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理论上讲,2006年经济增长应回归理性增长,但是,从目前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重点行业增加投资、扩建项目的热情有增无减,而2006年又逢“十一五”的头一年,五年规划的启动年也是各地政府争投资、抢项目、扩大自身实力大显身手的年份,因而2006年经济增长不会向人们预期的那样顺利进入调整阶段,而是会延续较快增长的态势。
2006年GDP将增长8.8%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受资源约束、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9%-9.5%,1997-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在潜在增长率下方徘徊,2002-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扩张期,连续三年经济增长达到9.4%-9.5%,达到潜在增长率的高限。我国“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而2001-2004年均增长8.7%,2005年增长9.4%,远远超过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快速增长会带来相关的问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有了飞跃性变化,这就使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都将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可能,日本、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15-20年,我国持续时间也将超过预期。
基于上述分析,再考虑到我国资源供给因素,初步测算,2006年GDP将达到17249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8%,增速比2005年低0.6个百分点,与2001-2005年平均增速基本持平,经济实际增长接近潜在增长水平,是各方面可以承受的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三次产业增长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但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以及能源、原材料瓶颈约束的的影响,工业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比2005年低0.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将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入,各类农业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农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第一产业增速呈现稳步提升的局面,2004年和2005年第一产业增长均达到5%左右,比前2003年以前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2006年第一产业增速仍将达到5%左右,农业生产连续快速增长,对于改善农民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是众望所归,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2005年人均GDP预计将达到1200美元,已步入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因而在2006年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有消息表明,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较慢与统计不全面有很大的关系,少报、漏报和估算的情况较多,没有真实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旦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统计力度,必定会使第三产业呈现崭新的发展局面。预计2006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8.1%,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钢铁、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是本轮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最基础的拉动因素,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国家实施了多项投资调控政策,目前投资增长高位趋稳。
展望2006年,投资增长处于一个较为微妙的阶段,抑制投资增长的政策效用依然发挥作用,但是投资内生性、市场性增长动力也较强,支持投资增长的因素不少,因而投资增速可能会比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从目前形势看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包括:一是2006年国家依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投资发行额不会高于2005年,即使国债投资与2005年持平,但在使用结构将更多的偏向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进一步减少,因而中央政府投资不会大幅增长。
二是国家对房地产、土地等方面的紧缩性控制措施短期内不会改变,房地投资占我国总投资的30%,这部分投资平稳增长不会引起投资增长的反弹,2005年1-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回落幅度甚至高于总投资,充分说明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措施的是行之有效的。
三是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自有资金将受到一定的局限。2003年和2004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实现利润更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高盈利使企业实力迅速增强,积聚了大量的自有资金,这成为2005年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国固定投资资金来源中,接近40%是自有资金,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比重很小。但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在能源、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降低和出口退税率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实现利润涨幅不断降低,同比降低几十个百分点,而且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将使企业资金的充裕度受到严重挑战,2006年继续扩大投资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我国经济已进入重化工发展阶段,投资额大、周期长、覆盖产业链长是其主要特点,在这一时期投资必须保持相当速度的增长,这是经济发展新阶段所要求的,过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面前,我国短缺行业不断显现,煤电油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更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港口、码头货运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货物积压严重,铁路运输方面的问题也存在,因而2006年在改善海运、陆运等方面的投资将大为加强。
三是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投资将陆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发展节能型产业、控制资源消耗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向高水平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些传统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亟待淘汰,因而在现阶段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科技创新、技术革命等方面的投入将大幅增加,当前的环境也为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一方面国家对用于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贷款实施鼓励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2%,并将继续升值,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也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同样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是“十一五”计划第一年和地方政府换届效应将引发地方政府投资的较快增长。按照我国的惯例,五年计划启动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均是上项目、增投资的有利时机,银行配套资金也比平时更好申请,2006年恰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受政治因素的支持,投资增长不会大幅回落。
综合分析,我们预计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90826.6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2005年回落5个百分点,但仍属高增长,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呈现前慢后快的态势,预计平均增长23%%,高于2006年的水平2-3个百分点。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与2005年持平。
进出口增速持平,贸易顺差将过千亿
2005年前8个月,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02亿美元,远远超过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而上年同期为逆差9.5亿美元。2006年我国仍将延续出大于进的局面,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出后增速差将明显缩小,呈现出进口增速不断加快,出口增速有所下降的新格局。
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可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受世界能源价格居高难下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降至4%左右,2006年将进一步降至略高于3%的水平。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飞升、美国遭受飓风的严重打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紧缩货币政策和全球房地产市场将降温等。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
2006年GDP将增长8.8%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受资源约束、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9%-9.5%,1997-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在潜在增长率下方徘徊,2002-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扩张期,连续三年经济增长达到9.4%-9.5%,达到潜在增长率的高限。我国“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而2001-2004年均增长8.7%,2005年增长9.4%,远远超过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快速增长会带来相关的问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有了飞跃性变化,这就使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都将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可能,日本、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15-20年,我国持续时间也将超过预期。
基于上述分析,再考虑到我国资源供给因素,初步测算,2006年GDP将达到17249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8%,增速比2005年低0.6个百分点,与2001-2005年平均增速基本持平,经济实际增长接近潜在增长水平,是各方面可以承受的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三次产业增长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但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以及能源、原材料瓶颈约束的的影响,工业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比2005年低0.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将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入,各类农业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农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第一产业增速呈现稳步提升的局面,2004年和2005年第一产业增长均达到5%左右,比前2003年以前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2006年第一产业增速仍将达到5%左右,农业生产连续快速增长,对于改善农民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是众望所归,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2005年人均GDP预计将达到1200美元,已步入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因而在2006年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有消息表明,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较慢与统计不全面有很大的关系,少报、漏报和估算的情况较多,没有真实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旦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统计力度,必定会使第三产业呈现崭新的发展局面。预计2006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8.1%,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钢铁、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是本轮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最基础的拉动因素,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国家实施了多项投资调控政策,目前投资增长高位趋稳。
展望2006年,投资增长处于一个较为微妙的阶段,抑制投资增长的政策效用依然发挥作用,但是投资内生性、市场性增长动力也较强,支持投资增长的因素不少,因而投资增速可能会比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从目前形势看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包括:一是2006年国家依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投资发行额不会高于2005年,即使国债投资与2005年持平,但在使用结构将更多的偏向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进一步减少,因而中央政府投资不会大幅增长。
二是国家对房地产、土地等方面的紧缩性控制措施短期内不会改变,房地投资占我国总投资的30%,这部分投资平稳增长不会引起投资增长的反弹,2005年1-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回落幅度甚至高于总投资,充分说明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措施的是行之有效的。
三是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自有资金将受到一定的局限。2003年和2004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实现利润更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高盈利使企业实力迅速增强,积聚了大量的自有资金,这成为2005年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国固定投资资金来源中,接近40%是自有资金,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比重很小。但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在能源、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降低和出口退税率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实现利润涨幅不断降低,同比降低几十个百分点,而且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将使企业资金的充裕度受到严重挑战,2006年继续扩大投资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我国经济已进入重化工发展阶段,投资额大、周期长、覆盖产业链长是其主要特点,在这一时期投资必须保持相当速度的增长,这是经济发展新阶段所要求的,过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面前,我国短缺行业不断显现,煤电油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更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港口、码头货运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货物积压严重,铁路运输方面的问题也存在,因而2006年在改善海运、陆运等方面的投资将大为加强。
三是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投资将陆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发展节能型产业、控制资源消耗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向高水平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些传统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亟待淘汰,因而在现阶段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科技创新、技术革命等方面的投入将大幅增加,当前的环境也为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一方面国家对用于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贷款实施鼓励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2%,并将继续升值,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也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同样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是“十一五”计划第一年和地方政府换届效应将引发地方政府投资的较快增长。按照我国的惯例,五年计划启动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均是上项目、增投资的有利时机,银行配套资金也比平时更好申请,2006年恰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受政治因素的支持,投资增长不会大幅回落。
综合分析,我们预计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90826.6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2005年回落5个百分点,但仍属高增长,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呈现前慢后快的态势,预计平均增长23%%,高于2006年的水平2-3个百分点。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与2005年持平。
进出口增速持平,贸易顺差将过千亿
2005年前8个月,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02亿美元,远远超过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而上年同期为逆差9.5亿美元。2006年我国仍将延续出大于进的局面,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出后增速差将明显缩小,呈现出进口增速不断加快,出口增速有所下降的新格局。
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可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受世界能源价格居高难下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降至4%左右,2006年将进一步降至略高于3%的水平。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飞升、美国遭受飓风的严重打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紧缩货币政策和全球房地产市场将降温等。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