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这个群体由于缺乏父母应有的陪伴,极容易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而童话在儿童成长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启蒙作用,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分析童话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从而提出一条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童话,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教育意义
一、当前社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敏感内向。在农村多数留守儿童中,往往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管,甚至近乎无人监管的状态。即便是有爷爷奶奶来监管,但也往往力不从心,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法为孩子解决,长期处于这样状态下孩子的不信任感就会增强,变得敏感多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2.自卑怯懦。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都会有攀比心理,儿童的攀比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而物质往往都是由金钱所带来的。而留守儿童家庭基本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家庭,在和其他物质相对比较富足的孩子进行比较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感。
3.暴躁不安。长期处于监管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被欺负而变得敏感,在长期的欺压中就会形成极端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就会通过打骂小动物、践踏公物甚至是欺压其他比自己年龄小的低龄儿童来排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下去,容易形成恶劣的人格,对社会造成危害。
4.逆反心理严重。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往往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总感觉时刻被其他人欺负,与其他人交流时充满警惕性和敌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童话与儿童成长的关系
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是,童话构建了一个幻想世界,提供了一种能够安全地宣泄消极情绪的如梦般的情景,能够使读者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心理学家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世界常常可以反映孩子不同心理成长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以童话独有的形式,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利度过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
儿童在阅读童话时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为主人公,好像自己也经历了同样的人生一般,最后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自己也获得了人生感悟;童话中往往会有善良的形象,儿童可以从中受到正面的熏陶和感染,努力做一个正直向善的人,反过来,童话中的反派形象也会促进儿童对恶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学会辨别是非。
虽然童话中事物千奇百怪,但童话中的人、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幼儿所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原型。童话把现实和想象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给儿童呈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三、童话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意义
(一)转移注意力,愉悦儿童的性情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很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此,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事物上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大法门。
童话便具备这样的功能,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千奇百态的人物和事物,如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会魔法的巫师、神奇的法杖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打动好奇心,吸引读者进入童话的情境中去。如对环境的描写和刻画,让儿童们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的气氛,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读起来心情也会愉悦。通过阅读这样的童话,留守儿童的注意力便会得到转移,其消极悲观的情绪也会受到环境的感染,与他人发生矛盾也能耐心化解,便可将精力用在读书上,丰富知识,从而摆脱懦弱自卑,建立自信。
(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在冒险经历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也是童话对现实的反映,留守儿童通过五彩斑斓的童话了解现实人生,弥补和修正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留守儿童可以了解社会现实和人间疾苦,培养对社会苦难者的同情心和怜悯之心,也能从小女孩的遭遇中慢慢明白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学会珍惜生活,寻找快乐;《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曹历险世界的经历,就是儿童读者的一面镜子,孩子们不仅满足了自己对历险的好奇心,可以从童话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小男孩王葆想不劳而获,睡梦中他邂逅了“宝葫芦”,一个能变换出一切的神奇力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最后他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游泳比赛......这些均能起到行为的规范作用,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学会爱
童话中有许多歌颂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故事,比起直接到理性说教,童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更能让儿童们接受。如《海的女儿》,小人鱼是个具有纯真爱情理想的少女,为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她甘愿放弃三百年的寿命和美妙的声音, 在给人生命还是给以人死亡之间,小人鱼选择了前者,甘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所爱的人,这种仁慈善良的可贵精神尤其感人。作品通过描绘小人鱼的勇敢坚毅的追求以及用自己的毁灭让别人得到幸福的过程,让儿童们领悟到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神圣的、幸福的、善良的”。如《野天鹅》,艾丽莎为儿童们树立了榜样形象,艾丽莎为了救变成天鹅的哥哥,忍受着荨麻的刺痛和一年不能说話的痛苦,面对主教对她的诬陷和把她烧死的惩罚,她也没有开口说话,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最后获得了美好的结局,艾丽莎用行动告诉儿童们: 人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挫折和苦难,亲情是弥足珍贵的,要重视身边的亲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童话是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用幻想来沟通现实,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将童话教育应用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上,引导儿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消极悲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进取,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闫春梅. 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侯颖.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强粲. 安徒生童话与中国儿童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童话,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教育意义
一、当前社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敏感内向。在农村多数留守儿童中,往往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管,甚至近乎无人监管的状态。即便是有爷爷奶奶来监管,但也往往力不从心,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法为孩子解决,长期处于这样状态下孩子的不信任感就会增强,变得敏感多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2.自卑怯懦。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都会有攀比心理,儿童的攀比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而物质往往都是由金钱所带来的。而留守儿童家庭基本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家庭,在和其他物质相对比较富足的孩子进行比较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感。
3.暴躁不安。长期处于监管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被欺负而变得敏感,在长期的欺压中就会形成极端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就会通过打骂小动物、践踏公物甚至是欺压其他比自己年龄小的低龄儿童来排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下去,容易形成恶劣的人格,对社会造成危害。
4.逆反心理严重。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往往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总感觉时刻被其他人欺负,与其他人交流时充满警惕性和敌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童话与儿童成长的关系
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是,童话构建了一个幻想世界,提供了一种能够安全地宣泄消极情绪的如梦般的情景,能够使读者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心理学家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世界常常可以反映孩子不同心理成长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以童话独有的形式,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利度过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
儿童在阅读童话时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为主人公,好像自己也经历了同样的人生一般,最后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自己也获得了人生感悟;童话中往往会有善良的形象,儿童可以从中受到正面的熏陶和感染,努力做一个正直向善的人,反过来,童话中的反派形象也会促进儿童对恶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学会辨别是非。
虽然童话中事物千奇百怪,但童话中的人、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幼儿所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原型。童话把现实和想象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给儿童呈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三、童话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意义
(一)转移注意力,愉悦儿童的性情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很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此,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事物上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大法门。
童话便具备这样的功能,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千奇百态的人物和事物,如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会魔法的巫师、神奇的法杖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打动好奇心,吸引读者进入童话的情境中去。如对环境的描写和刻画,让儿童们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的气氛,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读起来心情也会愉悦。通过阅读这样的童话,留守儿童的注意力便会得到转移,其消极悲观的情绪也会受到环境的感染,与他人发生矛盾也能耐心化解,便可将精力用在读书上,丰富知识,从而摆脱懦弱自卑,建立自信。
(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在冒险经历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也是童话对现实的反映,留守儿童通过五彩斑斓的童话了解现实人生,弥补和修正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留守儿童可以了解社会现实和人间疾苦,培养对社会苦难者的同情心和怜悯之心,也能从小女孩的遭遇中慢慢明白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学会珍惜生活,寻找快乐;《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曹历险世界的经历,就是儿童读者的一面镜子,孩子们不仅满足了自己对历险的好奇心,可以从童话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小男孩王葆想不劳而获,睡梦中他邂逅了“宝葫芦”,一个能变换出一切的神奇力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最后他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游泳比赛......这些均能起到行为的规范作用,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学会爱
童话中有许多歌颂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故事,比起直接到理性说教,童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更能让儿童们接受。如《海的女儿》,小人鱼是个具有纯真爱情理想的少女,为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她甘愿放弃三百年的寿命和美妙的声音, 在给人生命还是给以人死亡之间,小人鱼选择了前者,甘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所爱的人,这种仁慈善良的可贵精神尤其感人。作品通过描绘小人鱼的勇敢坚毅的追求以及用自己的毁灭让别人得到幸福的过程,让儿童们领悟到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神圣的、幸福的、善良的”。如《野天鹅》,艾丽莎为儿童们树立了榜样形象,艾丽莎为了救变成天鹅的哥哥,忍受着荨麻的刺痛和一年不能说話的痛苦,面对主教对她的诬陷和把她烧死的惩罚,她也没有开口说话,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最后获得了美好的结局,艾丽莎用行动告诉儿童们: 人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挫折和苦难,亲情是弥足珍贵的,要重视身边的亲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童话是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用幻想来沟通现实,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将童话教育应用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上,引导儿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消极悲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进取,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闫春梅. 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侯颖.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强粲. 安徒生童话与中国儿童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