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庸》这本书是我在前几日静下心来用心品读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触颇深,尤其是对其中所提到的中庸之道,在这里我就谈一下我对中庸之道的一些自己的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天人合一 中庸 低调处事
一、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②”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③”而终于“‘上天之載,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二、中和之道
《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其实中庸这本书之中对于中庸就有一个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之道就是把握住一个很好地中间地带,有些事情过一点就过犹不及,差一点就火候不够。其实在《论语》中有对于中庸的阐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提到了一个过犹不及的含义,其实中庸之道就是这种不偏不倚的一个状态。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时候,要不偏不向,在为人处世上要恰当的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⑤”孔子说:中庸真的是一种非常极致的,至善至美的品格,但是一般老百姓已经不能实行这种品格很久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孔圣人对于这种品格表现出了一种及其肯定的态度,但是他也在惋惜人民对于这种品格的忽视。中庸其实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和均衡是人类发展,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这种中庸的状态。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⑥”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舜应该是大智慧的人吧,舜好询问而且好审察近处的话语,隐藏丑恶的而宣扬美善的,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那些适中的,这样才成其为舜啊!”这就是有大智慧的统治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一共十二个朝代,其中更是穿插着一些短暂的政权更替的时期。在清朝后期有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称之为太平天国,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太平天国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等一系列的努力已经走到额鼎盛时期。但是就在他们走到了鼎盛时期的时候,一连串的问题也就暴露了。骄奢淫逸,互相猜忌。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大部分是自身的原因,可以说,一个领导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像洪秀全这样的,一个农民,在经历过战争之后建立政权,他就应当好好的继续筹划以后的事情,即使有了政权,有了钱,也应该保持原来有的那颗进取的心,而不是肆意的挥霍而没有一个度的衡量。我们一边在惋惜他的做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他能做到像舜那样,适度而为之,那么也许天平天国就不会灭亡。说到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湘军的总领,曾国藩。曾国藩就是一位很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伟人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也都曾度过他的日记和传记。这样的一位人物,曾潜心阅读过许多古代经典著作,也曾在他的《曾国藩家书》中教导自己的儿子让他多读书,《四书》《五经》等等。他就很懂得运用中庸之道。他把这些书本烂熟于心,为人处世处处借鉴。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每天必读书习字。就算大军逼近,大敌当前,也不能改变他良好的习惯,不管在困难的处境他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做事情不急不慢,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的灵活运用。
三、中和之道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更需要这种中庸之道,表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要平和心,要低调。日本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所以不管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或者说是一个人的作为都离不开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很舒适的生活态度,它不是一味的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均衡,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低调是谦卑,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做人保持谦卑,不张扬,也不张狂,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为;既是人生的一种品味,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所以为人出世要低调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调,也要能方能圆,做事要中庸,也要能进能退,人生旅途中困难太多,要想成功就得低调做人,中庸做事,还要克服自身,然而克服自身的障碍事实上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也并非能克服自身的障碍的人就一定会成功;不管是否成功都要时刻自我反省,提升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注释:
①《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0页
②《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34页
③《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19页
④《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1页
⑤《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1页
⑥《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2页
【关键词】天人合一 中庸 低调处事
一、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②”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③”而终于“‘上天之載,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二、中和之道
《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其实中庸这本书之中对于中庸就有一个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之道就是把握住一个很好地中间地带,有些事情过一点就过犹不及,差一点就火候不够。其实在《论语》中有对于中庸的阐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提到了一个过犹不及的含义,其实中庸之道就是这种不偏不倚的一个状态。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时候,要不偏不向,在为人处世上要恰当的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⑤”孔子说:中庸真的是一种非常极致的,至善至美的品格,但是一般老百姓已经不能实行这种品格很久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孔圣人对于这种品格表现出了一种及其肯定的态度,但是他也在惋惜人民对于这种品格的忽视。中庸其实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和均衡是人类发展,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这种中庸的状态。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⑥”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舜应该是大智慧的人吧,舜好询问而且好审察近处的话语,隐藏丑恶的而宣扬美善的,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那些适中的,这样才成其为舜啊!”这就是有大智慧的统治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一共十二个朝代,其中更是穿插着一些短暂的政权更替的时期。在清朝后期有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称之为太平天国,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太平天国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等一系列的努力已经走到额鼎盛时期。但是就在他们走到了鼎盛时期的时候,一连串的问题也就暴露了。骄奢淫逸,互相猜忌。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大部分是自身的原因,可以说,一个领导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像洪秀全这样的,一个农民,在经历过战争之后建立政权,他就应当好好的继续筹划以后的事情,即使有了政权,有了钱,也应该保持原来有的那颗进取的心,而不是肆意的挥霍而没有一个度的衡量。我们一边在惋惜他的做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他能做到像舜那样,适度而为之,那么也许天平天国就不会灭亡。说到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湘军的总领,曾国藩。曾国藩就是一位很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伟人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也都曾度过他的日记和传记。这样的一位人物,曾潜心阅读过许多古代经典著作,也曾在他的《曾国藩家书》中教导自己的儿子让他多读书,《四书》《五经》等等。他就很懂得运用中庸之道。他把这些书本烂熟于心,为人处世处处借鉴。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每天必读书习字。就算大军逼近,大敌当前,也不能改变他良好的习惯,不管在困难的处境他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做事情不急不慢,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的灵活运用。
三、中和之道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更需要这种中庸之道,表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要平和心,要低调。日本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所以不管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或者说是一个人的作为都离不开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很舒适的生活态度,它不是一味的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均衡,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低调是谦卑,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做人保持谦卑,不张扬,也不张狂,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为;既是人生的一种品味,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所以为人出世要低调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调,也要能方能圆,做事要中庸,也要能进能退,人生旅途中困难太多,要想成功就得低调做人,中庸做事,还要克服自身,然而克服自身的障碍事实上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也并非能克服自身的障碍的人就一定会成功;不管是否成功都要时刻自我反省,提升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注释:
①《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0页
②《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34页
③《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19页
④《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1页
⑤《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1页
⑥《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