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围绕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具备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专业实验平台、校内仿真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创业实践四个平台的构建来保障四年连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2015年5月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措施:要建立跨专业交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面对这样的教育改革要求,各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但从实际来看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开设两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几个创新创业的竞赛、开个网店、做个微商就算是创新创业教育了。学校没有系统化地在大学四年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的精神、创新创业的素质,也很少有同学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国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目的是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头脑灵活、市场敏感度高、创业愿望比较强烈。因此,不断探索完善、有效的实践教育体系对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计划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引导和规制着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管理制度的制订以及保障措施的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只是教学体系中比较小的一部分,仅仅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没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几乎没有实践教学大纲。这种状况下,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对于实践教学的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后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从基本素质层次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层次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层次培养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层次培养四个方面出发,采取分层培养、稳步提高的递进战略。在各层次能力的具体培养中,既可以通过实训、实验、论文、实习等专业实践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比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验等方式实现。目前,大多数学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的体系只重视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对两头的素质能力层次和综合能力层次、研究创新层次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实践课程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由于经管类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学生到真实工作岗位上亲身体验,了解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然而实际情况是校外实践基地不太容易建立.要么建立了也很难真正用起来,大多是形同虚设。企业因为实际生产经营的规范和要求,每年也只能提供极少的岗位供学生实践锻炼。大部分学生只能到企业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一下,或是学校老师请专家或客座教授来学校讲课半天。学生虽然接触了企业但是无法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很多东西依然是间接经验,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效果不显著。校内由于收到经费、场地、以及课程安排、实验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很多学校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能模拟真实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的一个仿真实训平台供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四)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需求相结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在各大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一部分高校建起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创新创业学院承担学校各学院、专业的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办全校性的创新创业竞赛等。一部分学校增设创新创业概论、创业管理等全校性创新创业通识课,一般由经管学院来承担教学任务。这些课程没有和专业结合起来,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大多还是理论学习为主。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已经涉及和包含了相关的公司创建、企业经营的理论知识,他们更需要创业实务经验的分享。但是由于大部分学校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比较小,有过创业经验的更少,因此学生也很难获得创新创业实务性的知识。
二、经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及框架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的制订就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经济、文化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企业家潜质,并能反映区域经济和文化特点的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此,经管类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过程中应围绕一个目标(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二个环节(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三个阶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四个模块(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的思维、创新创业的知识、创新创业的能力)的思路,通过四个平台的构建来保障四年连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
三、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放到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高度,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老师,他们都认为想创业且具备创业条件者在社会中是极个别的,在高校针对每个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没必要的,所以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人少,覆盖面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把创新创业仅仅理解为开公司、办企业。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实施教育,使学生具备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能力。这里的“创业”是指开创自己的事业,包括:创办新的公司(企业)及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学校应從大一开始就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及一些专题讲座正确地向同学们介绍创新创业的宗旨,创新创业的政策、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取的的成果,让同学们及早了解创新创业真正的含义,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并以此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创新创业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式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对人的整体素质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并将不同学科及专业的知识结合交融的能力。而目前大多数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比如:工商管理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中的实验平台都是彼此的。因此,经管类专业经管类专业应建立跨专业交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平台把各学科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实现知识的融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性。
(三)通过业界导师进课堂、办讲座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务知识的获得
由于各高校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少,创新创业的实务经验的传授必须借助于业界导师。业界导师既可以与校内老师组成教学团队与其共同完成一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校内老师上理论部分,业界导师负责实务部分。同时,业界导师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就市场分析、创业机会的发现、创业机会的评估、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金的取得等内容进行模块化讲解。在学习了创新创业实务知识之后,在业界导师指导下去发现市场机会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在比赛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丰富知识。
(四)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
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平台是一个基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卖场与物流、现代金融业和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等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组成的虚拟社会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及规则,在复杂动态的仿真市场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模拟运作。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初创企业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身临其境地岗前实习,使学生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训练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高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岗位人员,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懂业务、会应用,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等三个层次的实习实践活动。首先,在低年级中开展认知实习,通过参观企业、与企业人员座谈、交流来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管理模式等,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其次,在二年级或三年级适当安排一些顶岗专业实习,比如生产岗位、物流岗位、营销岗位、人事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深入学习岗位专业技能,锻炼某一领域的业务能力。再次,在四年级不仅可以利用实践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全方位地锻炼自己并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利用毕业实习所接触的企业真实案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这又是一次学习致用、理论之于实践很好的锻炼。所以,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依然是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平台,經管类专业必须不断扩大和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责任编辑 罗雪]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2015年5月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措施:要建立跨专业交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面对这样的教育改革要求,各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但从实际来看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开设两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几个创新创业的竞赛、开个网店、做个微商就算是创新创业教育了。学校没有系统化地在大学四年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的精神、创新创业的素质,也很少有同学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国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目的是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头脑灵活、市场敏感度高、创业愿望比较强烈。因此,不断探索完善、有效的实践教育体系对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计划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引导和规制着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管理制度的制订以及保障措施的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只是教学体系中比较小的一部分,仅仅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没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几乎没有实践教学大纲。这种状况下,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对于实践教学的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后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从基本素质层次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层次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层次培养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层次培养四个方面出发,采取分层培养、稳步提高的递进战略。在各层次能力的具体培养中,既可以通过实训、实验、论文、实习等专业实践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比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验等方式实现。目前,大多数学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的体系只重视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对两头的素质能力层次和综合能力层次、研究创新层次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实践课程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由于经管类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学生到真实工作岗位上亲身体验,了解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然而实际情况是校外实践基地不太容易建立.要么建立了也很难真正用起来,大多是形同虚设。企业因为实际生产经营的规范和要求,每年也只能提供极少的岗位供学生实践锻炼。大部分学生只能到企业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一下,或是学校老师请专家或客座教授来学校讲课半天。学生虽然接触了企业但是无法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很多东西依然是间接经验,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效果不显著。校内由于收到经费、场地、以及课程安排、实验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很多学校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能模拟真实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的一个仿真实训平台供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四)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需求相结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在各大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一部分高校建起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创新创业学院承担学校各学院、专业的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办全校性的创新创业竞赛等。一部分学校增设创新创业概论、创业管理等全校性创新创业通识课,一般由经管学院来承担教学任务。这些课程没有和专业结合起来,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大多还是理论学习为主。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已经涉及和包含了相关的公司创建、企业经营的理论知识,他们更需要创业实务经验的分享。但是由于大部分学校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比较小,有过创业经验的更少,因此学生也很难获得创新创业实务性的知识。
二、经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及框架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的制订就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经济、文化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企业家潜质,并能反映区域经济和文化特点的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此,经管类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过程中应围绕一个目标(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二个环节(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三个阶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四个模块(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的思维、创新创业的知识、创新创业的能力)的思路,通过四个平台的构建来保障四年连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
三、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放到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高度,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老师,他们都认为想创业且具备创业条件者在社会中是极个别的,在高校针对每个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没必要的,所以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人少,覆盖面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把创新创业仅仅理解为开公司、办企业。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实施教育,使学生具备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能力。这里的“创业”是指开创自己的事业,包括:创办新的公司(企业)及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学校应從大一开始就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及一些专题讲座正确地向同学们介绍创新创业的宗旨,创新创业的政策、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取的的成果,让同学们及早了解创新创业真正的含义,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并以此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创新创业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式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对人的整体素质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并将不同学科及专业的知识结合交融的能力。而目前大多数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比如:工商管理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中的实验平台都是彼此的。因此,经管类专业经管类专业应建立跨专业交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平台把各学科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实现知识的融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性。
(三)通过业界导师进课堂、办讲座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务知识的获得
由于各高校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少,创新创业的实务经验的传授必须借助于业界导师。业界导师既可以与校内老师组成教学团队与其共同完成一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校内老师上理论部分,业界导师负责实务部分。同时,业界导师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就市场分析、创业机会的发现、创业机会的评估、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金的取得等内容进行模块化讲解。在学习了创新创业实务知识之后,在业界导师指导下去发现市场机会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在比赛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丰富知识。
(四)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
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平台是一个基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卖场与物流、现代金融业和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等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组成的虚拟社会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及规则,在复杂动态的仿真市场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模拟运作。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初创企业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身临其境地岗前实习,使学生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训练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高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岗位人员,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懂业务、会应用,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等三个层次的实习实践活动。首先,在低年级中开展认知实习,通过参观企业、与企业人员座谈、交流来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管理模式等,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其次,在二年级或三年级适当安排一些顶岗专业实习,比如生产岗位、物流岗位、营销岗位、人事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深入学习岗位专业技能,锻炼某一领域的业务能力。再次,在四年级不仅可以利用实践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全方位地锻炼自己并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利用毕业实习所接触的企业真实案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这又是一次学习致用、理论之于实践很好的锻炼。所以,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依然是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平台,經管类专业必须不断扩大和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责任编辑 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