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同龄人更早、更多地承受人生的无奈和苦涩。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失去了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很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出现一些缺陷。本文阐述了班主任探究对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情感缺失的补救策略。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 情感缺失 补救策略 探究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传统社会背景下的家庭正日益受到“侵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贫困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丧亲家庭和寄养家庭等不健全的家庭。
特殊家庭增多了,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自然也增多了。他们在学校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一、现状呈现:特殊家庭学生的表现
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以下表现的学生,着实让笔者绞尽脑汁:
甲——“自大狂型”。小赵的存在给班级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其他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比如:上课时他喜欢吃零食,嚼口香糖;经常不做作业;顶撞、漫骂老师;欺负弱小;借钱不还;爱吹牛;爱撒谎;爱推卸责任……
乙——孤僻。很多同学反映不太喜欢跟小娟交往,认为她太自私,不懂与人相处;不仅小气还特别懒,从来不记得做值日生工作,经常导致班级考核扣分,连累其他人;经常忘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丙——“人神共弃型”。再比如我们班的小伟同学,刚到我们班不到一个月,就搞得尽人皆知,人所共弃。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就在于他平时非常好动,爱欺负人,不喜欢学习,爱撒谎,好吃懒做,不讲卫生;一天到晚,大事没有,小事不断。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作为班主任,笔者曾经特别去浏览过关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也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某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比如:(1)性意识骤然增长,性意萌发,迷惘焦躁;(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自我意识强而不稳,表现为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7)厌学情绪更加激化,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虽然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可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但以上三人的表现对一个由53人组合而成的班级而言,还是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笔者开始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发现有一个共性,都来自于特殊家庭:小赵的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所以寄养在姑妈家;小娟是由于妈妈嫌家里太穷,早在十多年前就舍弃老公和孩子另外嫁人了;小伟的爸爸早亡,妈妈狠心抛下年幼的他已离家出走多年,他从小寄居在叔叔家。
三位学生的表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来自特殊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思想、行为问题,不仅影响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发展。笔者对本校八(1)班进行了统计(见表一):
一个班级就有这么多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那么,整个学校又有多少这样的学生呢?笔者也对全校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表二):总共41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达2025名,据统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已达381名,占总人数的18.8%左右。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成绩中差、较差的占45%以上;个性不健全的,如性格孤僻、怪异、行为习惯不良等情况占33%以上,上网成瘾的占25%以上。
笔者发现学生群中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应有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本身,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对他们特别地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灵创伤,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情感的缺失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比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表现异常呢?笔者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
一部分学生亲身经历了父母漫长的闹离婚过程,长期生活在一种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来自这种家庭的孩子会变得孤僻、忧郁,不愿意和同学交往,逆反心理严重;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执;学习凭兴趣,对老师的批评不在乎;缺少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缺少与人沟通或交往的能力。
有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或死亡,孩子由父母一方独立抚养或由祖父母抚养。由于对孩子溺爱放纵,造成了孩子任性霸道的习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法纪观念淡薄;行为表现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能力差。
这些各种各样的家庭原因都会促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并逐渐由学习上的失败者发展成为品行上的不良者,最后发展到自暴自弃、屡教不改。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特殊家庭对孩子失去了管教,也有些孩子对家庭的管教有抵触,这使的孩子流向了社会,频繁进出网吧、录相厅等不良场所。我们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每逢周日返校,总有一些学生会提前离家,也不是直接回校,而是去了理发店、网吧,甚至去KTV的。去的次数多了,这些学生就会从观看暴力、淫秽作品、抽烟等不良行为开始发展到传播暴力、淫秽作品、打群架等违法行为直至发展到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由功课差或品行差的单项后进生,逐步发展到两者均差的双项后进生。如果不加以控制,他们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应试教育的误导
学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预防和矫正不良品行,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社会上普遍的“重智轻德”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仍存在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忽视了对后进学生的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许多特殊家庭的学生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焦虑,生活懒散,学习被动,由于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没能及时跟上,导致这部分学生逃学、厌学、打架斗殴而成为“问题学生”。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还是侧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且把这与教师的名利直接挂钩,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向等出现严重偏差。有些教师把后进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了事:或任意停课,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或息事宁人、不了了之、放任不管,使学生失去是非观念;或将家长叫来训斥:不管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本质就是,鄙视、仇视行为或成绩稍差的学生。这些做法自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使家长不愿主动接近教师,最终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更是失去补救缺失情感的机会。
三、探究策略:情感缺失的补救策略
不言而喻,对特殊家庭子女的情感缺失进行补救,是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这些孩子的身心是否能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问题。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一)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比如,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心理主动找机会向他合情合理的解释,调整他偏激的想法,尽可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担忧与恐惧。同时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和体贴,用爱和亲情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仍有一个温馨的家,父母仍象以前那样爱自己。
(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生活上照顾他们
由镇、村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这些 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校由镇领导干部、教师结对子的对象有48人,使这些孩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2.思想上关心他们
建议镇村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帮助其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政治上引导他们
有些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因此,及时请派出所、司法机关的同志来校、班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强调“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的必要性,说明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
(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治这些学生的不良品行,笔者从班主任角度出发,主要谈谈班主任对特殊家庭学生情感缺失的补救策略。
1.用真诚肯定学生,祛除学生的自卑
(1)用理解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众所周知,理解与爱是沟通的桥梁。对于心理上有创伤、自我封闭的特殊家庭学生来说,理解与爱正是走进他们心灵的一把钥匙。这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但,真正能做到“知其心”并不那么容易。要想知其心,只有通过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才可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恨。
(2)用肯定来抚慰学生的心灵
特殊家庭学生也都有他们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也都有自己兴趣和爱好。教师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寻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如组织他们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通过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无形中增强自信心。比如上文提到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孙建渭同学,由于家境特别,很内向。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表现。自从笔者发现他爱唱越剧而且唱得很不错这一特点后,笔者经常寻找机会让他给大家一展歌喉。在大家的肯定中,慢慢地他变得敢于表现、敢于关心集体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微笑。
2.用关爱感染学生,融化学生的自闭
特殊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主动靠近他,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其脆弱的心灵,在与这些学生交往时将班主任的关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当学生以特有的敏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时,必会对教师产生敬意与信赖,从而乐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们感受到:只有关爱人,才能感化人。关爱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情通而理达”,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使学生悦纳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3.用行动帮助学生,寻找学生的自我
家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发源地,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想有个家,有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当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首歌曲唱出了许多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渴望。
笔者相信,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希望自己是个有心人,个个都是播种快乐的使者;我们同时也相信每一个受教育者也不仅仅是快乐的接受者而已。
4.用热情赞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
赞赏是人们对事物认同的态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表明:“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赏。”赞赏是一门艺术,它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认可,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被赞赏的人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明确可以坚持的事物,激发内心愉快向上的情感。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自卑心理强烈,又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上的突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寂寞和孤独感,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走向两个极端:或是起哄吵闹或是冷漠寡合抑郁。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发自内心地加以肯定、赞赏、鼓励,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5.用班风温暖学生,重燃学生的自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身子女家庭的普及,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家长比较重视自己孩子的生日,摆宴席,请同学,这给缺损型家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考虑到本班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比较多这一事实,笔者倡导班级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日,让这些特殊群体也能分享到成长的快乐。
四、实践效果: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1.行为规范:自从笔者接手担任班主任并实施以上措施以来,班里53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起色,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
2.学习成绩:笔者记得初接手时,我们班的成绩是令人担忧的。前面的不拔尖,后面的尾巴却很长,综合指数是全年级倒数第一的。经过笔者以及任课老师的不懈努力,本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领导、家长都很满意。
3.个性发展:在这么一个充满正气的班级里,似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班里那批调皮捣蛋的学生。包括以上那几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也在刻意地改变自己,变得大度、乐观、诚实、谦虚,做事变得有毅力。
4.班级风貌:如今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校运会上会有同学因为拿不到名次而哭泣;为了平时的月考核有比较好的名次,很多人都能做到“我见我检”,保洁意识很强;尤其是纪律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基本上不会因听不懂而在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
总之,班级显现出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明天而努力。作为班主任,笔者感到很欣慰。
五、实践后记:情感缺失补救的思考
特殊家庭的孩子相比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失去了部分的爱,比同龄人更早、更多地承受人生的无奈和苦涩。而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他们的未来,部分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我们能给予的不是怜悯和同情,而是关怀、帮助、尊重和爱。
笔者在实际的教育、补救过程中发现,学生经过笔者的帮助之后,思想、情感、行为和成绩都有明显的变化、提高、改进;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观。但是,如果笔者稍微放松,这些学生的问题又会再次出现。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补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帮助他们,才能真正让其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才能健康成长。
特殊家庭的孩子在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有,我们无法回避。只要教育工作者多一份爱心、一点思想、一些办法,再加上实际行动,相信这些学生一定会被感化,健康成长,反哺班级、社会。
参考文献:
[1]《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2] 《学校心理辅导》,郑日昌、陈永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 情感缺失 补救策略 探究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传统社会背景下的家庭正日益受到“侵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贫困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丧亲家庭和寄养家庭等不健全的家庭。
特殊家庭增多了,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自然也增多了。他们在学校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一、现状呈现:特殊家庭学生的表现
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以下表现的学生,着实让笔者绞尽脑汁:
甲——“自大狂型”。小赵的存在给班级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其他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比如:上课时他喜欢吃零食,嚼口香糖;经常不做作业;顶撞、漫骂老师;欺负弱小;借钱不还;爱吹牛;爱撒谎;爱推卸责任……
乙——孤僻。很多同学反映不太喜欢跟小娟交往,认为她太自私,不懂与人相处;不仅小气还特别懒,从来不记得做值日生工作,经常导致班级考核扣分,连累其他人;经常忘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丙——“人神共弃型”。再比如我们班的小伟同学,刚到我们班不到一个月,就搞得尽人皆知,人所共弃。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就在于他平时非常好动,爱欺负人,不喜欢学习,爱撒谎,好吃懒做,不讲卫生;一天到晚,大事没有,小事不断。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作为班主任,笔者曾经特别去浏览过关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也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某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比如:(1)性意识骤然增长,性意萌发,迷惘焦躁;(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自我意识强而不稳,表现为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7)厌学情绪更加激化,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虽然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可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但以上三人的表现对一个由53人组合而成的班级而言,还是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笔者开始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发现有一个共性,都来自于特殊家庭:小赵的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所以寄养在姑妈家;小娟是由于妈妈嫌家里太穷,早在十多年前就舍弃老公和孩子另外嫁人了;小伟的爸爸早亡,妈妈狠心抛下年幼的他已离家出走多年,他从小寄居在叔叔家。
三位学生的表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来自特殊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思想、行为问题,不仅影响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发展。笔者对本校八(1)班进行了统计(见表一):
一个班级就有这么多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那么,整个学校又有多少这样的学生呢?笔者也对全校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表二):总共41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达2025名,据统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已达381名,占总人数的18.8%左右。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成绩中差、较差的占45%以上;个性不健全的,如性格孤僻、怪异、行为习惯不良等情况占33%以上,上网成瘾的占25%以上。
笔者发现学生群中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应有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本身,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对他们特别地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灵创伤,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情感的缺失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比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表现异常呢?笔者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
一部分学生亲身经历了父母漫长的闹离婚过程,长期生活在一种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来自这种家庭的孩子会变得孤僻、忧郁,不愿意和同学交往,逆反心理严重;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执;学习凭兴趣,对老师的批评不在乎;缺少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缺少与人沟通或交往的能力。
有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或死亡,孩子由父母一方独立抚养或由祖父母抚养。由于对孩子溺爱放纵,造成了孩子任性霸道的习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法纪观念淡薄;行为表现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能力差。
这些各种各样的家庭原因都会促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并逐渐由学习上的失败者发展成为品行上的不良者,最后发展到自暴自弃、屡教不改。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特殊家庭对孩子失去了管教,也有些孩子对家庭的管教有抵触,这使的孩子流向了社会,频繁进出网吧、录相厅等不良场所。我们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每逢周日返校,总有一些学生会提前离家,也不是直接回校,而是去了理发店、网吧,甚至去KTV的。去的次数多了,这些学生就会从观看暴力、淫秽作品、抽烟等不良行为开始发展到传播暴力、淫秽作品、打群架等违法行为直至发展到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由功课差或品行差的单项后进生,逐步发展到两者均差的双项后进生。如果不加以控制,他们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应试教育的误导
学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预防和矫正不良品行,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社会上普遍的“重智轻德”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仍存在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忽视了对后进学生的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许多特殊家庭的学生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焦虑,生活懒散,学习被动,由于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没能及时跟上,导致这部分学生逃学、厌学、打架斗殴而成为“问题学生”。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还是侧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且把这与教师的名利直接挂钩,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向等出现严重偏差。有些教师把后进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了事:或任意停课,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或息事宁人、不了了之、放任不管,使学生失去是非观念;或将家长叫来训斥:不管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本质就是,鄙视、仇视行为或成绩稍差的学生。这些做法自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使家长不愿主动接近教师,最终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更是失去补救缺失情感的机会。
三、探究策略:情感缺失的补救策略
不言而喻,对特殊家庭子女的情感缺失进行补救,是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这些孩子的身心是否能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问题。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一)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比如,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心理主动找机会向他合情合理的解释,调整他偏激的想法,尽可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担忧与恐惧。同时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和体贴,用爱和亲情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仍有一个温馨的家,父母仍象以前那样爱自己。
(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生活上照顾他们
由镇、村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这些 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校由镇领导干部、教师结对子的对象有48人,使这些孩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2.思想上关心他们
建议镇村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帮助其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政治上引导他们
有些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因此,及时请派出所、司法机关的同志来校、班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强调“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的必要性,说明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
(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治这些学生的不良品行,笔者从班主任角度出发,主要谈谈班主任对特殊家庭学生情感缺失的补救策略。
1.用真诚肯定学生,祛除学生的自卑
(1)用理解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众所周知,理解与爱是沟通的桥梁。对于心理上有创伤、自我封闭的特殊家庭学生来说,理解与爱正是走进他们心灵的一把钥匙。这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但,真正能做到“知其心”并不那么容易。要想知其心,只有通过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才可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恨。
(2)用肯定来抚慰学生的心灵
特殊家庭学生也都有他们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也都有自己兴趣和爱好。教师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寻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如组织他们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通过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无形中增强自信心。比如上文提到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孙建渭同学,由于家境特别,很内向。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表现。自从笔者发现他爱唱越剧而且唱得很不错这一特点后,笔者经常寻找机会让他给大家一展歌喉。在大家的肯定中,慢慢地他变得敢于表现、敢于关心集体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微笑。
2.用关爱感染学生,融化学生的自闭
特殊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主动靠近他,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其脆弱的心灵,在与这些学生交往时将班主任的关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当学生以特有的敏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时,必会对教师产生敬意与信赖,从而乐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们感受到:只有关爱人,才能感化人。关爱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情通而理达”,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使学生悦纳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3.用行动帮助学生,寻找学生的自我
家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发源地,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想有个家,有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当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首歌曲唱出了许多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渴望。
笔者相信,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希望自己是个有心人,个个都是播种快乐的使者;我们同时也相信每一个受教育者也不仅仅是快乐的接受者而已。
4.用热情赞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
赞赏是人们对事物认同的态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表明:“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赏。”赞赏是一门艺术,它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认可,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被赞赏的人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明确可以坚持的事物,激发内心愉快向上的情感。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自卑心理强烈,又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上的突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寂寞和孤独感,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走向两个极端:或是起哄吵闹或是冷漠寡合抑郁。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发自内心地加以肯定、赞赏、鼓励,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5.用班风温暖学生,重燃学生的自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身子女家庭的普及,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家长比较重视自己孩子的生日,摆宴席,请同学,这给缺损型家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考虑到本班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比较多这一事实,笔者倡导班级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日,让这些特殊群体也能分享到成长的快乐。
四、实践效果: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1.行为规范:自从笔者接手担任班主任并实施以上措施以来,班里53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起色,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
2.学习成绩:笔者记得初接手时,我们班的成绩是令人担忧的。前面的不拔尖,后面的尾巴却很长,综合指数是全年级倒数第一的。经过笔者以及任课老师的不懈努力,本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领导、家长都很满意。
3.个性发展:在这么一个充满正气的班级里,似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班里那批调皮捣蛋的学生。包括以上那几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也在刻意地改变自己,变得大度、乐观、诚实、谦虚,做事变得有毅力。
4.班级风貌:如今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校运会上会有同学因为拿不到名次而哭泣;为了平时的月考核有比较好的名次,很多人都能做到“我见我检”,保洁意识很强;尤其是纪律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基本上不会因听不懂而在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
总之,班级显现出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明天而努力。作为班主任,笔者感到很欣慰。
五、实践后记:情感缺失补救的思考
特殊家庭的孩子相比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失去了部分的爱,比同龄人更早、更多地承受人生的无奈和苦涩。而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他们的未来,部分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我们能给予的不是怜悯和同情,而是关怀、帮助、尊重和爱。
笔者在实际的教育、补救过程中发现,学生经过笔者的帮助之后,思想、情感、行为和成绩都有明显的变化、提高、改进;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观。但是,如果笔者稍微放松,这些学生的问题又会再次出现。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补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帮助他们,才能真正让其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才能健康成长。
特殊家庭的孩子在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有,我们无法回避。只要教育工作者多一份爱心、一点思想、一些办法,再加上实际行动,相信这些学生一定会被感化,健康成长,反哺班级、社会。
参考文献:
[1]《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2] 《学校心理辅导》,郑日昌、陈永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