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末,2010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组委会在今年的票务启动新闻发布会上同期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休伊特、费德勒、德约科维奇、纳尔班迪安、达维登科五位曾在上海举起大师杯赛及ATP1000大师赛冠军奖杯的网坛大师们,将以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兵马俑”武士形象永久矗立在旗忠网球中心的冠军大道上。
缘起上海,大师兵马俑世界铭记
一切要追溯至三年前的一次独特创意。2007年底,一年一度的网球大师杯赛连续第四次在上海举行。由年度排名世界前八位选手参加的大师杯赛无疑是属于全球网坛的超级盛会,上海作为主办地聚集了世界网球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上海大师杯赛的承办方,上海久事赛事充分认识到这是展现中国历史积淀和东方传统文化的绝好平台。每年久事赛事都力求创新地寻找中国文化与网球运动之间的结合点,从2002年、2005年的大师唐装到2006年的大师中山装,上海一次次以完美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大师兵马俑的创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也是组委会第一次尝试以兵马俑雕塑的形式展示网球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共有魅力。曾经为好莱坞影星约翰·屈伏塔塑过肖像的法国女雕塑家劳芮·迪岑格蕾麦尔与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申晓楠、张亚西夫妇组成了“始作俑者”,这个跨国组合为兵马俑最后得以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韵味奠定了基础。
2007年11月11日,费德勒、纳达尔、罗迪克、德约科维奇、达维登科、费雷尔、冈萨雷斯、加斯奎特八位大师的兵马俑雕像在赛前正式揭幕,这一奇妙的创意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八位大师纯粹的中国兵马俑造型深深地镌刻在全世界球迷的心中,成为网球运动对中西文化交融的最佳诠释。赛后,八座兵马俑雕像被运往温布尔登网球博物馆永久留存,五年上海大师杯赛的辉煌将随着大师兵马俑被世界铭记。
弹指三年,兵马俑酝酿回归上海
2010年,转眼三年逝去。随着大师杯赛的落幕,上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ATP1000顶级赛事——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这是上海网球历史新纪元,是上海全力打造“百年大师赛”的开始。
驻足回首,从喜力网球公开赛,五届大师杯赛到首届ATP1000大师赛,上海在十几年网球飞速发展中留下了无数网坛巨星的珍贵足迹,阿加西、莫亚、萨芬、费德勒、费雷罗、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穆雷、罗迪克……他们都是上海网球乃至中国网球从蹒跚起步、探索前行到厚积薄发、升华蜕变的历史见证者。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程,给球迷留下值得回味的记忆,也为了丰富百年赛事的自身积累和文化积淀,上海久事赛事酝酿了兵马俑的这次“回归”。
心系大师赛,耄耋老人再献精品
沪上雕刻名家陈道坦先生与其子陈海燕先生承担了此次雕塑工作。现年92高龄的陈道坦先生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雕塑学会会员,其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其子陈海燕从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绘画雕塑,曾赴美学习考察,艺术造诣颇深。
尽管已是耄耋之龄,陈道坦老先生依然勤于创作,活跃于书法、绘画和雕塑三界。此番应邀参与兵马俑的制作,陈老欣然表示:上海的大型国际赛事逐渐成长,已成为上海新的城市符号,作为一名根植于上海的艺术家,他很高兴能够为这座城市献上一份特殊的作品。
冠军兵马俑的全身净高约1.95米,身体部分需借助铁架和木方的固定完成,头部单独制作后再与身体嫁接。整个制作过程主要分为泥塑—翻模(石膏外模)—注型(通过将液状环氧树脂注入石膏外模,再冷却固化成型)三个步骤。其中泥塑是最重要也是面临挑战最大的一个环节。
由于五位选手在世界各地忙于赛事,雕塑者无法取得选手轮廓的真实数据,只能根据选手的多角度照片进行揣摩塑造。“而每张照片又都是不一样的。”陈海燕向我们展示着选手的多幅相片解释道,“选手的表情不一样、角度不一样甚至拍摄时的光线不一样,都会造成脸部肌肉轮廓的细微变化,你必须在这些变化中敏锐地判断出关键点,才能接近真人形象。”
炎热的天气也为制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温天气加速了泥像的干裂过程,每个选手的泥塑头像必须要在三天内完成定稿,否则将影响翻模的质量。父子雕塑家在制作前都会花大量时间仔细揣摩相片找到关键点,一旦开始制作,往往两天之内即可完成。
目前,费德勒的全身像已全部完成,余下四部作品也相继完成了头部的塑像。尽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两位雕塑者依然对倾注大量心血的作品感到满意,因为它们是父子雕塑家献给上海网球最珍贵的礼物。
10月,五座冠军兵马俑将正式进驻旗忠网球中心的冠军大道,成为代表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以及上海网球辉煌历史的特殊符号,同时,这道独特的景观也将成为球迷心中永恒的记忆。
缘起上海,大师兵马俑世界铭记
一切要追溯至三年前的一次独特创意。2007年底,一年一度的网球大师杯赛连续第四次在上海举行。由年度排名世界前八位选手参加的大师杯赛无疑是属于全球网坛的超级盛会,上海作为主办地聚集了世界网球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上海大师杯赛的承办方,上海久事赛事充分认识到这是展现中国历史积淀和东方传统文化的绝好平台。每年久事赛事都力求创新地寻找中国文化与网球运动之间的结合点,从2002年、2005年的大师唐装到2006年的大师中山装,上海一次次以完美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大师兵马俑的创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也是组委会第一次尝试以兵马俑雕塑的形式展示网球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共有魅力。曾经为好莱坞影星约翰·屈伏塔塑过肖像的法国女雕塑家劳芮·迪岑格蕾麦尔与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申晓楠、张亚西夫妇组成了“始作俑者”,这个跨国组合为兵马俑最后得以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韵味奠定了基础。
2007年11月11日,费德勒、纳达尔、罗迪克、德约科维奇、达维登科、费雷尔、冈萨雷斯、加斯奎特八位大师的兵马俑雕像在赛前正式揭幕,这一奇妙的创意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八位大师纯粹的中国兵马俑造型深深地镌刻在全世界球迷的心中,成为网球运动对中西文化交融的最佳诠释。赛后,八座兵马俑雕像被运往温布尔登网球博物馆永久留存,五年上海大师杯赛的辉煌将随着大师兵马俑被世界铭记。
弹指三年,兵马俑酝酿回归上海
2010年,转眼三年逝去。随着大师杯赛的落幕,上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ATP1000顶级赛事——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这是上海网球历史新纪元,是上海全力打造“百年大师赛”的开始。
驻足回首,从喜力网球公开赛,五届大师杯赛到首届ATP1000大师赛,上海在十几年网球飞速发展中留下了无数网坛巨星的珍贵足迹,阿加西、莫亚、萨芬、费德勒、费雷罗、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穆雷、罗迪克……他们都是上海网球乃至中国网球从蹒跚起步、探索前行到厚积薄发、升华蜕变的历史见证者。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程,给球迷留下值得回味的记忆,也为了丰富百年赛事的自身积累和文化积淀,上海久事赛事酝酿了兵马俑的这次“回归”。
心系大师赛,耄耋老人再献精品
沪上雕刻名家陈道坦先生与其子陈海燕先生承担了此次雕塑工作。现年92高龄的陈道坦先生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雕塑学会会员,其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其子陈海燕从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绘画雕塑,曾赴美学习考察,艺术造诣颇深。
尽管已是耄耋之龄,陈道坦老先生依然勤于创作,活跃于书法、绘画和雕塑三界。此番应邀参与兵马俑的制作,陈老欣然表示:上海的大型国际赛事逐渐成长,已成为上海新的城市符号,作为一名根植于上海的艺术家,他很高兴能够为这座城市献上一份特殊的作品。
冠军兵马俑的全身净高约1.95米,身体部分需借助铁架和木方的固定完成,头部单独制作后再与身体嫁接。整个制作过程主要分为泥塑—翻模(石膏外模)—注型(通过将液状环氧树脂注入石膏外模,再冷却固化成型)三个步骤。其中泥塑是最重要也是面临挑战最大的一个环节。
由于五位选手在世界各地忙于赛事,雕塑者无法取得选手轮廓的真实数据,只能根据选手的多角度照片进行揣摩塑造。“而每张照片又都是不一样的。”陈海燕向我们展示着选手的多幅相片解释道,“选手的表情不一样、角度不一样甚至拍摄时的光线不一样,都会造成脸部肌肉轮廓的细微变化,你必须在这些变化中敏锐地判断出关键点,才能接近真人形象。”
炎热的天气也为制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温天气加速了泥像的干裂过程,每个选手的泥塑头像必须要在三天内完成定稿,否则将影响翻模的质量。父子雕塑家在制作前都会花大量时间仔细揣摩相片找到关键点,一旦开始制作,往往两天之内即可完成。
目前,费德勒的全身像已全部完成,余下四部作品也相继完成了头部的塑像。尽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两位雕塑者依然对倾注大量心血的作品感到满意,因为它们是父子雕塑家献给上海网球最珍贵的礼物。
10月,五座冠军兵马俑将正式进驻旗忠网球中心的冠军大道,成为代表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以及上海网球辉煌历史的特殊符号,同时,这道独特的景观也将成为球迷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