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龄前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带有隐喻修辞特征的语言。本文以具体语料为基础,探讨学龄儿童的隐喻修辞特征语言的具体表现和特征,也为今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特征
引 言
学龄前儿童在语言习得中,对于修辞的习得和运用十分丰富。隐喻修辞能力是儿童修辞能力的重要部分和显著体现。对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儿童语言习得和隐喻认知能力、隐喻思维机制的形成研究提供相关线索。通过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国内关于儿童隐喻修辞特征的研究重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隐喻理解能力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学龄前儿童隐喻的修辞特征研究缺乏系统及全面的语料分析。本人以学龄前儿童(2-6岁)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口语语料分析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特征,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规律的进一步了解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一、什么是“隐喻”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譬喻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隐喻就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形式上,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是相合的关系。王希杰提出,比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明喻和隐喻。隐喻则是指明明比喻,却故意不说是比喻,要人家当真的来看。王希杰认为,西方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多,中国现代修辞学对隐喻研究则相对较少。
幼儿在思维及语言发展过程中,其对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说汉语的儿童在2—3岁期间就有相关隐喻的表达,他们的隐喻表达是基于对事物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对于儿童隐喻预料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儿童隐喻表达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将有助于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隐喻语言特征分析
本研究通过记录儿童日常对话中的隐喻表达、搜集相关语料库语料,发现学龄前儿童有使用隐喻语言的能力,其隐喻修辞语言具有发展递增性、感知相似性和泛灵性等特点。
(1)航航看到商场的假模特很害怕,每次看到都说:“我怕,两个害怕,可多可多的害怕。”(2岁)
(2)叶页说毛茸茸的绳头是“小蜡烛”。(2岁)
(3)航航在医院住院,用吸管喝酸奶的时候吸管不小心掉到了酸奶盒子里,说:“吸管掉到了酸奶肚子里。”过了一会又对姥爷说,“我现在也在医院肚子里。”(2岁半)
(4)叶页很高兴:“我心中有一个巧克力罐子。”
妈妈:“为什么?”
叶页:“因为巧克力美味。”(5岁)
学龄前儿童对于隐喻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同样如此。上述预料中,2岁的航航在表达自己内心害怕程度时,尚且没有掌握用适当的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的用法,用数量词来表示自己的害怕程度。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事物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也能够适当地用隐喻修辞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或者形容某事物。5岁的叶页能够用自己喜爱的事物——巧克力罐子来形容内心高兴的感受,这一时期儿童可以使用隐喻修辞语言表达抽象的事物和感情。这表明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因而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隐喻修辞语言也有所提升。
(5)航航的姥姥说话总是会喷出少量唾液,航航说:“姥姥的嘴巴是喷壶。(3岁半)
(6)姥爷不小心把牙签盒翻到地上,航航看到后赶紧捡起来,说:“姥爷是笨笨猪,我是猪猪侠。”(3岁)
(7)与爸爸妈妈在外面散步,天突然刹起冷风,叶页很兴奋,迎着风说:“我要试试风的凉度.”又说:“哈哈,我是风的体温表。”(3岁半)
上述语料中,学龄前儿童由于姥爷不小心打翻牙签盒,所以姥爷是“笨笨猪”,自己是“猪猪侠”;“我是风的体温表”通过我感受到风的温度,抽象出关系的相似。这些儿童自发的隐喻语言说明儿童能够感知完全不同的领域存在的相似性,而认知的相似性是隐喻的重要标记。
认知需要产生修辞性语言。以上片段中,儿童将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经验中,自己用体温表量温度引申出“我是风的体温表”。由于儿童头脑反映出来的语境与成人是有差异的,对语义的理解就有独特的特征。学前儿童最初通常以感官的相似来创造隐喻修辞,典型的如“我心中有个巧克力罐子”,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隐喻开始建立在内在特征的相似上。在进行隐喻创造的词语选择上,最初都是选择自己所接触较多的玩具或自然事物作为喻体,后来逐渐发展为更为抽象或者不常见的词汇。这也反应了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8)儿童:“挖土机爪子好能干哦!”(3岁)
(9)儿童:“妈,以前有个爱吹牛的小花蕾。”(4岁)
(10)儿童:“哎,他要是砍树的话树多疼啊!”(4岁)
(11)儿童:“从前,有一个挖土机,他口渴了。他要去找水喝。”(4岁半)
儿童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只能认知到事物表层,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自己的观念和理解上,还无法摆脱主观感受的束缚。如4岁的儿童认为挖土机口渴了,需要找水喝,这是由于儿童往往赋予心理世界以物质世界的特征,所以他们也会赋予物质世界以生命。这正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泛灵性现象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心理现象的现实主义者,不能将梦等心理活动与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区分开来。对儿童而言,思想就像语言一样。儿童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给出实在论的答案。根据皮亚杰的说法,“这个孩子不能将一座真正的房子与房子的概念、名称或心理形象区别开来”。因此,儿童早期的隐喻修辞语言正是由于其思维的泛灵性特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赋予到物质世界的各个无生命事物上,认为它们会和人类一样“能干”、“吹牛”、“疼”、“口渴”等。
三、结语
本文从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的特征分析和价值等方面探讨了学龄前儿童的隐喻修辞语言特征。儿童隐喻修辞语言从儿童最初习得语言时就已经开始出现,是儿童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发现相似性并进一步创造出来的。儿童隐喻修辞语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产物,具有发展递增性、感知相似性和泛灵性等特征。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的发展对儿童发展成长和今后儿童的教育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邹梦雨.2-6岁儿童隐喻理解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张洋梵.基于语料库的儿童隐喻表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烨(1992.04~)女,汉族,河南漯河人,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特征
引 言
学龄前儿童在语言习得中,对于修辞的习得和运用十分丰富。隐喻修辞能力是儿童修辞能力的重要部分和显著体现。对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儿童语言习得和隐喻认知能力、隐喻思维机制的形成研究提供相关线索。通过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国内关于儿童隐喻修辞特征的研究重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隐喻理解能力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学龄前儿童隐喻的修辞特征研究缺乏系统及全面的语料分析。本人以学龄前儿童(2-6岁)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口语语料分析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特征,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规律的进一步了解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一、什么是“隐喻”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譬喻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隐喻就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形式上,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是相合的关系。王希杰提出,比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明喻和隐喻。隐喻则是指明明比喻,却故意不说是比喻,要人家当真的来看。王希杰认为,西方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多,中国现代修辞学对隐喻研究则相对较少。
幼儿在思维及语言发展过程中,其对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说汉语的儿童在2—3岁期间就有相关隐喻的表达,他们的隐喻表达是基于对事物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对于儿童隐喻预料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儿童隐喻表达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将有助于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隐喻语言特征分析
本研究通过记录儿童日常对话中的隐喻表达、搜集相关语料库语料,发现学龄前儿童有使用隐喻语言的能力,其隐喻修辞语言具有发展递增性、感知相似性和泛灵性等特点。
(1)航航看到商场的假模特很害怕,每次看到都说:“我怕,两个害怕,可多可多的害怕。”(2岁)
(2)叶页说毛茸茸的绳头是“小蜡烛”。(2岁)
(3)航航在医院住院,用吸管喝酸奶的时候吸管不小心掉到了酸奶盒子里,说:“吸管掉到了酸奶肚子里。”过了一会又对姥爷说,“我现在也在医院肚子里。”(2岁半)
(4)叶页很高兴:“我心中有一个巧克力罐子。”
妈妈:“为什么?”
叶页:“因为巧克力美味。”(5岁)
学龄前儿童对于隐喻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同样如此。上述预料中,2岁的航航在表达自己内心害怕程度时,尚且没有掌握用适当的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的用法,用数量词来表示自己的害怕程度。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事物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也能够适当地用隐喻修辞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或者形容某事物。5岁的叶页能够用自己喜爱的事物——巧克力罐子来形容内心高兴的感受,这一时期儿童可以使用隐喻修辞语言表达抽象的事物和感情。这表明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因而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隐喻修辞语言也有所提升。
(5)航航的姥姥说话总是会喷出少量唾液,航航说:“姥姥的嘴巴是喷壶。(3岁半)
(6)姥爷不小心把牙签盒翻到地上,航航看到后赶紧捡起来,说:“姥爷是笨笨猪,我是猪猪侠。”(3岁)
(7)与爸爸妈妈在外面散步,天突然刹起冷风,叶页很兴奋,迎着风说:“我要试试风的凉度.”又说:“哈哈,我是风的体温表。”(3岁半)
上述语料中,学龄前儿童由于姥爷不小心打翻牙签盒,所以姥爷是“笨笨猪”,自己是“猪猪侠”;“我是风的体温表”通过我感受到风的温度,抽象出关系的相似。这些儿童自发的隐喻语言说明儿童能够感知完全不同的领域存在的相似性,而认知的相似性是隐喻的重要标记。
认知需要产生修辞性语言。以上片段中,儿童将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经验中,自己用体温表量温度引申出“我是风的体温表”。由于儿童头脑反映出来的语境与成人是有差异的,对语义的理解就有独特的特征。学前儿童最初通常以感官的相似来创造隐喻修辞,典型的如“我心中有个巧克力罐子”,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隐喻开始建立在内在特征的相似上。在进行隐喻创造的词语选择上,最初都是选择自己所接触较多的玩具或自然事物作为喻体,后来逐渐发展为更为抽象或者不常见的词汇。这也反应了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8)儿童:“挖土机爪子好能干哦!”(3岁)
(9)儿童:“妈,以前有个爱吹牛的小花蕾。”(4岁)
(10)儿童:“哎,他要是砍树的话树多疼啊!”(4岁)
(11)儿童:“从前,有一个挖土机,他口渴了。他要去找水喝。”(4岁半)
儿童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只能认知到事物表层,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自己的观念和理解上,还无法摆脱主观感受的束缚。如4岁的儿童认为挖土机口渴了,需要找水喝,这是由于儿童往往赋予心理世界以物质世界的特征,所以他们也会赋予物质世界以生命。这正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泛灵性现象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心理现象的现实主义者,不能将梦等心理活动与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区分开来。对儿童而言,思想就像语言一样。儿童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给出实在论的答案。根据皮亚杰的说法,“这个孩子不能将一座真正的房子与房子的概念、名称或心理形象区别开来”。因此,儿童早期的隐喻修辞语言正是由于其思维的泛灵性特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赋予到物质世界的各个无生命事物上,认为它们会和人类一样“能干”、“吹牛”、“疼”、“口渴”等。
三、结语
本文从学龄前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的特征分析和价值等方面探讨了学龄前儿童的隐喻修辞语言特征。儿童隐喻修辞语言从儿童最初习得语言时就已经开始出现,是儿童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发现相似性并进一步创造出来的。儿童隐喻修辞语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产物,具有发展递增性、感知相似性和泛灵性等特征。儿童隐喻修辞语言的发展对儿童发展成长和今后儿童的教育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邹梦雨.2-6岁儿童隐喻理解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张洋梵.基于语料库的儿童隐喻表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烨(1992.04~)女,汉族,河南漯河人,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