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去朋友家喝茶聊天,正岩大红袍回甘正浓,扑进来一个唱京戏的朋友。演艺界人多嘴杂,姑且称这位朋友为“老三”,不然等我这篇小文章出来,他手机爆掉。且说那天我们也研墨挥毫,梅兰竹菊一齐绽放,老三挽起袖子画了一幅墨竹,想沾点郑板桥的光。不过玩得转“毫锥”,在台上也能加分,有一次他演宋押司,在浔阳楼上酒后涂鸦《西江月》,边唱边写一幅草书,台上秃笔一掷,台下如滚地雷扫过。
老三说:“赵忠祥开了个会所,据说藏品值五个亿。他学黄胄画驴,我看没一头站得稳当,他还唱京戏,披着婚纱唱流行歌曲,还有李咏、朱军、杨澜、董浩、冯小刚……那个谁谁谁,好像一上手都成了唐伯虎。他们跨界,我就不能了?”
有朋友挑逗他:“老三,你的画也拿出去卖了换酒。”
老三一拍大腿:“我真有这个念头。各位爷知晓,早几年院里头搞改革,我虽然也掌管一个剧团,但这副担子挑起来光能认路不行,得有气啊,这个气就是财气。现在场租费年年涨,演职人员费用一分不能少,票却不能卖得贵,最后我这个团长只能四处求爷爷拜奶奶地找赞助,但企业领导现如今爱好京剧的实在太少。你请王菲或小沈阳来露个脸,他们赛着大把撒钱,我们唱一台全本,请他白看都嫌坐久了腰痛。”
这倒不是发牢骚,早几年我采访过老三,那会儿他每年演近一百场戏,但每场戏拿的津贴和跑龙套的一样,十五元,后来涨到三十元。虽然早就讲过按劳分配,但剧团领导总是这样跟他交底:“老三,钱就这么点,给你多了别人就不乐意,戏演砸了你也没脸面。只能大伙儿匀着点,再说你是角儿,一上台还能捞着点名气,别人连这个也捞不着呢。”所以剧院改革后,名角和龙套还是一口锅里喝稀的。
事实上也正如此。锣鼓一响,名角就要堆着笑脸到处哄人,管道具的,塞一点钱买烟抽,管服装的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也要塞钱,音响和灯光当然也不能漏。至于琴师、司鼓那一拨爷,也得隔三差五地孝敬。就连那些跑龙套的也不能得罪,否则他一上场暗中添乱,观众就要喝倒彩。所以也得打点,并关照他们如何走台,临了用京腔道一声:您可要记着点啊!这样一场戏下来,没砸,上上大吉。每场几十元津贴管什么用?还要填进去三五百元。
有一年老三进京汇演得了个梅花奖,四千元奖金他一分钱也不敢自己花,全散给大家了。没分到的人盯着他不放:“老三,今儿个咱哥几个聚聚。”
早几年有一件事曾在社会上影响不小,有个台湾京剧票友来大陆演出,实际上就是票友们玩一场。小猫三只五只玩不转,就从某京剧团借了个班底,出价十万元,又请某名角配戏,给酬金一万五。这一票玩得非常隆重,配戏的演员铆足了劲,唱念做打件件活做得抿缝,衬得人家鹤立鸡群。但有人在报上说,某京剧名家不自重,区区一万五就将自己卖了。
老三可不同意这个“自重说”:“名角为票友配戏,是梨园界的传统,搁现在也是不得已,再说名角演一个丫头,人家就给了一万五,不正体现名演员的身价?”
现在梨园界有一风气,大陆不少名角跑港台去认干爹干妈。这也是梨园界的旧习,过去你要跑码头,不认干爹干妈就难以打开局面。现如今文化要大發展大繁荣,京剧又成高雅艺术了,一出戏打响,就成了政绩工程。那为何名角儿又要“重续前缘”?老三一声苦笑:“干爹干妈也不是白叫的,应一声就得给见面礼啊,逢年过节还要给赏钱。有干爹干妈罩着,名角儿在港台一露面就有人捧场。同时,名角儿也要陪干爹干妈四处应酬,给足人家面子。当然,名角儿在港台有影响,有票房,又可以教票友唱戏,这个形式对繁荣京剧艺术也有积极作用。”
看来老三也认了干妈?老三在宣纸上钤了一方押角章说:“我都指望靠这个养家糊口了,别再糟蹋我了行不行?”■
老三说:“赵忠祥开了个会所,据说藏品值五个亿。他学黄胄画驴,我看没一头站得稳当,他还唱京戏,披着婚纱唱流行歌曲,还有李咏、朱军、杨澜、董浩、冯小刚……那个谁谁谁,好像一上手都成了唐伯虎。他们跨界,我就不能了?”
有朋友挑逗他:“老三,你的画也拿出去卖了换酒。”
老三一拍大腿:“我真有这个念头。各位爷知晓,早几年院里头搞改革,我虽然也掌管一个剧团,但这副担子挑起来光能认路不行,得有气啊,这个气就是财气。现在场租费年年涨,演职人员费用一分不能少,票却不能卖得贵,最后我这个团长只能四处求爷爷拜奶奶地找赞助,但企业领导现如今爱好京剧的实在太少。你请王菲或小沈阳来露个脸,他们赛着大把撒钱,我们唱一台全本,请他白看都嫌坐久了腰痛。”
这倒不是发牢骚,早几年我采访过老三,那会儿他每年演近一百场戏,但每场戏拿的津贴和跑龙套的一样,十五元,后来涨到三十元。虽然早就讲过按劳分配,但剧团领导总是这样跟他交底:“老三,钱就这么点,给你多了别人就不乐意,戏演砸了你也没脸面。只能大伙儿匀着点,再说你是角儿,一上台还能捞着点名气,别人连这个也捞不着呢。”所以剧院改革后,名角和龙套还是一口锅里喝稀的。
事实上也正如此。锣鼓一响,名角就要堆着笑脸到处哄人,管道具的,塞一点钱买烟抽,管服装的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也要塞钱,音响和灯光当然也不能漏。至于琴师、司鼓那一拨爷,也得隔三差五地孝敬。就连那些跑龙套的也不能得罪,否则他一上场暗中添乱,观众就要喝倒彩。所以也得打点,并关照他们如何走台,临了用京腔道一声:您可要记着点啊!这样一场戏下来,没砸,上上大吉。每场几十元津贴管什么用?还要填进去三五百元。
有一年老三进京汇演得了个梅花奖,四千元奖金他一分钱也不敢自己花,全散给大家了。没分到的人盯着他不放:“老三,今儿个咱哥几个聚聚。”
早几年有一件事曾在社会上影响不小,有个台湾京剧票友来大陆演出,实际上就是票友们玩一场。小猫三只五只玩不转,就从某京剧团借了个班底,出价十万元,又请某名角配戏,给酬金一万五。这一票玩得非常隆重,配戏的演员铆足了劲,唱念做打件件活做得抿缝,衬得人家鹤立鸡群。但有人在报上说,某京剧名家不自重,区区一万五就将自己卖了。
老三可不同意这个“自重说”:“名角为票友配戏,是梨园界的传统,搁现在也是不得已,再说名角演一个丫头,人家就给了一万五,不正体现名演员的身价?”
现在梨园界有一风气,大陆不少名角跑港台去认干爹干妈。这也是梨园界的旧习,过去你要跑码头,不认干爹干妈就难以打开局面。现如今文化要大發展大繁荣,京剧又成高雅艺术了,一出戏打响,就成了政绩工程。那为何名角儿又要“重续前缘”?老三一声苦笑:“干爹干妈也不是白叫的,应一声就得给见面礼啊,逢年过节还要给赏钱。有干爹干妈罩着,名角儿在港台一露面就有人捧场。同时,名角儿也要陪干爹干妈四处应酬,给足人家面子。当然,名角儿在港台有影响,有票房,又可以教票友唱戏,这个形式对繁荣京剧艺术也有积极作用。”
看来老三也认了干妈?老三在宣纸上钤了一方押角章说:“我都指望靠这个养家糊口了,别再糟蹋我了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