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行为特征分析

来源 :经济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危害性极大,为了更好地打击此类犯罪必须深入地研究其经济行为方面的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斗争
  关键词:非法商务活动 垄断 暴力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指由3人或3人以上组成的人数众多,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并建立起一定的势力范围和“保护伞”的非法组织所实施的犯罪。目前,理论界有人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主观特征不能概括为追求经济利益,追求财富、荣誉和权力的三位一体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目的。当前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观点比较准确的。笔者赞同主流观点,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而且在经济上有很强的贪婪性。考察历史上的帮会组织及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现状就发现他们均是在主流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区域建立的反社会、反主流的亚文化群体,他们所追求的不是政治地位和政治理念,而是巨额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他们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犯罪组织的巨大动力。从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犯罪的初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大多从事走私、开设赌场、聚众赌博、诈骗、绑架、非法经营等非法活动获取经济收益,当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会寻求合法的经济实体来掩护非法的所得,或者当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了能够在一定地区或行业内获得巨大收益会使用暴力对同行之间进行排挤、打压,从而保证该组织在此行业、地区内的绝对的优势,进而获得更丰厚的犯罪收益。当然,为了使主流社会认可其存在,不查处或不干扰他们的犯罪活动或犯罪组织,也需要其拿出部分的犯罪收益去寻求政治庇护,向政府、执法机关进行渗透、贿赂,甚至直接在政府机关内部担任职务,他们所追逐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尽各种可能是主流社会留出相应的空间让其“地下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一,大肆进行非法商务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了追求非法的经济效益,往往以“合法”掩盖非法,以小投入获得大收入。他们“以黑护商”、“以商养黑”。不少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在发展后期还以非法及“合法”手段经营利润丰厚、一本万利的买卖,或以开办企业、公司作掩护,大肆提供利润丰厚的非法商品和非法服务。黑社会性质组织所从事的行业大致分为两类:1)以暴力、贿赂或者以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后盾从事非法的地下经济行业,获取非法巨额利润,主要包括赌博、走私毒品、组织卖淫或者通过组织卖淫来经营合法的娱乐业、介入经济纠纷、收取保护费等,这种情况在内地的有组织犯罪中所在比例不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地加大了对此类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犯罪惩罚成本过高的缘故。2)黑社会性质组织从事的行业一般以合法行业为主,基本模式为:有合法的企业或者身份为基础→网络刑释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充当打手→以暴力或者有关的权利为后盾强卖强买、驱逐对手→垄断或者控制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活动,以获取暴利→靠经济实力在地域、行业及其经济政治方面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实力范围。号称重庆首富的黎强黑社会性质组织,通过强占重庆客运市场从事非法营运、敲诈勒索、偷税漏税等作案手段,非法经营数额达1 840余万元,违法所得480余万元。
  黑社会性质组织控制一定社会区域或者行业,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从事局部的非法控制。但是黑社会组织对社会的非法控制主要是对社会的局部控制,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虽然具有“黑社会”的性质,对社会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力,但它还没有发展到“黑社会”的程度,不能对整个地区或者社会的较大方面有影响力,只能是控制或者影响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这里的“一定的区域”,通常是在一个区、县或者乡镇范围内,有些较小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势力范围只有几个村庄或者是市场、码头、车站,少数发展时间较长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势力范围能够扩展到一个较大的城市。黑社会性质组织对一定区域或行业的非法控制和影响是有限度的,它并不能控制区域或者行业内的所有方面,通常还没有达到使该区域内的正常社会完全受制的程度,只要该组织在区域或者行业内实施了大量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受到欺压、残害,并认识到或者感觉到该组织的非法控制和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受到该组织的严重破坏,就可以认为这一组织对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形成了非法控制和影响。
  第二,称霸一方,实行垄断经营。黑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社会”,不仅要有管理者、控制者——黑社会组织成员,还必须要有被管理、控制的对象——固定的场所与稳定的人群,而稳定的人群与固定的场所的结合便形成了社区或行业。这既是黑社会组织控制的对象,也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活动的空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都控制相对独立的、垄断性的势力范围,在一定区域诸如某一村、乡、镇、县、集贸市场,或者在一定行业诸如建筑业、运输业、娱乐服务业、手工业等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欺行霸市,垄断集贸市场,形成非法控制或者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同时在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的同时及形成之后,通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凭借其政治、经济、人员、犯罪装备等资源和实力,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所提供的非法保护,在主流社会行政区域之内划定地下控制范围,并以暴力或其他手段营造黑社会恐怖气氛,把触角伸向一个或多个行业,或称霸一方、或划分“势力范围”,在主流社会中建立一个社会控制体系,俨然是国中之国。当然,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了争夺和保护自己的地盘,各个组织之间也不惜“火拼”,以此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其势力范围内插手地方经济活动,控制、垄断某些领域,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众,从而使合法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此外,他们还在自己的“地盘”内,向商家强收“保护费”,要求提供“捐款”和“赞助费”等,群众敢怒不敢言,扰乱了社会的安定,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经济贪婪性的特征不断地促使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武装自己,发展壮大队伍,进行新的、更高的手段的犯罪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黑社会性质组织渗透到经济领域,通常从事非法经营,但也不排除从事合法经营的可能性。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实体在追求经济目的的同时,更在于追求对某一经济领域的非法垄断和控制。当然,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发展到高级阶段,已经形成典型意义的黑社会组织犯罪时,不排除黑社会性质组织可能会为了进一步追求合法权而介入政治,直接或间接地掌握政治力。但是从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来看,为了维护犯罪收益会拉拢、腐蚀政府官员或执法人员,其基本的目的不是为推翻社会,改变现状,而是为该组织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提供种种便利条件,使该“非主流”社会能够长期得以存在和发展。他们看重的还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此外,暴力性、敛财性和腐蚀性是当前黑社会性质犯罪三大行为特征,它们共同维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存。为了巧取或豪夺,往往在手段上具有凶残性和暴力性,并会针对特定的人和物,用非常手段敛财,和经济的贪婪性紧密相连。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往往软硬兼施。所谓硬手段,就是暴力手段,既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起家的资本,也是该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所谓软手段,是与暴力手段相对应,主要就是拉拢腐蚀的手段,是黑社会性质组织收买人心,扩展社会关系网的资本投入。软硬两种手段并存,交替使用,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两根支柱,两者缺一不可。这就表明了黑社会性质组织要想存在和发展,达到称霸一方,获取丰厚犯罪收益的目标,就必然会实施大量的抢劫、绑架、敲诈勒索、甚至放火、杀人等暴力犯罪行为。当然不能排除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合法经营的可能性,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往往也会使用暴力手段对其他的经营者进行排挤、打压、恐吓,因此可以说暴力手段也是不同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争夺地盘、争斗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暴力手段的使用,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对外,它是扩充实力必备的手段,一般采用暴力殴打、绑架、抢劫、伤害等赤裸裸的手段,在其组织内部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犯罪凶器,如枪支弹药等,肆无忌惮地进行各种违法活动或犯罪活动,树立自己的“威望”,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或威慑力;同时,不同的犯罪组织之间为了扩大地盘,获取行业垄断或争夺犯罪收益,彼此之间会使用武力或暴力解决争端,对他们来说,暴力和武力的强度直接决定该组织的实力。为达到称霸一方,获取高额犯罪收益的目的,惨无人道,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显示出明显的疯狂性和残暴性。他们的所谓经济实力,就是依靠这种暴力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内,它是一种维持组织内部秩序和纪律的手段。对不少黑社会性质组织来讲,一方面,暴力成为加入犯罪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组织内部迅速提高自己的地位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暴力是与国家司法机关抗衡取胜的能力,是组织内容权力分配的重要依据;通过使用暴力使人敬畏,确立其在组织内部的权威和地位,并得到下属拥护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组织内部有人违犯了帮规和纪律,将会受到帮规的严惩,轻则体罚,重则导致残疾甚至死亡。这些行为准则的核心就是对组织的忠诚,绝对地服从,不得背叛,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威慑力或约束力。而暴力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统一的物质支持。而他们的所谓内部秩序和凝聚力,也是依靠这种暴力来维系的。
  
  参考文献:
  [1] 王宏.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控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张明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浅议[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 黄曙.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浅析[J].政府法制,2002,(9).
  [4] 康树华.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手段[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1-33.
其他文献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仲裁机构受理案件数量的高增长,仲裁的一裁终局性,加上仲裁行业监督的缺失,有必要加强法院对仲裁的监督。然而法院对仲裁监督不是那么完善,比如说对仲裁监督实行“双轨制”、对仲裁价值目标混淆等。本文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以期我国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能够顺应国际立法潮流。  关键词:仲裁 撤销 不予执行 监督 完善    一、法院对仲裁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所谓仲裁监督,是指相关监
期刊
摘要: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任务是解决因违反经济关系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以通过规则来补偿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为逻辑起点,确立由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天平归责原则组成的综合层级归责原则体系,适应了经济法责任的灵活性并排除了对受害主体保护的遗漏,保证受害主体能够获得最大的弥补。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 归责基础
期刊
摘要:我国民法通则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做了明确规定规定,并以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将其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个层次。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的趋势和我国司法实践现实需要的分析,我们发现此划分的标准存在问题,笔者试图对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划分标准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之内涵  自然人自出生之日起就
期刊
摘要:民事案件的案由在审判实践中运用广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的民事案由规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适用的混乱,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民事案由 体系完善    一、民事案件案由的概念及意义  (一)民事案件案由的概念  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2月在《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中对民事案件案由作出了定义:“民事案件案由是指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
期刊
摘要:民法调整对象,就是指民法这一法律部门所要规范的社会关系。一直以来关于民法调整对象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民法学界的热点问题。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一条开宗明义的界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但其中仍存在很多争议性问题。本文从人身关系的概念界定、在各学说中的体现及中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确立变化历程等方面对人身关系在民法调整对象中的定位价值问题加以粗略讨论,最后折
期刊
摘要:证据收集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权主义模式和当事人主义模式之下的证据收集过程有着千差万别,当事人和法院的职能分工也不尽相同。证据异议制度有利于诉讼外第三人利益的保障,也促进了证据规则的适用。  关键词:国外证据收集,证据异议,比较研究、制度构建    一、证据收集制度的类型  (一)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  证据收集的具体情形,按照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分类而有所不同。首先,就实物证据来说,如
期刊
摘要: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AH特拉伊宁曾指出:“共同犯罪的学说,是刑法理论中最复杂的学说之一。”共同过失犯罪问题在中外刑法理论界充满争议,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行的观点是:共同犯罪就是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刑法学者开始承认共同过失犯罪。本文从理论之争入手,对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及刑事责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共同犯罪 共同
期刊
摘要:司法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法的价值冲突,而如何解决,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则或者标准。一直以来,法学界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则。而本文试图从法价值冲突的结构提出以下几个原则:成本原则,最佳效益原则,补偿原则。  关键词:法的价值 冲突     一、冲突一词的解释及应用  “选精骑八千,率先冲突。”这是《南史》对冲突一词的记载。在此处冲突的意思是冲杀奔突。而在《后
期刊
摘要:专家证人制度源于英美法系,是适应科技发展,专业分工细化的现实情况而出现的。虽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已存在鉴定制度,但在很多情况下却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参照英美刑事专家证人制度符合了世界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现实,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大背景下可以借鉴英美刑事专家证人制度重构刑事鉴定制度,建立切合中国实际的刑事专家证人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 专家证人 构建    一、专家证人制度概述  专家证
期刊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房地产发展对小城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该文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城市化 小城镇城镇房地产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社会发展重要的世界性现象。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城镇建设的黄金时期。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城乡和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