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路和桥梁的施工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安全和质量等特性,进而增加其维护成本、减少使用寿命。道路桥梁工程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要重视质量控制,分析常见的各类质量问题并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安全质量事故发生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1、提高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道路桥梁工程项目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工程投入使用后,发现了一些较普遍的质量问题,研究分析这些质量通病,有助于在之后的设计、施工中加以预防,对控制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2、路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2.1路基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失稳滑坡,弹簧等现象
2.1.1原因分析
(1)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具体表现在:①压路机质量偏小,碾压遍数不够,碾压不均匀;②填土松铺厚度过大,未严格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工艺施工;③选择的填筑材料不符合要求或出现异类土壤混填;④填料含水量不符合最佳含水量要求;⑤原地面处理不彻底或填前碾压不足。
(2)路基施工前未认真设置排水系统或排水不畅通,长期积水浸泡路基而使地基和路基土承载力降低,导致沉降发生。
(3)路基纵横向填挖交界处未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填筑。
(4)施工组织安排不当,先施工低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基。在填料自重和外界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沉降。
2.1.2预防治理措施
(1)针对压实度不足问题,应结合现场情况并根据施工经验,合理制定试验段实施细则,通过试验段,选择压实机具及人员配置,确定碾压遍数,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等参数,同时做好填前碾压,选择合格填料,做好压实度的检测工作。确保满足压实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特殊地段或承载力不足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施工段的先后顺序,填筑路基前,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进行路基填筑前应先完成排水系统修筑。
(3)在半填半挖和填挖交界处,按要求设置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并做成向内倾斜2%的坡度。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路基沉降对预防桥头跳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路基开裂,形成错台
2.2.1原因分析
(1)清表不彻底,基底存在软弱不良地层。
(2)路基压实不均,半填半挖路段,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按要求施工。
(3)使用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混合料时,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填筑。
2.2.2预防治理措施
(1)认真进行填前处理,对软土地基及地基承载力不足段要进行特殊处理,确保承载力满足规范及设计需要。
(2)半填半挖段,地面横坡大于1:5及旧路利用路段,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并压实。
(3)选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3、路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3.1无机结合料基层裂缝
3.1.1原因分析
(1)混合料中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比例偏大;集料级配中细料偏多,碎石中含泥量较高或石粉中性指数偏大。
(2)碾压时含水量偏大或混合料拌合不均匀。
(3)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养护不及时、缺水或养护时洒水量过大。
(4)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
3.1.2预防治理措施
(1)施工前做好配合比设计,施工中根据现场实际参数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结合料及粗细集料满足要求。
(2)采用集中式场拌设备,保证拌合均匀,控制混合料出料含水量保持在高于最佳含水量1%~2%。
(3)合理安排施工,施工衔接紧凑,完成后即开始养护,高温季节施工更应注意养护管理,避免忽干忽湿,及时铺筑下封层。
(4)注意工后沉降,尤其是高填方路段,可待路基稳定后进行路面结构层施工。
3.2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控制
3.2.1原因分析
(1)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以及桥头、涵洞两端及桥梁伸缩缝等原因对路面平整度产生影响。
(2)面层摊铺材料的质量对平整度的影响。
(3)路面摊铺机械、碾压机械及工艺水平对平整度的影响。
3.2.2预防措施
(1)选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进行路面各结构层施工,为改进构造物伸缩缝与沥青路面衔接部位的牢固及平顺,先雒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同时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施工。
(2)沥青混凝料应采取集中场拌设备,严格按配合比设计拌合,对混合料拌合、出料、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3)施工前仔细设置和调整摊铺机及找平装置,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实铺效果随时调整。保证摊铺机均匀连续作业,不得随意调整行驶速度。
3.3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病害
3.3.1原因分析
(1)横向接缝,采用平接缝时,接缝边缘未处理成垂直面。采用斜接缝时施工方法不当;或新旧混合料的处理措施不当,致使接缝不紧密。
(2)縱向接缝,主要是施工方法不当及摊铺、碾压不当。
3.3.2预防治理措施 (1)尽可能采用平接缝,并与纵向边缘成直角,摊铺前预热软化己压实部分路面,涂刷粘层油,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
(2)摊铺机起步速度要慢,调整好预留高度,摊铺后立即碾压,压路机先进行横向碾压(从先铺路面上跨缝开始,逐渐移向新铺面层),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碾压速度不宜过快。
(3)纵向接缝尽量采用热接缝施工,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摊铺机梯队作业。
4、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4.1钻孔灌注桩断桩
4.1.1原因分析
(1)骨料级配差,混凝土和易性差而造成离析卡管:混凝土坍落度小;石料粒径过大等原因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未能疏通好,施工中断形成断桩。
(2)由于测量及计算错误,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而形成断桩。或拔管时使导管提拔出混凝土面,使导管口处于泥浆或泥浆与混凝土的混合层中,形成断桩。
(3)导管接口渗漏致使泥衆进入导管内,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
(4)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塌孔、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间歇时间过长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而形成断桩。
4.1.2预防治理措施
(1)控制混凝土骨料粒径,和易性及坍落度。对混凝土量大,浇筑时间长的桩,宜掺加缓凝剂,防止堵塞导管。
(2)认真测量和计算孔深与导管长度,下导管时,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40cm之间,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能埋住导管至少1.0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6m范围。认真计算提拔导管长度,严禁不经测量和计算盲目提拔导管。
(3)导管使用前进行检漏和抗拉力试验,以防导管渗漏。
(4)关键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要有备用,材料(砂、石、水泥等)要准备充足,保证混凝土连续灌注。
当混凝土堵塞导管时,可采用拔插抖动导管(注意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疏通,也可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来疏通导管。
4.2钢筋混凝土梁桥预拱度偏差
4.2.1原因分析
(1)现浇梁:由于支架的形式多样,对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陷、支架弹性变形和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所依据的一些参数均是建立在经验值上的,因此计算得到的预拱度往往与实际发生的有一定的差距。
(2)预制梁: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强度的差异、混凝土弹性模量不稳定导致梁的起拱值的不稳定、施加预应力时间差异、架梁时间不一致,导致预拱度计算时各种假定条件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造成预拱度的偏差;另一方面是施工工艺的原因,如波纹管竖向偏位过大,造成零弯矩轴偏位,则最大正弯矩发生变化较大导致梁的起拱值过大或过小。
4.2.2预防治理措施
(1)提高支架基础、支架及模板的施工质量,并按要求进行预压,确保模板的标高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按要求设置支架预拱度,使上部构造在支架拆除后能达到设计规定的外形。
(2)加强施工控制,及时调整预拱度误差。要严格控制预应力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波纹管的安装定位应准确;控制张拉时的应力值,并按要求时间持荷。
(3)钢绞线伸长值计算应采用同批钢绞线弹性模量的实测值。预制梁存梁时间不宜过长。
4.3桥面铺装病害
4.3.1原因分析
桥面铺装病害形成原因主要是:梁体预拱度过大,桥面铺装设计厚薄难以调整施工允许误差;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桥面铺装混凝土质量差;桥头跳车和伸缩缝破坏引起的连锁破坏;桥梁结构的大变形引起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破坏;水害引起沥青混凝土铺装的破坏;铺装防水层破损導致桥面铺装的破坏等。
4.3.2预防治理措施
(1)常规破坏同路面通病防治。另需加强对主梁的施工质量控制,避免出现预拱度过大。
(2)加强桥面铺装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网的安装。提高桥面防水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出现防水混凝土层破坏。
(3)桥梁应加强桥面排水的设计和必要的水量计算;优化桥面铺装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选用优质骨料,提高桥面铺装的施工和养护质量。
结语:
质量是一个项目的生命,不断分析并总结已完工程的质量问题和质量通病,有助于在日后施工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治理措施,以达到防患于未然。在提高工程质量及安全性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及建成后的维护成本。基于此,以上内容就道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1、提高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道路桥梁工程项目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工程投入使用后,发现了一些较普遍的质量问题,研究分析这些质量通病,有助于在之后的设计、施工中加以预防,对控制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2、路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2.1路基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失稳滑坡,弹簧等现象
2.1.1原因分析
(1)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具体表现在:①压路机质量偏小,碾压遍数不够,碾压不均匀;②填土松铺厚度过大,未严格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工艺施工;③选择的填筑材料不符合要求或出现异类土壤混填;④填料含水量不符合最佳含水量要求;⑤原地面处理不彻底或填前碾压不足。
(2)路基施工前未认真设置排水系统或排水不畅通,长期积水浸泡路基而使地基和路基土承载力降低,导致沉降发生。
(3)路基纵横向填挖交界处未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填筑。
(4)施工组织安排不当,先施工低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基。在填料自重和外界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沉降。
2.1.2预防治理措施
(1)针对压实度不足问题,应结合现场情况并根据施工经验,合理制定试验段实施细则,通过试验段,选择压实机具及人员配置,确定碾压遍数,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等参数,同时做好填前碾压,选择合格填料,做好压实度的检测工作。确保满足压实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特殊地段或承载力不足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施工段的先后顺序,填筑路基前,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进行路基填筑前应先完成排水系统修筑。
(3)在半填半挖和填挖交界处,按要求设置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并做成向内倾斜2%的坡度。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路基沉降对预防桥头跳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路基开裂,形成错台
2.2.1原因分析
(1)清表不彻底,基底存在软弱不良地层。
(2)路基压实不均,半填半挖路段,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按要求施工。
(3)使用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混合料时,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填筑。
2.2.2预防治理措施
(1)认真进行填前处理,对软土地基及地基承载力不足段要进行特殊处理,确保承载力满足规范及设计需要。
(2)半填半挖段,地面横坡大于1:5及旧路利用路段,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并压实。
(3)选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3、路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3.1无机结合料基层裂缝
3.1.1原因分析
(1)混合料中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比例偏大;集料级配中细料偏多,碎石中含泥量较高或石粉中性指数偏大。
(2)碾压时含水量偏大或混合料拌合不均匀。
(3)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养护不及时、缺水或养护时洒水量过大。
(4)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
3.1.2预防治理措施
(1)施工前做好配合比设计,施工中根据现场实际参数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结合料及粗细集料满足要求。
(2)采用集中式场拌设备,保证拌合均匀,控制混合料出料含水量保持在高于最佳含水量1%~2%。
(3)合理安排施工,施工衔接紧凑,完成后即开始养护,高温季节施工更应注意养护管理,避免忽干忽湿,及时铺筑下封层。
(4)注意工后沉降,尤其是高填方路段,可待路基稳定后进行路面结构层施工。
3.2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控制
3.2.1原因分析
(1)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以及桥头、涵洞两端及桥梁伸缩缝等原因对路面平整度产生影响。
(2)面层摊铺材料的质量对平整度的影响。
(3)路面摊铺机械、碾压机械及工艺水平对平整度的影响。
3.2.2预防措施
(1)选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进行路面各结构层施工,为改进构造物伸缩缝与沥青路面衔接部位的牢固及平顺,先雒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同时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施工。
(2)沥青混凝料应采取集中场拌设备,严格按配合比设计拌合,对混合料拌合、出料、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3)施工前仔细设置和调整摊铺机及找平装置,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实铺效果随时调整。保证摊铺机均匀连续作业,不得随意调整行驶速度。
3.3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病害
3.3.1原因分析
(1)横向接缝,采用平接缝时,接缝边缘未处理成垂直面。采用斜接缝时施工方法不当;或新旧混合料的处理措施不当,致使接缝不紧密。
(2)縱向接缝,主要是施工方法不当及摊铺、碾压不当。
3.3.2预防治理措施 (1)尽可能采用平接缝,并与纵向边缘成直角,摊铺前预热软化己压实部分路面,涂刷粘层油,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
(2)摊铺机起步速度要慢,调整好预留高度,摊铺后立即碾压,压路机先进行横向碾压(从先铺路面上跨缝开始,逐渐移向新铺面层),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碾压速度不宜过快。
(3)纵向接缝尽量采用热接缝施工,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摊铺机梯队作业。
4、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4.1钻孔灌注桩断桩
4.1.1原因分析
(1)骨料级配差,混凝土和易性差而造成离析卡管:混凝土坍落度小;石料粒径过大等原因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未能疏通好,施工中断形成断桩。
(2)由于测量及计算错误,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而形成断桩。或拔管时使导管提拔出混凝土面,使导管口处于泥浆或泥浆与混凝土的混合层中,形成断桩。
(3)导管接口渗漏致使泥衆进入导管内,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
(4)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塌孔、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间歇时间过长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而形成断桩。
4.1.2预防治理措施
(1)控制混凝土骨料粒径,和易性及坍落度。对混凝土量大,浇筑时间长的桩,宜掺加缓凝剂,防止堵塞导管。
(2)认真测量和计算孔深与导管长度,下导管时,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40cm之间,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能埋住导管至少1.0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6m范围。认真计算提拔导管长度,严禁不经测量和计算盲目提拔导管。
(3)导管使用前进行检漏和抗拉力试验,以防导管渗漏。
(4)关键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要有备用,材料(砂、石、水泥等)要准备充足,保证混凝土连续灌注。
当混凝土堵塞导管时,可采用拔插抖动导管(注意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疏通,也可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来疏通导管。
4.2钢筋混凝土梁桥预拱度偏差
4.2.1原因分析
(1)现浇梁:由于支架的形式多样,对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陷、支架弹性变形和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所依据的一些参数均是建立在经验值上的,因此计算得到的预拱度往往与实际发生的有一定的差距。
(2)预制梁: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强度的差异、混凝土弹性模量不稳定导致梁的起拱值的不稳定、施加预应力时间差异、架梁时间不一致,导致预拱度计算时各种假定条件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造成预拱度的偏差;另一方面是施工工艺的原因,如波纹管竖向偏位过大,造成零弯矩轴偏位,则最大正弯矩发生变化较大导致梁的起拱值过大或过小。
4.2.2预防治理措施
(1)提高支架基础、支架及模板的施工质量,并按要求进行预压,确保模板的标高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按要求设置支架预拱度,使上部构造在支架拆除后能达到设计规定的外形。
(2)加强施工控制,及时调整预拱度误差。要严格控制预应力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波纹管的安装定位应准确;控制张拉时的应力值,并按要求时间持荷。
(3)钢绞线伸长值计算应采用同批钢绞线弹性模量的实测值。预制梁存梁时间不宜过长。
4.3桥面铺装病害
4.3.1原因分析
桥面铺装病害形成原因主要是:梁体预拱度过大,桥面铺装设计厚薄难以调整施工允许误差;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桥面铺装混凝土质量差;桥头跳车和伸缩缝破坏引起的连锁破坏;桥梁结构的大变形引起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破坏;水害引起沥青混凝土铺装的破坏;铺装防水层破损導致桥面铺装的破坏等。
4.3.2预防治理措施
(1)常规破坏同路面通病防治。另需加强对主梁的施工质量控制,避免出现预拱度过大。
(2)加强桥面铺装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网的安装。提高桥面防水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出现防水混凝土层破坏。
(3)桥梁应加强桥面排水的设计和必要的水量计算;优化桥面铺装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选用优质骨料,提高桥面铺装的施工和养护质量。
结语:
质量是一个项目的生命,不断分析并总结已完工程的质量问题和质量通病,有助于在日后施工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治理措施,以达到防患于未然。在提高工程质量及安全性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及建成后的维护成本。基于此,以上内容就道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