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i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部”这个词是从日文当中照搬过来的,讲的就是骨干的意思。《中国共产党章程》里说的很清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我们党1921年创建的时候干部任命基本上是单一的,就是现在经常讲的任命制,从上到下的任命。而且当时由于我们党刚创建,有些干部还不是我们党自己任命,而是共产国际直接任命。到了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45年七大以后,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问题,包括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但是基本上还是沿用任命制做法,从上到下的任命。1949年成了执政党以后,还是这么照搬过来的。任命制的做法为什么能延续下来?因为它有特殊性,照搬了当年苏共的做法,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就是任命制,从上到下任命,为什么苏共从上到下采取单一的任命制做法呢?也有一个特殊背景,布尔什维克党一夜之间武装暴动夺取了政权,俄罗斯不可能采取选举、竞争、委任,只能是任命制,而且从上到下任命,高一级的任命下一级的,任命制本来不应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正常的干部制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但是由于当时苏联共产党是领导党,中国共产党也把这套任命制的做法搬过来了,这种现象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干部制度改革才逐渐地发生变化。
  到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同时,他更指出,体制改革,除了反对官僚主义、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这些毛病外,重要的是选拔人才。他说, 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有利于选拔人才。他指出:“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一些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担任负责工作的干部,很快就做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省吗?”由此,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 “四化”方针确立为我们党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讲这个背景是什么意思呢?讲这个背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天花板”现象是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紧密联系的,其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在历史上,党基本上是沿用任命制的干部选任的做法,如果对干部的任职年龄做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就实现不了当年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干部要年轻化的目标。再加上我们的政党体制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干部的选拔任用坚持的是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存在一个不同政党间的“官员”选任的竞争,因此,客观存在干部的只“上”不“下”、只“进”不“退”的现象,历史地看,“天花板”现象有其必然性。
其他文献
五月的一个星期天,温暖的阳光,馨香的空气,连呼吸都变得很温柔。今天是母亲节,大街上洋溢着特别的节日气氛深深感染了人们,这是个让天下母亲都感到幸福的节日。  早上匆匆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正在医院陪伴我的外婆。外婆患了可怕的肠癌。听到我的祝福,母亲疲倦的声音显得有些惊喜。放下电话,做女儿的不禁有些愧疚,由于工作的忙碌,再加上有了自己的孩子,对母亲不免疏忽了,她的节日也没来得及买件礼物,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