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初中音乐教学却由于班级授课制度的影响而走上了片面求同的歧途,不但忽略了审美这一核心,也扼杀了音乐创造性的本质。
关键词:求异存同 初中音乐 教学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
(一)初中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求异存同”的需要
音乐教育是我国大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内在修养。我国《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具有“审美”价值和“创造性发展”价值,同时又指出音乐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这就告诉并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更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创新方法,而“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培养灵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求异存同”辩证思维,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学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不是当下的以音乐听赏为娱乐,以技能的习得为目的,以考级为目标和准绳,以文艺汇演和比赛的名次为其最高境界,把审美这一本质看作高高挂起的虚设之念和溢美之词。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重技轻艺”观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思路不开阔、自我教育不够、教师自身素质有限,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此外较多强调了音乐的课外实践性与娱乐性,在审美性和创造性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实施美育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措施。
二、“求异存同”辩证思维实施的音乐美学理论基础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是绝对不存在的。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乐音,并把它们有规律的排列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切传统的作曲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产物,一切音乐都是人们根据这些理论去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实际上并非全部如此。现象学派的美学家茵格尔顿认为,人们在音响客体影响下所产生的感觉,是在欣赏者的意识中所产生的心理性的东西,它与欣赏者所听到的那个音乐实体是并不相同的两种东西。现象学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意向活动的产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了被构造的对象,即音乐作品的本体,这样就使得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欣赏者那里显示出不同的面貌。
三、“求异存同”辩证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求异”思维能促进创造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多发性等特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思之始,学之端”。这是孔子对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重要性的评价。“求异”是质疑的前提,疑是学生乐学的思想源泉,提倡学生质疑、求异,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内在修养。“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培养灵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才能拓宽其视野、开阔其思路,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样,也只有求异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二)“求异存同”辩证思维有利于美育的实施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对乐曲的欣赏和学习去享受音乐带来的超越现实,进入某种理想、自由状态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即:教师不要也不能将自己认为的乐曲形象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在教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理解去捕捉音乐的形象,丰富音乐的内容。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和经历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殊途同归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经历美的享受。在此过程中,由于美的体验对感官的愉悦刺激及由此所产生的感情体验、移情升华,诱发人求真、求美、求善的强烈欲望,促进人道德和理智水平的提高,激发人无意识的创造冲动。因此,只有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想象空间,学生方能最大限度的收获美的情感体验。
(三)“求异存同”思维能改善教学实践中的很多问题,优化课堂教学
“求异”可以更新观念,改善教师惯性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更好的实施美育教学等等。尤其是我国当下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不能脱离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不能走入技能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初中音乐教学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便可恰当处理这一难题,既能二者兼顾又能突出重点,不脱离艺术求异的本质。当然这里的“求异”也并不是像西方教学那样不遗余力的致力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精神和许多具体的方法都值得学习,但是也不能走向片面或极端。因此“存同”在这里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即不能脱离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所谓的创造力的培养。若以似是而非的“异”的创造性取代扎实、系统、严格的“同”的基本功的培训,同样也是不全面的音乐教学。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方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田云.“求异存同”论[J].广西地方志,1996(05)
[2]叶橹.求异存同[N].中华工商时报,2000-10-12
[3]张曙光.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为《天则年鉴》2001而作[J].现代管理科学,2002(4)
关键词:求异存同 初中音乐 教学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
(一)初中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求异存同”的需要
音乐教育是我国大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内在修养。我国《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具有“审美”价值和“创造性发展”价值,同时又指出音乐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这就告诉并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更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创新方法,而“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培养灵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求异存同”辩证思维,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学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不是当下的以音乐听赏为娱乐,以技能的习得为目的,以考级为目标和准绳,以文艺汇演和比赛的名次为其最高境界,把审美这一本质看作高高挂起的虚设之念和溢美之词。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重技轻艺”观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思路不开阔、自我教育不够、教师自身素质有限,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此外较多强调了音乐的课外实践性与娱乐性,在审美性和创造性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实施美育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措施。
二、“求异存同”辩证思维实施的音乐美学理论基础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是绝对不存在的。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乐音,并把它们有规律的排列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切传统的作曲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产物,一切音乐都是人们根据这些理论去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实际上并非全部如此。现象学派的美学家茵格尔顿认为,人们在音响客体影响下所产生的感觉,是在欣赏者的意识中所产生的心理性的东西,它与欣赏者所听到的那个音乐实体是并不相同的两种东西。现象学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意向活动的产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了被构造的对象,即音乐作品的本体,这样就使得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欣赏者那里显示出不同的面貌。
三、“求异存同”辩证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求异”思维能促进创造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多发性等特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思之始,学之端”。这是孔子对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重要性的评价。“求异”是质疑的前提,疑是学生乐学的思想源泉,提倡学生质疑、求异,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内在修养。“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培养灵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才能拓宽其视野、开阔其思路,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样,也只有求异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二)“求异存同”辩证思维有利于美育的实施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对乐曲的欣赏和学习去享受音乐带来的超越现实,进入某种理想、自由状态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即:教师不要也不能将自己认为的乐曲形象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在教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理解去捕捉音乐的形象,丰富音乐的内容。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和经历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殊途同归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经历美的享受。在此过程中,由于美的体验对感官的愉悦刺激及由此所产生的感情体验、移情升华,诱发人求真、求美、求善的强烈欲望,促进人道德和理智水平的提高,激发人无意识的创造冲动。因此,只有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想象空间,学生方能最大限度的收获美的情感体验。
(三)“求异存同”思维能改善教学实践中的很多问题,优化课堂教学
“求异”可以更新观念,改善教师惯性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更好的实施美育教学等等。尤其是我国当下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不能脱离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不能走入技能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初中音乐教学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便可恰当处理这一难题,既能二者兼顾又能突出重点,不脱离艺术求异的本质。当然这里的“求异”也并不是像西方教学那样不遗余力的致力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精神和许多具体的方法都值得学习,但是也不能走向片面或极端。因此“存同”在这里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即不能脱离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所谓的创造力的培养。若以似是而非的“异”的创造性取代扎实、系统、严格的“同”的基本功的培训,同样也是不全面的音乐教学。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求异存同”辩证思维,方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田云.“求异存同”论[J].广西地方志,1996(05)
[2]叶橹.求异存同[N].中华工商时报,2000-10-12
[3]张曙光.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为《天则年鉴》2001而作[J].现代管理科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