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工作经验,以工程实例为载体,具体结合某高速公路项目和其他项目材料招标采购的管理经验,从材料采购招标和管理模式、标段划分、评标办法、调价合同条款设置、材料招标控制价制定和采购过程管理等几个关键环节阐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供高速公路项目材料招标和采购管理参考。
关键词:材料;招标采购;管理
1工程概况和特点
某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规划项目,主线(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路线全长约98.71km,连接线(双向2车道二级公路)长14.792km。施工分两段实施,第一段34.039km;第二段(下称“本段”),主线长64.671km,连接线(二级公路)长14.792km,路基施工划分为第10至第18合同段。于2006年9月全段开工,该段除第14合同段由承包人自采材料外,其余合同段主要材料由项目公司(下称业主)统一实行材料国内公开采购招标。
本项目的主要特点是所经路线地形地貌多为低山(500~1000m)和丘陵(低于500m),地形相对起伏大,地势较为陡峻,桥梁和隧道线长占主线全长为50%强,钢材水泥材料用量相对较多,材料交通运输不便,运输成本大。
2材料采购类型和数量
本段招标采购材料类型、数量见表1。
本段以上材料招标总额(按招标单价计算)约5.47亿元,约为本段施工预算建安费的22%,故每降低1%的材料招标价,就可节省材料采购费547万元(相当于本段下降建安费0.25%),做好材料招标对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可想而知。
3项目材料采购招标
3.1项目材料采购招标的目的
3.1.1承包人自采材料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第一段是承包人自采材料,从该段的用料抽查情况看,存在如下问题。
⑴各承包人采购的品牌较复杂,甚至有的合同段采购的钢筋、水泥都超过3个品牌。品牌混杂,不利于质量管理。因为:一是难以一一抽验每批次的出厂产品是否质量合格;二是品牌混杂用于同一结构物同一部件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分清责任。
⑵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和目的,有的合同段采购的产品,以价格作为采购的主要考虑指标,质量难以保证。经抽查有的合同段采购的隧道防水材料和土工织物就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
⑶各合同段分别与不同的供应厂商订立采购合同,无法做到规模采购,承包人的采购成本和供应厂商的供应成本都较高。
3.1.2业主统一招标采购材料的目的和意义
鉴于由承包人自采材料质量难保证、成本高的特点,本项目在第二段实施业主统一招标采购材料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如下。
⑴采购的材料品牌单一,便于质量检测检验,同一结构部件使用同一品牌材料,质量责任易分清。
⑵供应厂商和建设单位(业主)沟通对象较单一,易于制订供需计划,管理简单,提高时效,节省双方的管理成本。
⑶供方集中批量供应材料,可以发挥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和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对需方进行折价让利,反映在投标上就是报价降低,有利于业主降低工程造价。
⑷材料统一采购招标,也是国家管理部门的要求。国家发改委核准本项目立项时,就指出材料应统一采购招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
3.2项目材料采购招标和管理模式
综观目前国内高速公路项目材料采购招标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⑴全权委托招标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委托具有材料管理经验和招标代理资质的专业管理公司招标和进行采购管理。
⑵业主自行招标和管理模式。
⑶业主主持、专业管理公司配合招标,专业管理公司主持采购管理的模式。
本项目的材料采购招标,鉴于钢材、水泥材料用量大,采购管理时间长,组织费力,通过权衡利弊,采取以上模式(3),其他材料如桥梁支座、伸缩缝、防水板等业主易于组织采购的材料则采取以上模式(2)。
3.3材料招标的标段划分
材料招标的标段划分原则如下:
⑴材料的需用量。当每个品种的材料需用量较少时,宜划分较少的标段,以发挥规模采购的长处,供应厂商可以折价让利,降低工程造价。当每个品种的材料需用量较多时,宜划分较多的标段,以免一个供应厂商由于供应量过大但其产能不能满足工程进度的材料需求,拖延供应时间。
⑵材料的种类和规格。一般一个供应厂商难以顾及多种材料供应,故划分标段应考慮材料的品种规格,以一个供应厂商供应同一品种材料为宜。
⑶运输距离。对于水泥这种具有较浓地方色彩的材料,应结合厂家的地理位置与工程位置考虑,尽可能缩短平均运距,节省成本。
本项目的标段划分办法是:根据监理单位的管辖标段以及材料用量、运距、规格品种划分,做到一个材料标段由同一个监理单位管辖,以方便材料的抽检和质量管理。
4影响材料造价控制的关键因素
除前述管理模式、标段划分外,影响材料造价控制的关键因素还包含如下要素。
4.1评标办法的设置
4.1.1最低评标价法
为保证评标的公正性,交通主管部门规定公路工程材料招标评标应采用最低评标价法。即在满足规定有效评标价入围投标家数的前提下,选择其中经评审最低投标价的单位中标。这种评标办法有其局限性。
⑴对于水泥这种地方色彩强的主要材料,采取这种评标办法基本上排斥了外地水泥供应厂商的参与。
⑵对于钢筋、钢绞线这些价格高的材料,由于运费的增加,外省钢材供应厂商特别是除周边省份外的其他省份的供应厂商也没有竞争优势,且因为目前钢材比较畅销,距离项目较远的省份的供应厂商对这种评标办法的招标也不感兴趣。参与投标的厂商少,竞争不充分,选择优质钢材生产供应厂商的余地少,价格也没有下浮的空间,业主同样达不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这种评标办法的局限性,常常导致参与投标单位的家数不足而导致流标。业主重新招标耗时长(每次重新招标约多耗2个月),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
4.1.2综合评分法
鉴于最低评标价法的先天局限性,笔者认为可尝试采取综合评分法评标,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较远距离的外地供应厂商参与投标,实现充分竞争,使业主有较多的选择质优价廉厂家的空间。
综合评分法可这样设计:
按材料总价=货价+运杂费,评标办法可采取货价、运费、信用分别评审(信用包括投标人的财务状况、过往业绩和履约情况、品牌质量等),各赋予一定的权重分值的办法(比如按货价∶运费∶信用=70∶20∶10的比例),使远距离厂商的报价比最低投标报价高出较少但经综合评分总分值排前的情况下也能中标,以实现充分竞争,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由于货价参与价格浮动调差(运杂费一般不参与调差),投标人为争取最大的利益报价时采取不平衡报价,尽量将货价报高、运杂费报低的情况。
4.2招标文件中设置的调价合同条款
有没有调价条款,以及调价条款中材料涨落风险幅度的高低,都是投标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的调价条款设置,影响到投标报价,也就是影响到业主的采购总造价。
从2007年、2008年的经验看,材料涨幅较大,钢材价格翻番或接近翻番,材料的涨幅已经超出有经验的供应厂商所能预见到的风险。由于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跨越2个以上年度,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的供应伴随工程的开工而开始,随工程完工而结束。如果合同中设置不调价条款,则会出现如下情况。
⑴当价格上涨时。
①中标后履约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较大,故供应厂商一般不乐于参与投标。
②供应厂商参与投标时,报价考虑较大幅度的风险,报价自然较高,对业主控制造价不利。
③供应厂商即使中标了,也不愿意履约,或者借口产能不足,拖延供应时间,等待价格回落;或者当价格上涨的风险幅度大于履约保证金时,中标人甚至宁愿被业主没收履约保证金也不肯履行合同,目的在于减少损失。这种情况,对业主也是不利的,虽然业主从没收中标供应厂商的履约保证金中得到部分补偿,但业主得重新招标或洽谈、签订合同,工程进度不允许材料停供,即使工程进度不紧,但业主重新招标或洽谈、签订合同也需花费不少成本。所以说出现这种情况对业主、供应厂商是双亏。
⑵相反,当价格不断回落时,业主则多付供应厂商相对当时市场价格的货款,对业主控制造价也不利。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根据公平、合理和风险分担的原则,合同中应设置调价条款,当价格涨落幅度超出一定值时进行调差(调增或调减)。对供需双方都是有利的。
至于风险幅度的大小设置,目前多数高速公路业主设置的风险幅度为:水泥,±(5%~10%);钢材,±(0~3%)。
钢材的风险幅度小,主要是考虑钢材的价格较高,如果定得过高,供应厂商仍然难以承受,如假设每吨为3000元,则有1%的风险幅度其风险额每吨为30元,1万吨的风险总额为30万元。本项目招标设置的风险幅度为:水泥±5%,钢材0。
4.3招标控制价的制定
招标控制价的制定合理与否,是控制材料造价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定得过低,会使有效投标价的入围家数过少,按招投标法规规定,有效投标文件少于3家时就得重新招标。从过往经验看,有的项目招标3次才成功,造成工程开工了,材料招标还未完成,不能满足工程进度要求的被动局面。如果控制价定得过高,则不利于业主控制造价。
鉴于目前招标人比较难控制投标人是否串标或围标,为避免出现投标报价都处于业主招标控制价小幅下浮范围,招标起不到批量采购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业主除了按4.1所述设置合理的评标办法以实现充分竞争外,在招标控制价的制定上应合理并适度偏低。
招标控制价的制定依据是开标上一季的有关材料专业杂志的信息价和开标前的市场实时价。由于信息价的滞后性,当材料价格处于快速上涨或回落时,信息价是无法反映实时市场价的,故业主在开标前应派人紧密跟踪市场动态价格,参考信息价并按市场价格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招标控制价。
按目前有的业主做法,招标控制价(含15km运费的货价)一般定在信息价的-5%左右(即信息价与市场价相差幅度,一般信息价比市场价高)。当然如果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这种定价方法也是不准确的。
4.4材料采购过程管理
根据工程进度,材料是分批采购的。对于设置调价条款的合同,因为涉及到材料价格的调整,各批次采购量的大小,對控制工程造价影响比较大。
在价格较为平稳时期,批次采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程进度用量的需要和仓储能力,一般每批次采购应满足7~15d的工程建设进度需要。
在价格上涨较快时期,每批次采购,对于钢材这些保存时间较长的材料,应尽可能加大采购量,使业主在价格调整上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反,在价格回落较快的时期,则每批次采购量应尽可能减少,采购量满足7d进度需要量就可以了。
2007年和2008年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且上涨的速度过快,本项目采取的措施是,在年底特别是在货源紧缺的春节前一、二个月,充分利用材料专业管理公司和各施工承包人的仓储能力,加大钢材的采购量,备足3个月的钢材需用量,节省了不少投资。
所以材料每批次采购量,不但要考虑工程进度需要、仓储能力,还要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预估,以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5结语
要较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重视材料招标及其采购管理如下关键性的工作。
⑴选择合适的采购招标和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最恰当的模式为业主主持、专业管理公司配合招标,专业管理公司主持采购管理的模式。
⑵材料招标划分标段要合理。要综合施工合同段的监理管辖、材料品种规格、材料用量、供应厂商的供应能力等情况划分标段。
⑶设置调价的合同条款。本着风险分担原则,以免供应厂商过多考虑风险而导致投标报价过高。材料调价的风险幅度,水泥宜在±5%以内,钢材宜在±1%以内。
⑷招标评标应尝试综合评分法,以吸引更多的厂家投标,实现充分竞争,尽可能选择质量优价格低的供应厂商。
⑸制定合理的招标材料控制价。根据信息价、市场实时价格和预估材料价格波动方向制定。
⑹做好材料的采购过程管理。根据工程进度材料需用量、仓储能力和预估材料价格波动方向,合理制定每批次材料采购量。
关键词:材料;招标采购;管理
1工程概况和特点
某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规划项目,主线(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路线全长约98.71km,连接线(双向2车道二级公路)长14.792km。施工分两段实施,第一段34.039km;第二段(下称“本段”),主线长64.671km,连接线(二级公路)长14.792km,路基施工划分为第10至第18合同段。于2006年9月全段开工,该段除第14合同段由承包人自采材料外,其余合同段主要材料由项目公司(下称业主)统一实行材料国内公开采购招标。
本项目的主要特点是所经路线地形地貌多为低山(500~1000m)和丘陵(低于500m),地形相对起伏大,地势较为陡峻,桥梁和隧道线长占主线全长为50%强,钢材水泥材料用量相对较多,材料交通运输不便,运输成本大。
2材料采购类型和数量
本段招标采购材料类型、数量见表1。
本段以上材料招标总额(按招标单价计算)约5.47亿元,约为本段施工预算建安费的22%,故每降低1%的材料招标价,就可节省材料采购费547万元(相当于本段下降建安费0.25%),做好材料招标对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可想而知。
3项目材料采购招标
3.1项目材料采购招标的目的
3.1.1承包人自采材料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第一段是承包人自采材料,从该段的用料抽查情况看,存在如下问题。
⑴各承包人采购的品牌较复杂,甚至有的合同段采购的钢筋、水泥都超过3个品牌。品牌混杂,不利于质量管理。因为:一是难以一一抽验每批次的出厂产品是否质量合格;二是品牌混杂用于同一结构物同一部件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分清责任。
⑵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和目的,有的合同段采购的产品,以价格作为采购的主要考虑指标,质量难以保证。经抽查有的合同段采购的隧道防水材料和土工织物就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
⑶各合同段分别与不同的供应厂商订立采购合同,无法做到规模采购,承包人的采购成本和供应厂商的供应成本都较高。
3.1.2业主统一招标采购材料的目的和意义
鉴于由承包人自采材料质量难保证、成本高的特点,本项目在第二段实施业主统一招标采购材料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如下。
⑴采购的材料品牌单一,便于质量检测检验,同一结构部件使用同一品牌材料,质量责任易分清。
⑵供应厂商和建设单位(业主)沟通对象较单一,易于制订供需计划,管理简单,提高时效,节省双方的管理成本。
⑶供方集中批量供应材料,可以发挥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和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对需方进行折价让利,反映在投标上就是报价降低,有利于业主降低工程造价。
⑷材料统一采购招标,也是国家管理部门的要求。国家发改委核准本项目立项时,就指出材料应统一采购招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
3.2项目材料采购招标和管理模式
综观目前国内高速公路项目材料采购招标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⑴全权委托招标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委托具有材料管理经验和招标代理资质的专业管理公司招标和进行采购管理。
⑵业主自行招标和管理模式。
⑶业主主持、专业管理公司配合招标,专业管理公司主持采购管理的模式。
本项目的材料采购招标,鉴于钢材、水泥材料用量大,采购管理时间长,组织费力,通过权衡利弊,采取以上模式(3),其他材料如桥梁支座、伸缩缝、防水板等业主易于组织采购的材料则采取以上模式(2)。
3.3材料招标的标段划分
材料招标的标段划分原则如下:
⑴材料的需用量。当每个品种的材料需用量较少时,宜划分较少的标段,以发挥规模采购的长处,供应厂商可以折价让利,降低工程造价。当每个品种的材料需用量较多时,宜划分较多的标段,以免一个供应厂商由于供应量过大但其产能不能满足工程进度的材料需求,拖延供应时间。
⑵材料的种类和规格。一般一个供应厂商难以顾及多种材料供应,故划分标段应考慮材料的品种规格,以一个供应厂商供应同一品种材料为宜。
⑶运输距离。对于水泥这种具有较浓地方色彩的材料,应结合厂家的地理位置与工程位置考虑,尽可能缩短平均运距,节省成本。
本项目的标段划分办法是:根据监理单位的管辖标段以及材料用量、运距、规格品种划分,做到一个材料标段由同一个监理单位管辖,以方便材料的抽检和质量管理。
4影响材料造价控制的关键因素
除前述管理模式、标段划分外,影响材料造价控制的关键因素还包含如下要素。
4.1评标办法的设置
4.1.1最低评标价法
为保证评标的公正性,交通主管部门规定公路工程材料招标评标应采用最低评标价法。即在满足规定有效评标价入围投标家数的前提下,选择其中经评审最低投标价的单位中标。这种评标办法有其局限性。
⑴对于水泥这种地方色彩强的主要材料,采取这种评标办法基本上排斥了外地水泥供应厂商的参与。
⑵对于钢筋、钢绞线这些价格高的材料,由于运费的增加,外省钢材供应厂商特别是除周边省份外的其他省份的供应厂商也没有竞争优势,且因为目前钢材比较畅销,距离项目较远的省份的供应厂商对这种评标办法的招标也不感兴趣。参与投标的厂商少,竞争不充分,选择优质钢材生产供应厂商的余地少,价格也没有下浮的空间,业主同样达不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这种评标办法的局限性,常常导致参与投标单位的家数不足而导致流标。业主重新招标耗时长(每次重新招标约多耗2个月),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
4.1.2综合评分法
鉴于最低评标价法的先天局限性,笔者认为可尝试采取综合评分法评标,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较远距离的外地供应厂商参与投标,实现充分竞争,使业主有较多的选择质优价廉厂家的空间。
综合评分法可这样设计:
按材料总价=货价+运杂费,评标办法可采取货价、运费、信用分别评审(信用包括投标人的财务状况、过往业绩和履约情况、品牌质量等),各赋予一定的权重分值的办法(比如按货价∶运费∶信用=70∶20∶10的比例),使远距离厂商的报价比最低投标报价高出较少但经综合评分总分值排前的情况下也能中标,以实现充分竞争,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由于货价参与价格浮动调差(运杂费一般不参与调差),投标人为争取最大的利益报价时采取不平衡报价,尽量将货价报高、运杂费报低的情况。
4.2招标文件中设置的调价合同条款
有没有调价条款,以及调价条款中材料涨落风险幅度的高低,都是投标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的调价条款设置,影响到投标报价,也就是影响到业主的采购总造价。
从2007年、2008年的经验看,材料涨幅较大,钢材价格翻番或接近翻番,材料的涨幅已经超出有经验的供应厂商所能预见到的风险。由于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跨越2个以上年度,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的供应伴随工程的开工而开始,随工程完工而结束。如果合同中设置不调价条款,则会出现如下情况。
⑴当价格上涨时。
①中标后履约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较大,故供应厂商一般不乐于参与投标。
②供应厂商参与投标时,报价考虑较大幅度的风险,报价自然较高,对业主控制造价不利。
③供应厂商即使中标了,也不愿意履约,或者借口产能不足,拖延供应时间,等待价格回落;或者当价格上涨的风险幅度大于履约保证金时,中标人甚至宁愿被业主没收履约保证金也不肯履行合同,目的在于减少损失。这种情况,对业主也是不利的,虽然业主从没收中标供应厂商的履约保证金中得到部分补偿,但业主得重新招标或洽谈、签订合同,工程进度不允许材料停供,即使工程进度不紧,但业主重新招标或洽谈、签订合同也需花费不少成本。所以说出现这种情况对业主、供应厂商是双亏。
⑵相反,当价格不断回落时,业主则多付供应厂商相对当时市场价格的货款,对业主控制造价也不利。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根据公平、合理和风险分担的原则,合同中应设置调价条款,当价格涨落幅度超出一定值时进行调差(调增或调减)。对供需双方都是有利的。
至于风险幅度的大小设置,目前多数高速公路业主设置的风险幅度为:水泥,±(5%~10%);钢材,±(0~3%)。
钢材的风险幅度小,主要是考虑钢材的价格较高,如果定得过高,供应厂商仍然难以承受,如假设每吨为3000元,则有1%的风险幅度其风险额每吨为30元,1万吨的风险总额为30万元。本项目招标设置的风险幅度为:水泥±5%,钢材0。
4.3招标控制价的制定
招标控制价的制定合理与否,是控制材料造价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定得过低,会使有效投标价的入围家数过少,按招投标法规规定,有效投标文件少于3家时就得重新招标。从过往经验看,有的项目招标3次才成功,造成工程开工了,材料招标还未完成,不能满足工程进度要求的被动局面。如果控制价定得过高,则不利于业主控制造价。
鉴于目前招标人比较难控制投标人是否串标或围标,为避免出现投标报价都处于业主招标控制价小幅下浮范围,招标起不到批量采购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业主除了按4.1所述设置合理的评标办法以实现充分竞争外,在招标控制价的制定上应合理并适度偏低。
招标控制价的制定依据是开标上一季的有关材料专业杂志的信息价和开标前的市场实时价。由于信息价的滞后性,当材料价格处于快速上涨或回落时,信息价是无法反映实时市场价的,故业主在开标前应派人紧密跟踪市场动态价格,参考信息价并按市场价格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招标控制价。
按目前有的业主做法,招标控制价(含15km运费的货价)一般定在信息价的-5%左右(即信息价与市场价相差幅度,一般信息价比市场价高)。当然如果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这种定价方法也是不准确的。
4.4材料采购过程管理
根据工程进度,材料是分批采购的。对于设置调价条款的合同,因为涉及到材料价格的调整,各批次采购量的大小,對控制工程造价影响比较大。
在价格较为平稳时期,批次采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程进度用量的需要和仓储能力,一般每批次采购应满足7~15d的工程建设进度需要。
在价格上涨较快时期,每批次采购,对于钢材这些保存时间较长的材料,应尽可能加大采购量,使业主在价格调整上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反,在价格回落较快的时期,则每批次采购量应尽可能减少,采购量满足7d进度需要量就可以了。
2007年和2008年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且上涨的速度过快,本项目采取的措施是,在年底特别是在货源紧缺的春节前一、二个月,充分利用材料专业管理公司和各施工承包人的仓储能力,加大钢材的采购量,备足3个月的钢材需用量,节省了不少投资。
所以材料每批次采购量,不但要考虑工程进度需要、仓储能力,还要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预估,以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5结语
要较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重视材料招标及其采购管理如下关键性的工作。
⑴选择合适的采购招标和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最恰当的模式为业主主持、专业管理公司配合招标,专业管理公司主持采购管理的模式。
⑵材料招标划分标段要合理。要综合施工合同段的监理管辖、材料品种规格、材料用量、供应厂商的供应能力等情况划分标段。
⑶设置调价的合同条款。本着风险分担原则,以免供应厂商过多考虑风险而导致投标报价过高。材料调价的风险幅度,水泥宜在±5%以内,钢材宜在±1%以内。
⑷招标评标应尝试综合评分法,以吸引更多的厂家投标,实现充分竞争,尽可能选择质量优价格低的供应厂商。
⑸制定合理的招标材料控制价。根据信息价、市场实时价格和预估材料价格波动方向制定。
⑹做好材料的采购过程管理。根据工程进度材料需用量、仓储能力和预估材料价格波动方向,合理制定每批次材料采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