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从一堂新课的讲解一直到这一章内容的复习,都是教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鼓励学生编写习题
课本、辅导书、练习册上的习题数不胜数,水平参差不齐,涵盖的内容范围广、针对点不强、综合性过高.在学习每一小节内容以后,学生需要及时巩固知识,并且要有一个相对的提高,而这些要求已经有的习题是达不到的,就要让学生编写习题.学生根据本次课程学习的知识,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编写习题,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信心,巩固新学内容,并且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再拘泥于现有的习题.解题时只需要考虑这个题怎么解答,而出题时要考虑到很多内容,如题目的难易程度、涵盖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以及严谨性,甚至要考虑到解题思想,让一道题目更成熟.教师要鼓励学生编写题目,并且适当辅助学生编写,体现学生在习题方面的主体地位.在讲一小节内容后,让每个学生都出一道题,统一收上来,再打乱顺序分发给每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拿到的习题都不是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了学生的严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位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巩固位移这一概念.有的学生出题:一个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多少?根据位移的定义,可得小球的位移为3m,而路程为5m.课堂上交换习题时,拿到这道题的学生没有做对,他认为位移也是5m,就是没有掌握“位移”的概念.这样,学生能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展示实验
高中物理中的知识点、定义、公式,大多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的,大部分的实验在学校实验室是可以实现的.课本中对比较重要的实验介绍得相当详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掌握实验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从而在实验课上独立完成实验.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一直都是教师演示實验,导致学生没有做实验的第一感受.教师应该提前讲解实验内容,让学生课下做好准备工作,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小组内部相互帮助,小组之间相互查漏补缺,指正错误,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实力.小组之间互动,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主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例如,“研究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由这个实验衍生出来的公式也很重要,在以后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由学生进行这个实验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上的介绍和老师的讲解,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并且调整斜槽、木板的位置.期间,学生不会确定坐标原点,教师告诉学生方法: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板上的水平投影,然后开始实验.由学生运用位移公式计算初速度.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注意到的地方和盲点,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
三、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每一次上课都少不了教师提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并不能让学生提高能力,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也没有帮助.要想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提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出一些改变.课堂上的提问应该由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回答.教师要从一个或者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分析出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解答,再在这个基础上看学生的反应,使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讲“动能与动量”时,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识,单凭教师讲解,不能让学生清晰理解.如果改为学生向教师提问,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的学生问了一个经典问题:动能和动量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这是这一节的重要内容,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改变,动能不一定改变,动能改变,动量不一定改变.学生继续提问:动能和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动能的变化是用功来量度,两者都是标量.教师这样抽丝剥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才能清楚学生的症结所在,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再次向教师进行提问,有利于查漏补缺.做实验也是如此.只有自己动手演示,学生才能领悟到实验的重点,然后出题,巩固所学知识.只有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鼓励学生编写习题
课本、辅导书、练习册上的习题数不胜数,水平参差不齐,涵盖的内容范围广、针对点不强、综合性过高.在学习每一小节内容以后,学生需要及时巩固知识,并且要有一个相对的提高,而这些要求已经有的习题是达不到的,就要让学生编写习题.学生根据本次课程学习的知识,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编写习题,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信心,巩固新学内容,并且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再拘泥于现有的习题.解题时只需要考虑这个题怎么解答,而出题时要考虑到很多内容,如题目的难易程度、涵盖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以及严谨性,甚至要考虑到解题思想,让一道题目更成熟.教师要鼓励学生编写题目,并且适当辅助学生编写,体现学生在习题方面的主体地位.在讲一小节内容后,让每个学生都出一道题,统一收上来,再打乱顺序分发给每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拿到的习题都不是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了学生的严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位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巩固位移这一概念.有的学生出题:一个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多少?根据位移的定义,可得小球的位移为3m,而路程为5m.课堂上交换习题时,拿到这道题的学生没有做对,他认为位移也是5m,就是没有掌握“位移”的概念.这样,学生能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展示实验
高中物理中的知识点、定义、公式,大多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的,大部分的实验在学校实验室是可以实现的.课本中对比较重要的实验介绍得相当详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掌握实验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从而在实验课上独立完成实验.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一直都是教师演示實验,导致学生没有做实验的第一感受.教师应该提前讲解实验内容,让学生课下做好准备工作,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小组内部相互帮助,小组之间相互查漏补缺,指正错误,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实力.小组之间互动,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主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例如,“研究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由这个实验衍生出来的公式也很重要,在以后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由学生进行这个实验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上的介绍和老师的讲解,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并且调整斜槽、木板的位置.期间,学生不会确定坐标原点,教师告诉学生方法: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板上的水平投影,然后开始实验.由学生运用位移公式计算初速度.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注意到的地方和盲点,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
三、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每一次上课都少不了教师提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并不能让学生提高能力,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也没有帮助.要想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提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出一些改变.课堂上的提问应该由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回答.教师要从一个或者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分析出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解答,再在这个基础上看学生的反应,使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讲“动能与动量”时,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识,单凭教师讲解,不能让学生清晰理解.如果改为学生向教师提问,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的学生问了一个经典问题:动能和动量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这是这一节的重要内容,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改变,动能不一定改变,动能改变,动量不一定改变.学生继续提问:动能和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动能的变化是用功来量度,两者都是标量.教师这样抽丝剥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才能清楚学生的症结所在,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再次向教师进行提问,有利于查漏补缺.做实验也是如此.只有自己动手演示,学生才能领悟到实验的重点,然后出题,巩固所学知识.只有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