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地方,往往藏在巷陌深处,苏州古城更加不例外。走进小巷,仿佛能感受到梦里江南,旧时古城。富郎中巷,就是这样一条巷子,富有烟火气却依然沉静,有斑驳的故居,也有年代并不久远的民居,闹中取静,是体验苏式“闲适”生活的极好区域。
四所高校在富郎中巷,联合构筑了一场设计教学营
2020年9月,四所高校在富郎中巷,联合构筑了一场设计教学营。历时3个多月,2020年12月21日,苏州市姑苏区域第一届“苏州古城—姑苏院落”联合设计教学营闭幕。
由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发起,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四所高校联合主办的“苏州市姑苏区域第一届‘苏州古城—姑苏院落’联合设计教学营”,是苏州首次通过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探索的一种全新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引入学院专业力量,强强联手,着力谋划推进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发展,对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进行新一轮探索和尝试,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多层次目标下进行新空间类型与设计教学,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古城保护工作中。
姑苏区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涵盖全部苏州古城,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魂”和“根”。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通过对古城保護新问题的针对性和匹配性研究,编制实施“一城、二线、三片”历史城区相关规划,精心打造古城保护更新项目等,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延续各历史地段传统风貌特色、传统记忆。本次高校联合设计教学营通过引入学院专业力量,以产学研协同方式,对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进行新一轮探索和尝试,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古城保护工作之中。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副局长何文尧在开营仪式上表示:姑苏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重要窗口,更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精华所在。将古城的资源更充分地“用起来”,让优质的资源尽快地“火起来”,既原汁原味保存古城文化肌理,又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新内涵,是资规部门对保护利用苏州古城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四校联合设计教学营活动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全新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苏州本土三所高校第一次强强联手,着力谋划推进古城的保护、利用发展,通过这种产学研协同方式,将强化专业师生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理解与认知,关注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时代和社会需求,激发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增强对苏州古城的情怀。
有故事的32号街坊,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
教学营基地为32号街坊内的富郎中巷30、34号传统民居,宅院为建国后到80年代建筑。联合设计依据《苏州古城31、32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以苏州传统民居与现代化设计手法相融合的方式,体现城市的历史延续性、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积累、体现井然有序的城市新陈代谢过程,同时尊重古城街区的肌理和尺度,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保证良好的舒适度。
说起来,32号街坊,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两个历史地段横亘其中,8处文保单位、6处控保建筑和4个文物登录点星罗棋布。数得上名号的有曹沧州祠、畅园、桃园等等,这些有故事的地方,承载着古城的历史记忆和荣光。
2019年中,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首批协议搬迁工作正式启动。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作为苏州市古城改造的重点项目和工作试点,东至养育巷,南至道前街,西至学士街,北至干将西路,范围广,居民多,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一次崭新尝试,对苏州古城传统民居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据介绍,32号街坊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为定位,致力于聚合精致苏式生活、高端艺术文化体验,打造集酒店民宿、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街坊新型功能区。目前,更新公司已组织编制了更新改造试点暨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通过两批协议搬迁腾出4000平方米的存量资源,完成了2处文控保建筑修缮,统筹促成了姑苏会客厅暨精品酒店项目,片区架空线整治和落地工程目前在有序实施工程中。
在教学营中,读懂保护与更新语境下的古城生态
设计营期间,共有超过300位师生以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方式,投入对苏州历史建成环境的未来思考,形成了约150多件作品,展现了出众的设计水平。其中《画园》《墙边故事——半居》《旧城叠院》《“明”瓦园》等约30多件作品被姑苏分局、历史文化名城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家、导师们评为优秀作品。
古城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活关系不容忽视。“通过卫星图像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基地的城市肌理名存实亡,同时拟改造建筑已发生过大量的改建行为,仅有一座较老的古井可以作为历史见证。” 苏州大学徐睿捷同学在前期调研中感慨。徐睿捷根据自己的调研,在设计中充分以场地现状条件作为设计逻辑的出发点,改造更多的聚焦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融入,以及居民本身的感受和重点要素的收藏,比如在对空间和轴线的整合,对部分界面的利用,改变维护结构以改善采光,对场地中的古井进行收藏保留等,提出了“合竹”的设计概念,并以此组织建筑内部交通流线以及建筑功能,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孔睿经过调研后发现,这里的街区尽管外围与地铁、公交直达方便,但场地内多为狭长的巷道交通,杂乱的电线有碍市容市貌,道路周边缺乏公共休闲区域,造成了现在闭塞、封闭的环境,尽管有烟火气,但缺乏活力。孔睿同学从文脉考量,以《古城相片》为主题,将民居设计为摄影工作室,以偏安静的姿态,记录日常生活,树下书屋开放空间则作为动的活力点,成为摄影素材蓝本,让居民、游客可以通过相片的记录感怀旧址,做到文化传承。
“‘苏州古城—姑苏院落’联合设计教学营作为一种全新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强化了专业师生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理解与认知,激发了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增强了对苏州古城的情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副局长何文尧表示,各位参赛者优秀的设计作品,将对今后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将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时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学良介绍,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要越来越多地倾听年轻人的声音,把新的更新理念引入古城,进行多样拼接,富郎中巷30号和34号就是很好的尝试点,教学营的学生作品都很有创意,也给古城民居的更新保护提供了多样的思路。这两个传统民居,最终会以苏式生活体验传统民居的思路来做保护更新,届时会请到苏州本土有情怀的,并且对苏州古城有深入了解的设计公司介入,用“微更新”的改造理念,其中一个以修缮为主,另一个以更新为主,做成独立的中式院墅,满足现代生活,将“传统民居”打造成“古城新居”典范。
四所高校在富郎中巷,联合构筑了一场设计教学营
2020年9月,四所高校在富郎中巷,联合构筑了一场设计教学营。历时3个多月,2020年12月21日,苏州市姑苏区域第一届“苏州古城—姑苏院落”联合设计教学营闭幕。
由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发起,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四所高校联合主办的“苏州市姑苏区域第一届‘苏州古城—姑苏院落’联合设计教学营”,是苏州首次通过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探索的一种全新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引入学院专业力量,强强联手,着力谋划推进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发展,对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进行新一轮探索和尝试,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多层次目标下进行新空间类型与设计教学,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古城保护工作中。
姑苏区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涵盖全部苏州古城,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魂”和“根”。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通过对古城保護新问题的针对性和匹配性研究,编制实施“一城、二线、三片”历史城区相关规划,精心打造古城保护更新项目等,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延续各历史地段传统风貌特色、传统记忆。本次高校联合设计教学营通过引入学院专业力量,以产学研协同方式,对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进行新一轮探索和尝试,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古城保护工作之中。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副局长何文尧在开营仪式上表示:姑苏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重要窗口,更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精华所在。将古城的资源更充分地“用起来”,让优质的资源尽快地“火起来”,既原汁原味保存古城文化肌理,又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新内涵,是资规部门对保护利用苏州古城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四校联合设计教学营活动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全新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苏州本土三所高校第一次强强联手,着力谋划推进古城的保护、利用发展,通过这种产学研协同方式,将强化专业师生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理解与认知,关注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时代和社会需求,激发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增强对苏州古城的情怀。
有故事的32号街坊,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
教学营基地为32号街坊内的富郎中巷30、34号传统民居,宅院为建国后到80年代建筑。联合设计依据《苏州古城31、32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以苏州传统民居与现代化设计手法相融合的方式,体现城市的历史延续性、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积累、体现井然有序的城市新陈代谢过程,同时尊重古城街区的肌理和尺度,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保证良好的舒适度。
说起来,32号街坊,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两个历史地段横亘其中,8处文保单位、6处控保建筑和4个文物登录点星罗棋布。数得上名号的有曹沧州祠、畅园、桃园等等,这些有故事的地方,承载着古城的历史记忆和荣光。
2019年中,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首批协议搬迁工作正式启动。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项目作为苏州市古城改造的重点项目和工作试点,东至养育巷,南至道前街,西至学士街,北至干将西路,范围广,居民多,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一次崭新尝试,对苏州古城传统民居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据介绍,32号街坊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为定位,致力于聚合精致苏式生活、高端艺术文化体验,打造集酒店民宿、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街坊新型功能区。目前,更新公司已组织编制了更新改造试点暨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通过两批协议搬迁腾出4000平方米的存量资源,完成了2处文控保建筑修缮,统筹促成了姑苏会客厅暨精品酒店项目,片区架空线整治和落地工程目前在有序实施工程中。
在教学营中,读懂保护与更新语境下的古城生态
设计营期间,共有超过300位师生以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方式,投入对苏州历史建成环境的未来思考,形成了约150多件作品,展现了出众的设计水平。其中《画园》《墙边故事——半居》《旧城叠院》《“明”瓦园》等约30多件作品被姑苏分局、历史文化名城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家、导师们评为优秀作品。
古城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活关系不容忽视。“通过卫星图像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基地的城市肌理名存实亡,同时拟改造建筑已发生过大量的改建行为,仅有一座较老的古井可以作为历史见证。” 苏州大学徐睿捷同学在前期调研中感慨。徐睿捷根据自己的调研,在设计中充分以场地现状条件作为设计逻辑的出发点,改造更多的聚焦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融入,以及居民本身的感受和重点要素的收藏,比如在对空间和轴线的整合,对部分界面的利用,改变维护结构以改善采光,对场地中的古井进行收藏保留等,提出了“合竹”的设计概念,并以此组织建筑内部交通流线以及建筑功能,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孔睿经过调研后发现,这里的街区尽管外围与地铁、公交直达方便,但场地内多为狭长的巷道交通,杂乱的电线有碍市容市貌,道路周边缺乏公共休闲区域,造成了现在闭塞、封闭的环境,尽管有烟火气,但缺乏活力。孔睿同学从文脉考量,以《古城相片》为主题,将民居设计为摄影工作室,以偏安静的姿态,记录日常生活,树下书屋开放空间则作为动的活力点,成为摄影素材蓝本,让居民、游客可以通过相片的记录感怀旧址,做到文化传承。
“‘苏州古城—姑苏院落’联合设计教学营作为一种全新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强化了专业师生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理解与认知,激发了对苏州古城保护利用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增强了对苏州古城的情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副局长何文尧表示,各位参赛者优秀的设计作品,将对今后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将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时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学良介绍,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要越来越多地倾听年轻人的声音,把新的更新理念引入古城,进行多样拼接,富郎中巷30号和34号就是很好的尝试点,教学营的学生作品都很有创意,也给古城民居的更新保护提供了多样的思路。这两个传统民居,最终会以苏式生活体验传统民居的思路来做保护更新,届时会请到苏州本土有情怀的,并且对苏州古城有深入了解的设计公司介入,用“微更新”的改造理念,其中一个以修缮为主,另一个以更新为主,做成独立的中式院墅,满足现代生活,将“传统民居”打造成“古城新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