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知识与能力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然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后备资源,必须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民办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缺失问题,本文将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大学生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了一支培养社会人才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高校大学生既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开拓者与创新者,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客体——受益者与传播者。“德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德育形式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德育内容需要进一步地丰富与完善,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创新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做好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德育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 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研究概述
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主要是指由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国家共办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和由公立高校转制的民办高校。”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自身还存在着起步晚、办学实力弱、资金来源少、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德育”一词最早出现是2 0世纪初期。1904年,王国维在翻译叔本华等人的著作时,首次译出“德育”“智育”“美育”三个词。对“德育”的认识一直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认为“德育”就是教育者利用说教的模式和手段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这种狭义地将德育素质教育简单地概括为道德教育的思想逐渐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广义角度来讲,德育除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等。
当今世界的发展联系紧密,逐步趋向一体化,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应该着眼于世界形势的瞬息万变,新形势下对于高校大学生不论从知识与能力,还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德育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 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探讨与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高速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社会变迁。然而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诚信危机等有关的热点现象充斥在高校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圈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思想活跃和视野开阔的一代,他们更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干扰和误导,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事实上,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一) 学生追求个性发展与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脱节
民办高校大学生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过渡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局限性,产生了诸如学习兴趣不大、没有目标、不善沟通、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等问题,导致学生逐渐封闭自我,而与社会脱节。学生不能在高校的“社会圈”中建立自信,不能参与到各种校园文体活动中,素质教育就成为一种“空谈”。事实情况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因为高中时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直接影响了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学生将兴趣和激情进行了不合理的转移和嫁接,导致专业学习的错位,学生反而更依赖于社会交际和朋友圈,从而产生更加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价值观被不断“复写”,个人品德是各大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和能力。
(二) 学校德育素质教育成本过高与民办高校办学实力不成比例
民办高校受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功利化的影响,特别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技能和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努力提升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简单、片面地理解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设置过于强调实践性而忽略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最终导致两者在高校办学与教学中不成比例,概括起来原因有三。其一是当下招生形势严峻,资金颇为紧张,领导层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上,但却忽视了德育素质教育课的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又缺少对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硬件与软件上的资金支持。其二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就是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同时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较差,导致教师队伍结构失调,而专业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素质教育研究方向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缺少工作应有的积极性。其三是德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德育素质教育旨在从世界观上引导和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环境因素成为影响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产品的追逐逐渐升温,因为新时期西方思潮正在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外在大环境。而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建构是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结合为一体,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应该紧紧抓住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由于互联网在全国的应用和推广,加之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多一些随意性,缺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人際交往规则的约束。学生在享受网络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不断被各种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洗脑”,导致学生不善思考、不善学习、不善交际,最后逐渐与社会圈脱离。 三、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与策略
鉴于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与教学等方面的缺点,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需要民办高校、学生个体、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一) 以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关系
首先,民办高校应该着手创建自身的品牌和校园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浓浓的校园氛围中感受校园的文化气息,以此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当前是我国民办高校的转型期与发展期,民办院校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学生服务意识、扎实的专业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其中的教育主体是民办高校领导层、专业任课教师、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只要各个主体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管理和教育,一定可以建构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民办高校在德育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将实用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会提高个人的觉悟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民办高校的人文情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于造就和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它必然成为对人们实施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应该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要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德育素质教育不断鼓励大学生向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努力,以此凸显民办高校办学和教学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周哲.大学生思想教育之实践[M].北京:中國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黄蓉生,白显良.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姚冠新,李洪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实践与探索[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大学生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了一支培养社会人才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高校大学生既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开拓者与创新者,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客体——受益者与传播者。“德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德育形式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德育内容需要进一步地丰富与完善,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创新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做好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德育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 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研究概述
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主要是指由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国家共办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和由公立高校转制的民办高校。”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自身还存在着起步晚、办学实力弱、资金来源少、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德育”一词最早出现是2 0世纪初期。1904年,王国维在翻译叔本华等人的著作时,首次译出“德育”“智育”“美育”三个词。对“德育”的认识一直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认为“德育”就是教育者利用说教的模式和手段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这种狭义地将德育素质教育简单地概括为道德教育的思想逐渐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广义角度来讲,德育除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等。
当今世界的发展联系紧密,逐步趋向一体化,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应该着眼于世界形势的瞬息万变,新形势下对于高校大学生不论从知识与能力,还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德育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 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探讨与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高速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社会变迁。然而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诚信危机等有关的热点现象充斥在高校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圈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思想活跃和视野开阔的一代,他们更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干扰和误导,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事实上,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一) 学生追求个性发展与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脱节
民办高校大学生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过渡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局限性,产生了诸如学习兴趣不大、没有目标、不善沟通、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等问题,导致学生逐渐封闭自我,而与社会脱节。学生不能在高校的“社会圈”中建立自信,不能参与到各种校园文体活动中,素质教育就成为一种“空谈”。事实情况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因为高中时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直接影响了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学生将兴趣和激情进行了不合理的转移和嫁接,导致专业学习的错位,学生反而更依赖于社会交际和朋友圈,从而产生更加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价值观被不断“复写”,个人品德是各大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和能力。
(二) 学校德育素质教育成本过高与民办高校办学实力不成比例
民办高校受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功利化的影响,特别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技能和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努力提升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简单、片面地理解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设置过于强调实践性而忽略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最终导致两者在高校办学与教学中不成比例,概括起来原因有三。其一是当下招生形势严峻,资金颇为紧张,领导层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上,但却忽视了德育素质教育课的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又缺少对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硬件与软件上的资金支持。其二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就是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同时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较差,导致教师队伍结构失调,而专业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素质教育研究方向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缺少工作应有的积极性。其三是德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德育素质教育旨在从世界观上引导和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环境因素成为影响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产品的追逐逐渐升温,因为新时期西方思潮正在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外在大环境。而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建构是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结合为一体,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应该紧紧抓住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由于互联网在全国的应用和推广,加之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多一些随意性,缺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人際交往规则的约束。学生在享受网络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不断被各种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洗脑”,导致学生不善思考、不善学习、不善交际,最后逐渐与社会圈脱离。 三、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与策略
鉴于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与教学等方面的缺点,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需要民办高校、学生个体、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一) 以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关系
首先,民办高校应该着手创建自身的品牌和校园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浓浓的校园氛围中感受校园的文化气息,以此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当前是我国民办高校的转型期与发展期,民办院校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学生服务意识、扎实的专业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其中的教育主体是民办高校领导层、专业任课教师、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只要各个主体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管理和教育,一定可以建构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民办高校在德育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将实用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会提高个人的觉悟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民办高校的人文情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于造就和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它必然成为对人们实施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应该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要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德育素质教育不断鼓励大学生向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努力,以此凸显民办高校办学和教学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周哲.大学生思想教育之实践[M].北京:中國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黄蓉生,白显良.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姚冠新,李洪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实践与探索[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