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人工林生长与水分生态研究

来源 :水土保持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5种主要造林树种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5种人工林的生长与水分适应性。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生长受坡向、坡位等立地因子影响;几种主要人工林总体生长水平,乔木林山杏〉小叶杨,灌木林山桃〉沙棘〉柠条;(2)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特点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不同立地土壤含水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坡位上升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0-200cm为主要的水分利用层,200cm以下土壤含水率均为逐渐上升,说明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在逐渐减弱;(3)不同人工林土壤平均
其他文献
害虫抗药性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物防治已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我省腹管食螨瓢虫Stethorus siphonulus开发与利用是生物防治的一个典型成功例子,对控制害虫,减少环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月季和大叶黄杨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W1→W2→W3),月季和大叶黄杨的主要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均值
1001—1994年对屎克螂适宜的繁殖条件研究结果:1、土层40cm和60cm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5.92±6.34℃和15.89±6.08℃;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6.70±3.74%和23.72±1.88%
在野外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20,40,60m坡长下的输沙率、含沙量及累积产沙量-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当雨强小于2.0mm/min时,最大输沙率出现在40m坡长;而当雨强大于2.0mm/mi
高氏瘤粉氨Aleurotubercutus takahashii David et Subramaniam是福建福州郊区桔园新发现的一种小型刺吸性害虫。国外在印度最早发现,并于1976年被鉴定命名。本文通过该虫在替
介绍了φ3600煤气炉吹风气回收工艺运行情况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报道了地面长波红外遥测的新进展,具体阐述了窗扫时空调制傅里叶光谱成像技术的实现过程。演示装置基于角锥反射镜Michelson干涉具,构成了空间调制干涉;采用了制冷型长波红外
为了解欧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政策,借鉴其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发改委等单位组成考察组,前往欧盟的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
蓄水坑灌法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北方山丘区果林灌溉的新方法.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是在变水头条件下进行的.本文着眼于研究蓄水坑的侧向水平入渗,通过室内试验,对水平土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探讨了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土壤贮水量的年际变化呈正抛物线形变化,春秋高,春末夏初达到谷值。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全年降雨分配和蒸发的平衡过程,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在9.95%~21.6%之间。0—100cm层土壤贮水量与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贮水量与马铃薯产量相关关系最显著的时期为发棵期和结薯期,此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