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习作,教师指导有板有眼,从选题到开头结尾,到语言的活用,一一传授,可是,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却是干巴巴的。我认为,这是阅读习惯没有形成,语言积累不会用的结果。所谓“厚积而薄发”,我为学生设立“一簿”(疑问簿)“两本”(观点记录本,词句积累本)的方法,这样,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能力打下基础,更为学生习作语言的精彩添砖加瓦,让学生妙笔生花。
一、引领阅读,带好疑问簿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管是读课文,还是读课外书,我都要求学生用心读,带好疑问簿,将自己的疑问写在疑问簿上,然后,教师做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用好疑问簿,鼓励学生做好记录,留下读书的痕迹,哪怕只是记录了一个问题也可以。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信心,大胆提出疑问,记下自己的问题。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一训练与习作结合起来。例如,当我发现班级里有好些同学能自觉地在疑问簿上记下自己的疑问时,我设立了一个颁奖会,在頒奖会上有“问题大王”的“善于提问奖”,也有敢于“质疑”的“进步奖”。会上,我示范写了一个颁奖词,然后,便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同学写颁奖词。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一个善于提问的他,疑问簿上工工整整的读书记录,问题真真切切,体会真情流露,感受浅显易懂,“问题大王”的桂冠不属于他,又会属于谁呢?学生用词朴实而真切。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学生竟然是习惯地以问句形式做了总结。我想:这不正是印证了这句话吗?“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一进步,不就是习惯与能力的提升,习作与阅读的结合?
二、细读品读,善于做记录
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文章的重点句段,感悟却不深,因而,教师应该着重指导深入理解。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学生都知道这篇课文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这两方面来写总理一夜的工作,当学习“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这句话时,有的同学说:“从这句话里,我知道花生米并没有增加,是总理嘱咐过值班室的同志,不要弄太多的花生米,说明了总理生活简朴。”也有一个同学说:“从这句话里,我知道花生米虽然增加了,但是也太少了,两个人才吃一碟花生米,说明总理以前吃的花生米更少,这也说明总理生活一直都很简朴。”两位同学的不同见解都富有思考,富有感情,两种见解都是对的,但我更倾向于后者。这时,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记下同学们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这样,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铺路搭桥,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创新能力添砖加瓦,这对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大有帮助。记得在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时,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在课堂上,能欣赏到同学们精彩纷呈的表达,让我懂得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学生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是呀,我们的课堂多一些辩论,多一些交流,多一些记录,语言怎能不精彩?总之,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细读、品读,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学生记录不同的观点。课后,同桌互相交流,互相监督,谁记得好,记得多,一周评选一次最佳记录员,慢慢地让学生有兴趣做好课堂记录。这一记录本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更是学生语言智慧的火花。
三、细读赏读,勤写积累本
学生对课文的重点理解,是对课文局部的体会,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细读、赏读、积累,便是重回整体的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齐读、分组读、个人读、引读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然后,指导学生抄写、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要求每学一课都做好词语的积累。为提高积累效果,每月评选一次优秀文章,看看谁积累的词句用得最多,比比谁用词最美,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实践证明,教学中坚持指导学生积累词句,就为学生习作的精彩埋下了伏笔。在批改学生日记时,我总能收获学生的好词佳句。如学生对山的描写,能写出诗一般的语句:时间不允许我饱览大山在夕阳中的身姿,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我深爱的大山。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这般的领悟,缘自我能用“一簿两本”,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运用“一簿两本”,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构建课内外的联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读,一定能变得更有深度,更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写,就一定能变得更加精彩。
一、引领阅读,带好疑问簿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管是读课文,还是读课外书,我都要求学生用心读,带好疑问簿,将自己的疑问写在疑问簿上,然后,教师做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用好疑问簿,鼓励学生做好记录,留下读书的痕迹,哪怕只是记录了一个问题也可以。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信心,大胆提出疑问,记下自己的问题。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一训练与习作结合起来。例如,当我发现班级里有好些同学能自觉地在疑问簿上记下自己的疑问时,我设立了一个颁奖会,在頒奖会上有“问题大王”的“善于提问奖”,也有敢于“质疑”的“进步奖”。会上,我示范写了一个颁奖词,然后,便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同学写颁奖词。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一个善于提问的他,疑问簿上工工整整的读书记录,问题真真切切,体会真情流露,感受浅显易懂,“问题大王”的桂冠不属于他,又会属于谁呢?学生用词朴实而真切。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学生竟然是习惯地以问句形式做了总结。我想:这不正是印证了这句话吗?“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一进步,不就是习惯与能力的提升,习作与阅读的结合?
二、细读品读,善于做记录
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文章的重点句段,感悟却不深,因而,教师应该着重指导深入理解。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学生都知道这篇课文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这两方面来写总理一夜的工作,当学习“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这句话时,有的同学说:“从这句话里,我知道花生米并没有增加,是总理嘱咐过值班室的同志,不要弄太多的花生米,说明了总理生活简朴。”也有一个同学说:“从这句话里,我知道花生米虽然增加了,但是也太少了,两个人才吃一碟花生米,说明总理以前吃的花生米更少,这也说明总理生活一直都很简朴。”两位同学的不同见解都富有思考,富有感情,两种见解都是对的,但我更倾向于后者。这时,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记下同学们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这样,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铺路搭桥,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创新能力添砖加瓦,这对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大有帮助。记得在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时,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在课堂上,能欣赏到同学们精彩纷呈的表达,让我懂得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学生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是呀,我们的课堂多一些辩论,多一些交流,多一些记录,语言怎能不精彩?总之,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细读、品读,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学生记录不同的观点。课后,同桌互相交流,互相监督,谁记得好,记得多,一周评选一次最佳记录员,慢慢地让学生有兴趣做好课堂记录。这一记录本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更是学生语言智慧的火花。
三、细读赏读,勤写积累本
学生对课文的重点理解,是对课文局部的体会,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细读、赏读、积累,便是重回整体的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齐读、分组读、个人读、引读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然后,指导学生抄写、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要求每学一课都做好词语的积累。为提高积累效果,每月评选一次优秀文章,看看谁积累的词句用得最多,比比谁用词最美,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实践证明,教学中坚持指导学生积累词句,就为学生习作的精彩埋下了伏笔。在批改学生日记时,我总能收获学生的好词佳句。如学生对山的描写,能写出诗一般的语句:时间不允许我饱览大山在夕阳中的身姿,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我深爱的大山。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这般的领悟,缘自我能用“一簿两本”,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运用“一簿两本”,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构建课内外的联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读,一定能变得更有深度,更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写,就一定能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