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把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突破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放过任何课堂细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而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教育而得到解决。而各科教材中又蕴藏有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如:“数学”能教会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艺术”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体会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理;“体育与健康”教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协作和竞争意识;“历史与社会”使学生了解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锤炼良好的品格。初中“思想品德”理应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因为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使中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在课堂中进行体验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扬平等、民主、自由的作风。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互助的积极态度,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和惩罚,而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应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让他们实话实说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彼此分享。
(三)教师要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做好“导师”本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圍,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知已与朋友,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偏差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努力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倾听、多表扬、多肯定,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法加以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加强学生心理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追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足功夫
德国著名教育家米德勒.享利说过:“教育是内化为学生心理的稳定品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此,结合了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吾将上下而求索”。(1)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下幽默情境。幽默在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运用幽默,能有效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入沐春风的思想政治课堂氛围中陶冶健康心理。(2)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身边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很贴近生活,来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身边现实的案例或者大家熟悉的案例来说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这将给他们带来无限的财富。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与方面,它遵循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在学科教学的渗透中,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在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力中,相互促进,发挥着不同侧面的作用,而它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品质良好、人格健全的人才来,从而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放过任何课堂细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而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教育而得到解决。而各科教材中又蕴藏有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如:“数学”能教会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艺术”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体会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理;“体育与健康”教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协作和竞争意识;“历史与社会”使学生了解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锤炼良好的品格。初中“思想品德”理应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因为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使中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在课堂中进行体验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扬平等、民主、自由的作风。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互助的积极态度,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和惩罚,而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应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让他们实话实说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彼此分享。
(三)教师要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做好“导师”本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圍,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知已与朋友,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偏差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努力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倾听、多表扬、多肯定,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法加以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加强学生心理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追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足功夫
德国著名教育家米德勒.享利说过:“教育是内化为学生心理的稳定品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此,结合了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吾将上下而求索”。(1)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下幽默情境。幽默在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运用幽默,能有效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入沐春风的思想政治课堂氛围中陶冶健康心理。(2)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身边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很贴近生活,来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身边现实的案例或者大家熟悉的案例来说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这将给他们带来无限的财富。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与方面,它遵循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在学科教学的渗透中,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在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力中,相互促进,发挥着不同侧面的作用,而它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品质良好、人格健全的人才来,从而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