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兴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有能力安排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方位、近距离地触摸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触角。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显得更为立体、平实和鲜活。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文化 传统 美术教育 传承
一、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关于广义文化,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狭义文化,则较普遍地把它看作为社会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的一种复合体。
美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承担着文明建设的使命。美术是一种文化,美术教育是一门人文性的文化课程。谈及美术,很多人会从“专业”、“特长”、“爱好”、“技艺”等角度进行描述,很少有人从“文化”层面来认识。诚然,美术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能,但美术既然是艺术就必然是文化。也就是说,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它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美术教育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构成文化的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
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到2006年6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及师资培训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来自于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自觉行为,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到了教育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位置。使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那么,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了太多的文化,那还算是美术课吗?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将文化和美术剥离开来。我们谈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不是说不要美术,而是指美术的学习是媒介、是手段,但不是唯一目的。美术教学的开展是要首先寻找特定的文化主题,然后来选择适合的美术造型元素,并据此进行相关课程的拓展,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文化。例如:在“春天的节气”主题性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表现“惊蛰”节气的“皮影绘制与表演”。教师力图融绘画、制作、表演于一体,引导学生通过“动物形象造型设计——皮影绘制——综合表演”这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春雷惊百虫”、“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等古老的农耕文化;在表现清明节吃“寒食”传统的“巧手变糕点”一课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泥塑糕点的制作,培养孩子对形式、色彩的感受,提高其造型表达能力;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晋文公的历史故事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重信重义”的传统价值观。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需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理解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恰好适合这一需求,在美术课上,文化不是干巴巴的知识,它可以是“老北京兔爷儿”的小故事、可以是“下里巴人”式的民间色彩规律、更可以是中秋的团聚、对家人的祝福和幸福生活的期盼;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不是一种简单的“拿来”,相反,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交流!
二、美术教育具有对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功能
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够将人类的文化信息“凝固”起来,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英国著名批评家罗金斯指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手稿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读完其余两本,但是这三本手稿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可以看出,美术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它被黑格尔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美术作品的含义存在于创造的时代条件中,艺术家的无意识状态实际上正是由国家、民族、时代、阶级、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等诸多因素凝固在作品中,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释放,也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而揭示作品的这些意义正是美术教育的任务。
美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微妙性的特点。它可以直观性地解读文化和重新诠释文化。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指出,没有一种描述或解释能将自己对于对象的经验完全表达出来。相对而言,美术在表达上更趋精微、更直观,这是语言所不及的,美术教育以各种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作为媒介。所以,它具有更直观、更生动地解读文化的功能。比如:中国本原哲学思想是“阴阳观”,这种哲学观念通过一个太极图很直观地体现出来,美术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种哲学观念时可以借助这个图形,图形中圆形代表宇宙万物,圆被S形分为两个鱼形头尾相接,一黑一白代表一阴一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白鱼中有一黑眼,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哲学理念。一个太极图很形象的解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时,美术教育还有以另外一种方式创造性诠释文化的功能。还以太极图为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着以图示的方式对太极图形展开了新的视觉语言转换练习,在当代学生对自己生活体悟的前提下,来重新阐释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普遍法则。比如:有的同学借用人在夜晚睡觉和白天练功习武来表示动静关系、有的同学借用阴阳来表示猫和老鼠的生态关系、还有同学用海洋与陆地来表示阴阳中的组合关系。这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界结合的太极图是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重新诠释。美术教育就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的学习来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
三、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从古至今绵延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影响和诱导下,它正遭受着世人冷眼相待的“礼遇”。在当今西方强势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弱势”的征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关注,远远甚于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这种文化土壤的变异和民族传统艺术在教育中的长期短缺,已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内涵在年青一代的认知中悄悄地蒸发与淡化。为传承者的人在儿童时期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的是严重的生疏和隔膜,取而代之的则是孩子审美趣味甚至食品口味的西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具有种族的生理特征、习惯性情、而不具备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的基因气质,这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为严峻的现实困难。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迫切需要通过美术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选择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中外文化交流渗透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当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生的思想文化现状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正确地进行文化选择,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如:向学生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国情的认识就是要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基矗广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越深,对祖国爱之越切,越能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继承、创造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近年来一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淡漠,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他们对国情的了解甚少有直接的关系。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应该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美术课堂传授文化知识的主渠道作用,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调整美术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合理制定美术学科课程比例,在美术教学中普及文化的一般常识,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文化特征,讲解这些特征的成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生动真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比如:剪纸教学,中国画教学等,赋予学生健康、积极、民族化的思想内容,增强民族文化生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文化。我们正是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过美术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占有人类艺术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传承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换言之,美术教育传承的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当今国际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类文化保持活力的根源,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的交流不能以牺牲一种文化自身的品质作为代价。一种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取决于该文化拥有者对知识代代相传的能力。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事实证明美术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而有效的。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永恒主题,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承功能,培养出文化的继承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吕斌.文化进化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文化 传统 美术教育 传承
一、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关于广义文化,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狭义文化,则较普遍地把它看作为社会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的一种复合体。
美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承担着文明建设的使命。美术是一种文化,美术教育是一门人文性的文化课程。谈及美术,很多人会从“专业”、“特长”、“爱好”、“技艺”等角度进行描述,很少有人从“文化”层面来认识。诚然,美术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能,但美术既然是艺术就必然是文化。也就是说,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它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美术教育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构成文化的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
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到2006年6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及师资培训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来自于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自觉行为,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到了教育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位置。使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那么,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了太多的文化,那还算是美术课吗?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将文化和美术剥离开来。我们谈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不是说不要美术,而是指美术的学习是媒介、是手段,但不是唯一目的。美术教学的开展是要首先寻找特定的文化主题,然后来选择适合的美术造型元素,并据此进行相关课程的拓展,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文化。例如:在“春天的节气”主题性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表现“惊蛰”节气的“皮影绘制与表演”。教师力图融绘画、制作、表演于一体,引导学生通过“动物形象造型设计——皮影绘制——综合表演”这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春雷惊百虫”、“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等古老的农耕文化;在表现清明节吃“寒食”传统的“巧手变糕点”一课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泥塑糕点的制作,培养孩子对形式、色彩的感受,提高其造型表达能力;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晋文公的历史故事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重信重义”的传统价值观。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需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理解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恰好适合这一需求,在美术课上,文化不是干巴巴的知识,它可以是“老北京兔爷儿”的小故事、可以是“下里巴人”式的民间色彩规律、更可以是中秋的团聚、对家人的祝福和幸福生活的期盼;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不是一种简单的“拿来”,相反,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交流!
二、美术教育具有对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功能
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够将人类的文化信息“凝固”起来,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英国著名批评家罗金斯指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手稿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读完其余两本,但是这三本手稿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可以看出,美术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它被黑格尔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美术作品的含义存在于创造的时代条件中,艺术家的无意识状态实际上正是由国家、民族、时代、阶级、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等诸多因素凝固在作品中,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释放,也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而揭示作品的这些意义正是美术教育的任务。
美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微妙性的特点。它可以直观性地解读文化和重新诠释文化。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指出,没有一种描述或解释能将自己对于对象的经验完全表达出来。相对而言,美术在表达上更趋精微、更直观,这是语言所不及的,美术教育以各种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作为媒介。所以,它具有更直观、更生动地解读文化的功能。比如:中国本原哲学思想是“阴阳观”,这种哲学观念通过一个太极图很直观地体现出来,美术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种哲学观念时可以借助这个图形,图形中圆形代表宇宙万物,圆被S形分为两个鱼形头尾相接,一黑一白代表一阴一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白鱼中有一黑眼,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哲学理念。一个太极图很形象的解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时,美术教育还有以另外一种方式创造性诠释文化的功能。还以太极图为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着以图示的方式对太极图形展开了新的视觉语言转换练习,在当代学生对自己生活体悟的前提下,来重新阐释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普遍法则。比如:有的同学借用人在夜晚睡觉和白天练功习武来表示动静关系、有的同学借用阴阳来表示猫和老鼠的生态关系、还有同学用海洋与陆地来表示阴阳中的组合关系。这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界结合的太极图是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重新诠释。美术教育就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的学习来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
三、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从古至今绵延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影响和诱导下,它正遭受着世人冷眼相待的“礼遇”。在当今西方强势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弱势”的征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关注,远远甚于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这种文化土壤的变异和民族传统艺术在教育中的长期短缺,已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内涵在年青一代的认知中悄悄地蒸发与淡化。为传承者的人在儿童时期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的是严重的生疏和隔膜,取而代之的则是孩子审美趣味甚至食品口味的西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具有种族的生理特征、习惯性情、而不具备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的基因气质,这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为严峻的现实困难。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迫切需要通过美术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选择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中外文化交流渗透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当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生的思想文化现状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正确地进行文化选择,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如:向学生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国情的认识就是要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基矗广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越深,对祖国爱之越切,越能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继承、创造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近年来一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淡漠,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他们对国情的了解甚少有直接的关系。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应该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美术课堂传授文化知识的主渠道作用,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调整美术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合理制定美术学科课程比例,在美术教学中普及文化的一般常识,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文化特征,讲解这些特征的成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生动真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比如:剪纸教学,中国画教学等,赋予学生健康、积极、民族化的思想内容,增强民族文化生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文化。我们正是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过美术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占有人类艺术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传承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换言之,美术教育传承的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当今国际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类文化保持活力的根源,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的交流不能以牺牲一种文化自身的品质作为代价。一种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取决于该文化拥有者对知识代代相传的能力。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事实证明美术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而有效的。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永恒主题,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承功能,培养出文化的继承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吕斌.文化进化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