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而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诗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圆实饱满的种籽。作为语文教师,就需要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需要诗意的课堂
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不仅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以文学作品为主,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屈原、李白到莎士比亚和普希金,从郭小川、舒婷到裴多菲和雪莱,古今中外的诗滋润了我们的爱心,培育了我们的正义和批判情怀,也给了我们诗意般的人生和追求。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二、语文追求诗意的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而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独立阅读者、思考者、表达者。具有诗意的教师,无疑会使他的教学生涯充满激情,课堂表现自信有底气,课堂内涌动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师生的心情始终是积极愉悦的。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师要在工作的同时不停反思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走在同行的前列,多一点自己的东西。
三、打造诗意的课堂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诗意的语文,运用诗意的语言组织教学,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唯此,才能让语文世界尽展它诗意的芬芳!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语文学科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美的语言才能体现出来。要使语言富有诗意,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如果语文教师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在授课时妙语连珠、宏论滔滔,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罗曼·罗兰说过:“要散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前,笔者会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本册内容安排,然后用一段比较优美的散文或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全册的每课要讲的内容,引领学生走入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之感。
我们说语文教学应是诗意的教学,尤其是教学的语言,更要有诗意。有人说,语言“点化”如同中国画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意识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于是努力践行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借助多媒体,笔者以经典古筝乐曲《梁祝·化蝶》为教学的音乐背景,以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千古一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了一系列的关于“情”的诗词和故事。这些诗词与故事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当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缓缓响起时,学生结合Flash那唯美的画面,古诗新唱的韵味浸润了每个学生的心田,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而笔者此时的感觉是:自己和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真的很幸福,也很满足。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令学生爱之不尽,流连忘返的情趣,也就是令学生感到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境界。一个充满诗意的人,不论人生有多少苦难,他都能将对象点化为诗,使人生洋溢着温馨、宁静和安详。所以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悟文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道德思想的积极熏陶的教学目的。
一、语文需要诗意的课堂
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不仅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以文学作品为主,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屈原、李白到莎士比亚和普希金,从郭小川、舒婷到裴多菲和雪莱,古今中外的诗滋润了我们的爱心,培育了我们的正义和批判情怀,也给了我们诗意般的人生和追求。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二、语文追求诗意的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而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独立阅读者、思考者、表达者。具有诗意的教师,无疑会使他的教学生涯充满激情,课堂表现自信有底气,课堂内涌动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师生的心情始终是积极愉悦的。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师要在工作的同时不停反思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走在同行的前列,多一点自己的东西。
三、打造诗意的课堂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诗意的语文,运用诗意的语言组织教学,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唯此,才能让语文世界尽展它诗意的芬芳!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语文学科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美的语言才能体现出来。要使语言富有诗意,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如果语文教师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在授课时妙语连珠、宏论滔滔,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罗曼·罗兰说过:“要散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前,笔者会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本册内容安排,然后用一段比较优美的散文或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全册的每课要讲的内容,引领学生走入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之感。
我们说语文教学应是诗意的教学,尤其是教学的语言,更要有诗意。有人说,语言“点化”如同中国画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意识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于是努力践行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借助多媒体,笔者以经典古筝乐曲《梁祝·化蝶》为教学的音乐背景,以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千古一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了一系列的关于“情”的诗词和故事。这些诗词与故事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当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缓缓响起时,学生结合Flash那唯美的画面,古诗新唱的韵味浸润了每个学生的心田,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而笔者此时的感觉是:自己和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真的很幸福,也很满足。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令学生爱之不尽,流连忘返的情趣,也就是令学生感到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境界。一个充满诗意的人,不论人生有多少苦难,他都能将对象点化为诗,使人生洋溢着温馨、宁静和安详。所以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悟文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道德思想的积极熏陶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