树325棵,苹果树276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很多,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每个人都能自主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源泉,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长方体体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并为其体积公式推导做好准备,便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大家12个小正方体(1立方厘米),要求把它拼成一长方体,怎么拼?想一想还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置疑难,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涡流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欲言不能、欲罢不休的悱愤状态,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解释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在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69÷26教学中,可以围绕不够商1这一疑难处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怎么办?②整数部分与十分位合起来可以看作是多少?③还不够商1,怎么办?通过以上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解答,一方面解决了疑难,另一方面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复习时,为了使学生灵活掌握其数量关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把“甲车间比乙车间的人数少1/5”换种叙述方式,可以怎样叙述?能否使它变为一道乘法(除法)应用题?通过学生分析思考,可以有以下几种叙述法:乙车间是甲车间的5倍;甲车间是乙车间的20%;甲车间是乙车间的1/5;甲车间比乙车间少4/5等等。
精炼、巧妙的提问,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还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指明思路,帮助学生思考。学生沿着教师提问的指向去分析、思考,从而大大地缩短思考的时间和路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为顺利解题提供了方便。例如:进行工程问题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特征和解法的基础上,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李都去新华书店买一种上、下册的套书,若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若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如果上、下册全买,能买几套?”并启发学生借助工程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总之,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乐?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参“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乒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应该怎么买?并算出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列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0×2,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配角,有时充其量只是个观众而已。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如教学“求余、求相差”的应用题,可以设求:“果园里有桃树485棵,梨树325棵,苹果树276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很多,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每个人都能自主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源泉,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长方体体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并为其体积公式推导做好准备,便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大家12个小正方体(1立方厘米),要求把它拼成一长方体,怎么拼?想一想还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置疑难,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涡流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欲言不能、欲罢不休的悱愤状态,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解释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在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69÷26教学中,可以围绕不够商1这一疑难处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怎么办?②整数部分与十分位合起来可以看作是多少?③还不够商1,怎么办?通过以上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解答,一方面解决了疑难,另一方面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复习时,为了使学生灵活掌握其数量关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把“甲车间比乙车间的人数少1/5”换种叙述方式,可以怎样叙述?能否使它变为一道乘法(除法)应用题?通过学生分析思考,可以有以下几种叙述法:乙车间是甲车间的5倍;甲车间是乙车间的20%;甲车间是乙车间的1/5;甲车间比乙车间少4/5等等。
精炼、巧妙的提问,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还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指明思路,帮助学生思考。学生沿着教师提问的指向去分析、思考,从而大大地缩短思考的时间和路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为顺利解题提供了方便。例如:进行工程问题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特征和解法的基础上,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李都去新华书店买一种上、下册的套书,若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若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如果上、下册全买,能买几套?”并启发学生借助工程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总之,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