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与启发是教学活动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更是成为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为此,笔者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策略
顾名思义,所谓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主要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从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中不难发现,启发式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强调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与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无疑是十分契合的。为此,教师应对启发式教学策略的理念与要求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并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征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同时要及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1.优化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课堂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在启发式教学的课堂导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思考,并使其产生深入探究相关内容的意愿。为此,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特点的知识材料,以此来对课堂导入进行优化,从而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以《确定位置(一)》为例,这一节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根据任意方向确定距离以及物体位置的方法,二是学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學方式直接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而是结合主要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呈现了一段视频材料。这段视频中的内容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中正在播报一次台风天气。播报员对这次台风的移动方向、与主要城市和地点的距离等重要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我让学生尝试绘制了这次台风天气中心的移动轨迹图,而学生则根据视频材料进行了动手操作。最终,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对方向和距离与确定位置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利用这种趣味性的活动,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在启发式教学策略中,利用恰当的方式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2.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启发式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同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问题思考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并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引导:(1)长方体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沿着长方体的一些棱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以得到怎样的形状?(2)展开之后的图形与长方体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3)在长方体的面中,哪些面是相等的?为什么?(4)长方体中的长、宽、高存在怎样的关系?(5)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应该是怎样的?接着,学生先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在记录下自己采用的方法之后,又和其他同学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利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在讨论中找到了最优化的学习方案。这也帮助学生对这一节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
3.创新练习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中的课后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具有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启发式教学中,十分注重学习活动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所以传统的“题海战术”通常难以满足启发式教学的需求。为此,教师应该对练习活动组织方式进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练习活动,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从具体内容来看,折线统计图描述了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而这种统计方式与现实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于是,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尝试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一周内的温度变化。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内化,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十分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生才.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式教学实践分析[J].中外交流,2018,(47):134-135.
[2] 刘天珍.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读写算,2018,(29):126.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策略
顾名思义,所谓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主要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从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中不难发现,启发式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强调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与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无疑是十分契合的。为此,教师应对启发式教学策略的理念与要求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并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征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同时要及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1.优化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课堂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在启发式教学的课堂导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思考,并使其产生深入探究相关内容的意愿。为此,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特点的知识材料,以此来对课堂导入进行优化,从而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以《确定位置(一)》为例,这一节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根据任意方向确定距离以及物体位置的方法,二是学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學方式直接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而是结合主要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呈现了一段视频材料。这段视频中的内容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中正在播报一次台风天气。播报员对这次台风的移动方向、与主要城市和地点的距离等重要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我让学生尝试绘制了这次台风天气中心的移动轨迹图,而学生则根据视频材料进行了动手操作。最终,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对方向和距离与确定位置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利用这种趣味性的活动,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在启发式教学策略中,利用恰当的方式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2.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启发式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同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问题思考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并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引导:(1)长方体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沿着长方体的一些棱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以得到怎样的形状?(2)展开之后的图形与长方体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3)在长方体的面中,哪些面是相等的?为什么?(4)长方体中的长、宽、高存在怎样的关系?(5)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应该是怎样的?接着,学生先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在记录下自己采用的方法之后,又和其他同学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利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在讨论中找到了最优化的学习方案。这也帮助学生对这一节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
3.创新练习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中的课后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具有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启发式教学中,十分注重学习活动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所以传统的“题海战术”通常难以满足启发式教学的需求。为此,教师应该对练习活动组织方式进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练习活动,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从具体内容来看,折线统计图描述了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而这种统计方式与现实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于是,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尝试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一周内的温度变化。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内化,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十分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生才.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式教学实践分析[J].中外交流,2018,(47):134-135.
[2] 刘天珍.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读写算,2018,(2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