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妈不仅经常给我转发健康谣言,更可怕的是,还抽查我有没有看。”36岁的阿贞在微信上吐槽。
过去一年,“爸妈的朋友圈”成为现象级热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的代名词。腾讯微信最新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而这些谣言,大多集中在健康养生方面。
谣言传播者
在一家传统媒体从事健康传播工作的陆扬(化名)发现,一段时间的抵触之后,今年已经65岁、仅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终于同意换一个能用微信的手机。
“老姐妹们都用微信联系,就我没有。”老人抱怨。陆扬手把手教会了母亲如何使用微信,很快发现,母亲每天捧着手机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她自己,母亲加入了广场舞的群,和老姐妹一样,转发起了各种辣眼睛的谣言,大多和医疗、食品安全有关。
不独陆扬的母亲如此,陆扬的婆婆,也不时转发类似信息给儿子,对那些速看十万火急字样的转发,老人还要跟踪阅读和落实情况,“以后这些别吃了”“家里有这些的赶紧扔掉”……夫妻俩经常被两个妈妈的动辄转发和强迫执行搞得哭笑不得。
最初,做记者的陆扬看到实在太不靠谱的,会给妈妈科普一番,甚至翻出自己的稿子作解释,可实在收效不大,反而落个“不听话”,久而久之,陆扬就放任母亲的朋友圈,成了谣言的聚集地。
让她觉得可怕的是,那些谣言的阅读量,大多都是10万+,这不得不说,和老年网民的绝对数值攀升很快成正相关。
这背后有老龄化的“功劳”。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就视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四年前,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就已经双双突破联合国标准线。中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在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新媒体逐渐成为老年人连接世界的新媒介。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时,资讯类的软件使用比例最高。在老年人所使用的社交软件中,微信的比例超过80%。去年9月,登陆微信的月活跃老年用户达到5000万人的规模,预计这一数字在2018年还会有很大的增长。
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田丰认为,“社交网络在虚拟空间上的缺场社交模式既突破了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限制,又让他们在朋友和亲人处找到归属感。”但数字化和老龄化浪潮交织带给陆扬的是另一份尴尬:她困惑地发现,虽然为母亲关注了多个主流媒体的健康公众号,但从来没见母亲转发相关内容。
相反,她常常收到母亲不知从何处转来的各种营销号养生谣言,例如2017年轰动一时的“塑料紫菜视频”。“我们一眼就能识破,老人们却在疯狂转发。”
事實上,部分老年群体通过手机微信等渠道获取的“健康信息”,正汇成了“爸妈朋友圈”谣言频现的乱象。
营销洗脑
做记者的陆扬最初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写的健康科普文章,有着“严谨、专业、客观”的表述,有着权威专家大咖的解读,却根本无法打入老年人的世界,连妈妈都不愿意转发。
“他们是很关心健康信息,但同时他们不关心所谓原理,信息越简单越好。”陆扬曾经专门陪同母亲去听社区附近的保健品讲座,发现了保健品营销人员搞定爸妈的秘密。
陆扬发现,屏幕上的“专家”大部分时间并不宣讲健康知识,而是拉家常说故事讲段子,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或者惹得他们眼圈泛红。这种情感攻势往往让最后几分钟的“健康科普”来得水到渠成。
虽然在陆扬看来,所谓“专家”的简历根本经不起推敲,演讲方式满是“套路”,说的“心血管要定期排毒”更是无稽之谈,但母亲一句“专家说得真好,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让陆扬十分无语。
网络谣言也大多产于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兜售的套路很多与线下的保健品营销专家如出一辙,不能怪陆扬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被洗脑,这和我们国民素养水平不无关系。
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七年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只相当于他们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其中60~69岁年龄人群科学素养最低,为1.25%。
大量研究表明,人在迈入老年后,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如记忆力衰退、思维能力降低、手脚协调性变差等等;一方面是心理上随着人际交往减少,会逐渐产生隔离感、孤独感、依恋感,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如同保健品营销满足的健康需求和情感需求,新媒体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可谓打开了“一扇窗口”,让老年人在面对衰老时出现的健康需求、依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奉献需求、情趣需求、人际交流需求等得到极大满足。
但窗口的另一面,海量信息也使他们正在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
腾讯较真平台整理的2016年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显示,食品安全和养生保健是重灾区。
有心理专家分析,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忽悠那么多中老年人,不外乎利用了唤起恐惧效应、简单归因以及迎合人们偏见或期望三种手段。如《牛奶将人们送入癌症的坟墓》《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得干干净净》等,绝大多数谣言标题都用醒目、绝对化的夸张表达来唤起阅读者恐惧心理。
数字难民
“爸妈的朋友圈”现象,也在发出警示:新媒体正成为“荼毒”老年人的新型工具。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将这一代踏进数字化浪潮的老年人称为“数字难民”。周裕琼认为,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青少年的“数字原生代”和中年的“数字移民”来说。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拉大这种“数字代沟”。
老年人延续着传统媒体时代的认知:只要发布出来的就以为是可靠的,殊不知鱼龙混杂的新媒体江湖中,大量未达科学门槛甚至赤裸裸的谣言,被老年人信以为真,甚至以急切的心情,转发给年轻一代。
陆扬发现,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活跃程度受年龄、文化层次、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市面上缺少针对老年用户开发的智能手机,老年人知识结构落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接受新媒体工具上网时如果没有家人支持就难以为继……
事实上,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
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养老负担等问题,如何在家庭、社区乃至国家层面建立灵活有效的反哺机制,消融这种数字代沟,同样是学界和社会值得思考的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银发经济浪潮”已经到来,或许,我们需要真正做到“老吾老”,才能破解“爸妈的朋友圈”。(资料来源:《南都周刊》)
过去一年,“爸妈的朋友圈”成为现象级热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的代名词。腾讯微信最新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而这些谣言,大多集中在健康养生方面。
谣言传播者
在一家传统媒体从事健康传播工作的陆扬(化名)发现,一段时间的抵触之后,今年已经65岁、仅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终于同意换一个能用微信的手机。
“老姐妹们都用微信联系,就我没有。”老人抱怨。陆扬手把手教会了母亲如何使用微信,很快发现,母亲每天捧着手机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她自己,母亲加入了广场舞的群,和老姐妹一样,转发起了各种辣眼睛的谣言,大多和医疗、食品安全有关。
不独陆扬的母亲如此,陆扬的婆婆,也不时转发类似信息给儿子,对那些速看十万火急字样的转发,老人还要跟踪阅读和落实情况,“以后这些别吃了”“家里有这些的赶紧扔掉”……夫妻俩经常被两个妈妈的动辄转发和强迫执行搞得哭笑不得。
最初,做记者的陆扬看到实在太不靠谱的,会给妈妈科普一番,甚至翻出自己的稿子作解释,可实在收效不大,反而落个“不听话”,久而久之,陆扬就放任母亲的朋友圈,成了谣言的聚集地。
让她觉得可怕的是,那些谣言的阅读量,大多都是10万+,这不得不说,和老年网民的绝对数值攀升很快成正相关。
这背后有老龄化的“功劳”。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就视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四年前,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就已经双双突破联合国标准线。中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在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新媒体逐渐成为老年人连接世界的新媒介。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时,资讯类的软件使用比例最高。在老年人所使用的社交软件中,微信的比例超过80%。去年9月,登陆微信的月活跃老年用户达到5000万人的规模,预计这一数字在2018年还会有很大的增长。
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田丰认为,“社交网络在虚拟空间上的缺场社交模式既突破了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限制,又让他们在朋友和亲人处找到归属感。”但数字化和老龄化浪潮交织带给陆扬的是另一份尴尬:她困惑地发现,虽然为母亲关注了多个主流媒体的健康公众号,但从来没见母亲转发相关内容。
相反,她常常收到母亲不知从何处转来的各种营销号养生谣言,例如2017年轰动一时的“塑料紫菜视频”。“我们一眼就能识破,老人们却在疯狂转发。”
事實上,部分老年群体通过手机微信等渠道获取的“健康信息”,正汇成了“爸妈朋友圈”谣言频现的乱象。
营销洗脑
做记者的陆扬最初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写的健康科普文章,有着“严谨、专业、客观”的表述,有着权威专家大咖的解读,却根本无法打入老年人的世界,连妈妈都不愿意转发。
“他们是很关心健康信息,但同时他们不关心所谓原理,信息越简单越好。”陆扬曾经专门陪同母亲去听社区附近的保健品讲座,发现了保健品营销人员搞定爸妈的秘密。
陆扬发现,屏幕上的“专家”大部分时间并不宣讲健康知识,而是拉家常说故事讲段子,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或者惹得他们眼圈泛红。这种情感攻势往往让最后几分钟的“健康科普”来得水到渠成。
虽然在陆扬看来,所谓“专家”的简历根本经不起推敲,演讲方式满是“套路”,说的“心血管要定期排毒”更是无稽之谈,但母亲一句“专家说得真好,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让陆扬十分无语。
网络谣言也大多产于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兜售的套路很多与线下的保健品营销专家如出一辙,不能怪陆扬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被洗脑,这和我们国民素养水平不无关系。
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七年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只相当于他们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其中60~69岁年龄人群科学素养最低,为1.25%。
大量研究表明,人在迈入老年后,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如记忆力衰退、思维能力降低、手脚协调性变差等等;一方面是心理上随着人际交往减少,会逐渐产生隔离感、孤独感、依恋感,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如同保健品营销满足的健康需求和情感需求,新媒体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可谓打开了“一扇窗口”,让老年人在面对衰老时出现的健康需求、依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奉献需求、情趣需求、人际交流需求等得到极大满足。
但窗口的另一面,海量信息也使他们正在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
腾讯较真平台整理的2016年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显示,食品安全和养生保健是重灾区。
有心理专家分析,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忽悠那么多中老年人,不外乎利用了唤起恐惧效应、简单归因以及迎合人们偏见或期望三种手段。如《牛奶将人们送入癌症的坟墓》《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得干干净净》等,绝大多数谣言标题都用醒目、绝对化的夸张表达来唤起阅读者恐惧心理。
数字难民
“爸妈的朋友圈”现象,也在发出警示:新媒体正成为“荼毒”老年人的新型工具。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将这一代踏进数字化浪潮的老年人称为“数字难民”。周裕琼认为,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青少年的“数字原生代”和中年的“数字移民”来说。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拉大这种“数字代沟”。
老年人延续着传统媒体时代的认知:只要发布出来的就以为是可靠的,殊不知鱼龙混杂的新媒体江湖中,大量未达科学门槛甚至赤裸裸的谣言,被老年人信以为真,甚至以急切的心情,转发给年轻一代。
陆扬发现,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活跃程度受年龄、文化层次、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市面上缺少针对老年用户开发的智能手机,老年人知识结构落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接受新媒体工具上网时如果没有家人支持就难以为继……
事实上,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
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养老负担等问题,如何在家庭、社区乃至国家层面建立灵活有效的反哺机制,消融这种数字代沟,同样是学界和社会值得思考的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银发经济浪潮”已经到来,或许,我们需要真正做到“老吾老”,才能破解“爸妈的朋友圈”。(资料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