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执教一年级《观察一棵植物》一课后,我对此有了几点体会。
保护天性,创设情境
要达成本课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情境是一个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外星人“波波”访问地球的情境:“波波”对地球上的植物陌生又好奇,想请同学们给他介绍一下。喜欢接受挑战和认识新鲜事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波波”不断提出的问题引领下,他们的观察和描述得以持续推进。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在学生进入倦怠期时,我引入了韵律操小游戏:“头头、拍拍,肩肩、拍拍,头拍、肩拍,头肩拍拍;鼻子鼻子、拍拍,眼睛眼睛、拍拍,鼻子拍、眼睛拍,鼻子眼睛拍拍……”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着有节奏的动作,使学生身心放松。韵律操中加入了眼睛、鼻子、手等器官,这些器官是本节课观察中需要使用到的。
情境的创设将科学学习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中,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韵律操的设计,缓解了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倦怠,并一招多用,使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学生,能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探查前概念,引发深度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他们前概念的基础上的,同一个科学概念,不同学生的前概念有差异,只有探查清楚学生的前概念,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才能真正“基于儿童”进行课堂教学。
本课的科学概念目标是:知道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对柳树、杨树、绿萝进行观察和识别,发现他们对根和叶这两个科学词汇掌握得较好,能初步观察到叶和根的特点,能运用“细细长长的叶子”“好多好多的根”等句子进行描述。对于“茎”这个科学词汇,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空白的,只有少数学生能用“树干”这个词来表达。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树干”到“茎”的迁移。
备课之初,我考虑过选择狗尾草、蒲公英等常见的植物,可是经过仔细推敲后发现,虽然狗尾草和蒲公英的叶有特点,但是它们茎的特征不够明显,因为花朵和果实的存在具有干扰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是一年级的教学,教师在探查学生的前概念时,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要考虑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有结构的教学图片是探查学生前概念时成功的关键。在本课中,植物的选择侧重以下两点:
一是,所选植物在学生生活中是常见的。柳树、杨树、绿萝都是北方室内外较为常见的植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它们较为熟悉,这就为探查前概念扫清了障碍,否则就变成了识别新植物。
二是,所选植物的特征明显。这三种植物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根、茎、叶,每个部分各有特点,指向性强。柳树细长的叶子学生非常喜欢;杨树笔直的树干显而易见,学生一眼就能注意到树干的特点;绿萝的水培方式解决了看不到根的难题。
探查了学生的前概念后,我出示本课即将观察的植物——豆瓣绿,利用“波波”的问题 “这棵植物也有根、茎、叶,可我还是不认识它”,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植物特征具有共性与个性,怎样进一步观察和描述这棵植物呢?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细致观察,关注细节
本课以观察和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开始接触用画图的方式来科学记录和描述,他们对观察的植物非常感兴趣且印象深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画图记录尤为重要。
试教这节课时,我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时发现了问题:对于教师提出的“怎么看”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认真看”“仔细看”“盯着看”,至于具体怎么“看”,他们却说不清楚。我反复思考后将“怎么看”变成“看什么”,看似简单的改动,却把学生的关注点从看的方法、形式转移到细致观察植物的特征上来。然后指导学生认识到细致观察不仅要按顺序观察,还要采用看、闻、摸等多种方法,不漏下每一处细节。
学生观察后进行汇报,他们发现自己的观察是零散的、片面的,所以“波波”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来完成对“一种植物”的认识,“要是能画下来就好了”是“波波”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将零散的描述按“看、闻、摸”的方法有序描述,把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画图记录就成为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手段之一。
授课时,学生往往会说:“我不会画,我画得不好看……”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绘画和美术绘画呢?真实最重要!看到什么就画什么!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教师用书,观察学生绘画过程,剖析学生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发现学生很在意最后呈现的图画是不是“好看”,并不关注是否“一样”。于是,我尝试运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描摹植物,和学生一起观察、研讨,一步步将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细节,在植物的实物投影图上描摹下来,做到了看到什么画什么。完成全部绘画后,将植物从实物投影下拿走,一幅一模一样的图画就留在了白板上(如图1),学生惊讶地发现运用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法,真的画出了一幅和真实的植物一样的图。此时,“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法开始植根于学生的心里。
尊重个性,认清本质
一年级的科学课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的任务,因此培养他们倾听、交流的习惯,树立对生命的关爱意识,也是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后做什么”。大多数学生能说出“画下来”“记下来”等,很少有学生回答“说给同桌听一听”,说明学生的潜意识中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担心自己观察得不够仔细,漏掉了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呢?”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交流的必要性和好处。
《植物》单元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植物、关注生命体的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仅把植物作为观察活动的对象,还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选择水培植物进行观察契合了这一教学目标。本节课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关心、爱护植物,不用力摸,不将植物长时间从水中拿出来,不碰坏植物,认识到观察后的继续种植和持续观察都是对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尊重和关爱,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生命”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波波”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做引发学生思考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本课给了学生大量的独立思考、自主观察的时间,从远处观察、近处观察、按顺序观察,到描述、绘画时再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跟随“波波”的问题逐步探究,再利用学生的绘图用相关软件比对,辨识出植物名称,最后呈现课题《观察一棵植物》,让学生在经历愉快的学习后恍然大悟——刚才经历的這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实就是一次科学探究过程。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
(130033)
保护天性,创设情境
要达成本课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情境是一个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外星人“波波”访问地球的情境:“波波”对地球上的植物陌生又好奇,想请同学们给他介绍一下。喜欢接受挑战和认识新鲜事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波波”不断提出的问题引领下,他们的观察和描述得以持续推进。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在学生进入倦怠期时,我引入了韵律操小游戏:“头头、拍拍,肩肩、拍拍,头拍、肩拍,头肩拍拍;鼻子鼻子、拍拍,眼睛眼睛、拍拍,鼻子拍、眼睛拍,鼻子眼睛拍拍……”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着有节奏的动作,使学生身心放松。韵律操中加入了眼睛、鼻子、手等器官,这些器官是本节课观察中需要使用到的。
情境的创设将科学学习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中,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韵律操的设计,缓解了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倦怠,并一招多用,使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学生,能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探查前概念,引发深度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他们前概念的基础上的,同一个科学概念,不同学生的前概念有差异,只有探查清楚学生的前概念,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才能真正“基于儿童”进行课堂教学。
本课的科学概念目标是:知道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对柳树、杨树、绿萝进行观察和识别,发现他们对根和叶这两个科学词汇掌握得较好,能初步观察到叶和根的特点,能运用“细细长长的叶子”“好多好多的根”等句子进行描述。对于“茎”这个科学词汇,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空白的,只有少数学生能用“树干”这个词来表达。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树干”到“茎”的迁移。
备课之初,我考虑过选择狗尾草、蒲公英等常见的植物,可是经过仔细推敲后发现,虽然狗尾草和蒲公英的叶有特点,但是它们茎的特征不够明显,因为花朵和果实的存在具有干扰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是一年级的教学,教师在探查学生的前概念时,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要考虑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有结构的教学图片是探查学生前概念时成功的关键。在本课中,植物的选择侧重以下两点:
一是,所选植物在学生生活中是常见的。柳树、杨树、绿萝都是北方室内外较为常见的植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它们较为熟悉,这就为探查前概念扫清了障碍,否则就变成了识别新植物。
二是,所选植物的特征明显。这三种植物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根、茎、叶,每个部分各有特点,指向性强。柳树细长的叶子学生非常喜欢;杨树笔直的树干显而易见,学生一眼就能注意到树干的特点;绿萝的水培方式解决了看不到根的难题。
探查了学生的前概念后,我出示本课即将观察的植物——豆瓣绿,利用“波波”的问题 “这棵植物也有根、茎、叶,可我还是不认识它”,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植物特征具有共性与个性,怎样进一步观察和描述这棵植物呢?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细致观察,关注细节
本课以观察和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开始接触用画图的方式来科学记录和描述,他们对观察的植物非常感兴趣且印象深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画图记录尤为重要。
试教这节课时,我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时发现了问题:对于教师提出的“怎么看”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认真看”“仔细看”“盯着看”,至于具体怎么“看”,他们却说不清楚。我反复思考后将“怎么看”变成“看什么”,看似简单的改动,却把学生的关注点从看的方法、形式转移到细致观察植物的特征上来。然后指导学生认识到细致观察不仅要按顺序观察,还要采用看、闻、摸等多种方法,不漏下每一处细节。
学生观察后进行汇报,他们发现自己的观察是零散的、片面的,所以“波波”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来完成对“一种植物”的认识,“要是能画下来就好了”是“波波”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将零散的描述按“看、闻、摸”的方法有序描述,把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画图记录就成为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手段之一。
授课时,学生往往会说:“我不会画,我画得不好看……”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绘画和美术绘画呢?真实最重要!看到什么就画什么!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教师用书,观察学生绘画过程,剖析学生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发现学生很在意最后呈现的图画是不是“好看”,并不关注是否“一样”。于是,我尝试运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描摹植物,和学生一起观察、研讨,一步步将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细节,在植物的实物投影图上描摹下来,做到了看到什么画什么。完成全部绘画后,将植物从实物投影下拿走,一幅一模一样的图画就留在了白板上(如图1),学生惊讶地发现运用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法,真的画出了一幅和真实的植物一样的图。此时,“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法开始植根于学生的心里。
尊重个性,认清本质
一年级的科学课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的任务,因此培养他们倾听、交流的习惯,树立对生命的关爱意识,也是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后做什么”。大多数学生能说出“画下来”“记下来”等,很少有学生回答“说给同桌听一听”,说明学生的潜意识中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担心自己观察得不够仔细,漏掉了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呢?”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交流的必要性和好处。
《植物》单元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植物、关注生命体的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仅把植物作为观察活动的对象,还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选择水培植物进行观察契合了这一教学目标。本节课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关心、爱护植物,不用力摸,不将植物长时间从水中拿出来,不碰坏植物,认识到观察后的继续种植和持续观察都是对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尊重和关爱,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生命”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波波”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做引发学生思考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本课给了学生大量的独立思考、自主观察的时间,从远处观察、近处观察、按顺序观察,到描述、绘画时再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跟随“波波”的问题逐步探究,再利用学生的绘图用相关软件比对,辨识出植物名称,最后呈现课题《观察一棵植物》,让学生在经历愉快的学习后恍然大悟——刚才经历的這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实就是一次科学探究过程。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