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浮梁在中国历史上是茶业兴盛之区,也在茶文化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在前人考究的基础上,对浮梁茶业的形成、发展、兴盛,以及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习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浮梁茶业;发展;兴盛;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81 -01
浮梁在中国历史上是茶叶兴盛之区,其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
一、浮梁茶业之兴起
关于中国饮茶历史的源头,在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著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些都是历史传说,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并没有具体的资料可以确认。但饮茶之风日渐盛行有许多资料记载,据《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其资料表明在唐开元天宝之间,饮茶风始,建中以后盛行。浮梁茶的兴起是与唐代饮茶风尚的发展兴盛同步的。在诗歌《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可以看出,在浮梁,茶业已经是一个很兴盛的行业。然而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其资料表明唐时浮梁的茶业兴盛,产量大,但是茶的质量并不高,不如蜀茶。但是关西、山东等地区的村民都饮茶,说明此时不仅仅是南方地区饮茶之风,北方饮茶风气丝毫不弱。此时,浮梁茶业主要面向普通百姓。
至宋代,浮梁茶的品质与唐相比较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是在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因为形成了大量名贵茶业品种,另一方面是大量向朝廷贡茶。浮梁茶在宋代出现大量名贵茶叶品种。《文献通考》载:“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先春、草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该书共列举了全国片茶38种名号,浮梁所在的饶州和祁门、婺源所在的歙州就达12种,接近三分之一,由此可看出浮梁茶在全国的地位。浮梁茶业虽然在宋代总体仍是兴盛,但此时全国兴起喝茶斗茶之风,出现了很多新的产茶区域,浮梁茶业也逐渐有衰微的趋势。
浮梁茶业在唐代之后的另一个高峰期便是红茶的创制生产。在唐至清代同治年间,浮梁所产皆为绿茶,在同治光绪年间,开始创制红茶,与产于祁门、建德的红茶统称为“祁红”。浮梁自创建红茶始,因品质一流,在海外极为畅销,价格也超过国外红茶,浮梁茶业又得到迅速发展,光绪末到民国初达到极盛。
二、浮梁茶业兴盛缘由
浮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在自然条件气候等各方面均适应茶树的生长,是天然的茶区。
除此之外,浮梁古县城还是昌江和北河交汇的交通要道,在古代赣东北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以昌江为轴的水系为浮梁茶业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古代陆运不发达的情况下,运输大量货物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水运。浮梁发达的水运为浮梁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基础,并且成为了全国著名的集散地。在唐朝时期,浮梁茶叶贸易要超过附近产茶大县。昌江是浮梁、祁门、婺源、休宁等县茶业最便捷的孔道,昌江周边各地的茶业只要进入昌江就可便利进入沟通中国东西南北的最重要的交通线路。
唐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强盛的一个朝代,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人民生活安定,给茶饮给予了极大的推动,唐朝禅院寺庙盛行,佛道的茶饮风气,也促使茶饮普及民间。陆羽所著《茶经》是第一部茶书,也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浮梁县城茶业的兴盛与自唐开始兴起的饮茶之风有巨大的联系,浮梁百姓好茶,客来敬茶,吃早茶,饭后喝茶。不仅如此,唐代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饮茶风气日盛,由南方地区拓展到中国北方和塞外。在《膳夫经手录》中所记载“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就能体现不仅仅是在茶业生产的南方地区普通民众饮茶,在北方也形成了饮茶的风气。然而在北方地区并无茶叶产出,所饮用茶均出于南方,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的茶业的发展。
三、浮梁茶业之影响
自唐宋始,浮梁茶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当地居民收入和官府赋税的主要来源,并且极大的促进了浮梁山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西通志》载刘禹锡答元稹书反映饶州“多乔木富室”,当地必有相当一部分富室是经营茶业而致富。据《浮梁县志》载,“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伐槠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湘吴越间为国家利其馀。”,此为风俗篇中记载浮梁普通百姓的赚钱方式,浮梁茶业即为其中一个最要的途径,解决了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的问题。
同时由于浮梁茶业的繁荣,极大推动了盛产茶业的浮北一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处于深山僻壤的浮北出现了一批繁华的集镇,典型的有桃墅、江村等。
景德镇以“一瓷二茶”文明,其中“二茶”即为浮梁茶。虽今茶业的发展并不如瓷器般兴盛,但是最早是浮梁茶业的发展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唐代盛行蒸青团茶,茶色尚绿,为益茶色青瓷茶具为佳,因为生产青瓷的越州窑在唐代越窑十分兴盛。到宋代,又开始盛行研膏团茶,茶色尚白,为显茶色黑瓷茶具为最佳。所以建窑一度十分兴盛。到明初,饮茶风尚又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这个时期盛行散茶,散茶汤色清纯,白瓷茶具更显汤色,所以明清时期茶具从唐代的崇青、宋代的崇黑转变为崇尚白色。景德镇从唐代开始历来主要生产白瓷,明清饮茶风尚对茶具开始崇尚白瓷,这极大刺激了社会对白瓷的需求,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浮梁茶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浮梁文化茶业的发展,其中采茶歌和采茶戏成为了浮梁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四、总结
浮梁茶业自生产始,成为浮梁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随着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景德镇瓷器的日趋繁盛,茶业的发展逐渐衰落,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我们研究浮梁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考察因素。浮梁茶业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民生活习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们今天研究浮梁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杨晔:《续谈助·膳夫经手录》(卷5)[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卷6)[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29;
[4]陆羽:《茶经·茶之出》(卷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5]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程廷济:《浮梁县志(乾隆版)》[M];
[7]上官俅:《江西茶叶之概况》[J].《工商通讯》
作者简介:姚丹,女,汉,江西吉安,中共党员,江西师范大学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关键词:浮梁茶业;发展;兴盛;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81 -01
浮梁在中国历史上是茶叶兴盛之区,其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
一、浮梁茶业之兴起
关于中国饮茶历史的源头,在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著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些都是历史传说,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并没有具体的资料可以确认。但饮茶之风日渐盛行有许多资料记载,据《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其资料表明在唐开元天宝之间,饮茶风始,建中以后盛行。浮梁茶的兴起是与唐代饮茶风尚的发展兴盛同步的。在诗歌《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可以看出,在浮梁,茶业已经是一个很兴盛的行业。然而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其资料表明唐时浮梁的茶业兴盛,产量大,但是茶的质量并不高,不如蜀茶。但是关西、山东等地区的村民都饮茶,说明此时不仅仅是南方地区饮茶之风,北方饮茶风气丝毫不弱。此时,浮梁茶业主要面向普通百姓。
至宋代,浮梁茶的品质与唐相比较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是在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因为形成了大量名贵茶业品种,另一方面是大量向朝廷贡茶。浮梁茶在宋代出现大量名贵茶叶品种。《文献通考》载:“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先春、草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该书共列举了全国片茶38种名号,浮梁所在的饶州和祁门、婺源所在的歙州就达12种,接近三分之一,由此可看出浮梁茶在全国的地位。浮梁茶业虽然在宋代总体仍是兴盛,但此时全国兴起喝茶斗茶之风,出现了很多新的产茶区域,浮梁茶业也逐渐有衰微的趋势。
浮梁茶业在唐代之后的另一个高峰期便是红茶的创制生产。在唐至清代同治年间,浮梁所产皆为绿茶,在同治光绪年间,开始创制红茶,与产于祁门、建德的红茶统称为“祁红”。浮梁自创建红茶始,因品质一流,在海外极为畅销,价格也超过国外红茶,浮梁茶业又得到迅速发展,光绪末到民国初达到极盛。
二、浮梁茶业兴盛缘由
浮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在自然条件气候等各方面均适应茶树的生长,是天然的茶区。
除此之外,浮梁古县城还是昌江和北河交汇的交通要道,在古代赣东北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以昌江为轴的水系为浮梁茶业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古代陆运不发达的情况下,运输大量货物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水运。浮梁发达的水运为浮梁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基础,并且成为了全国著名的集散地。在唐朝时期,浮梁茶叶贸易要超过附近产茶大县。昌江是浮梁、祁门、婺源、休宁等县茶业最便捷的孔道,昌江周边各地的茶业只要进入昌江就可便利进入沟通中国东西南北的最重要的交通线路。
唐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强盛的一个朝代,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人民生活安定,给茶饮给予了极大的推动,唐朝禅院寺庙盛行,佛道的茶饮风气,也促使茶饮普及民间。陆羽所著《茶经》是第一部茶书,也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浮梁县城茶业的兴盛与自唐开始兴起的饮茶之风有巨大的联系,浮梁百姓好茶,客来敬茶,吃早茶,饭后喝茶。不仅如此,唐代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饮茶风气日盛,由南方地区拓展到中国北方和塞外。在《膳夫经手录》中所记载“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就能体现不仅仅是在茶业生产的南方地区普通民众饮茶,在北方也形成了饮茶的风气。然而在北方地区并无茶叶产出,所饮用茶均出于南方,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的茶业的发展。
三、浮梁茶业之影响
自唐宋始,浮梁茶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当地居民收入和官府赋税的主要来源,并且极大的促进了浮梁山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西通志》载刘禹锡答元稹书反映饶州“多乔木富室”,当地必有相当一部分富室是经营茶业而致富。据《浮梁县志》载,“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伐槠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湘吴越间为国家利其馀。”,此为风俗篇中记载浮梁普通百姓的赚钱方式,浮梁茶业即为其中一个最要的途径,解决了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的问题。
同时由于浮梁茶业的繁荣,极大推动了盛产茶业的浮北一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处于深山僻壤的浮北出现了一批繁华的集镇,典型的有桃墅、江村等。
景德镇以“一瓷二茶”文明,其中“二茶”即为浮梁茶。虽今茶业的发展并不如瓷器般兴盛,但是最早是浮梁茶业的发展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唐代盛行蒸青团茶,茶色尚绿,为益茶色青瓷茶具为佳,因为生产青瓷的越州窑在唐代越窑十分兴盛。到宋代,又开始盛行研膏团茶,茶色尚白,为显茶色黑瓷茶具为最佳。所以建窑一度十分兴盛。到明初,饮茶风尚又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这个时期盛行散茶,散茶汤色清纯,白瓷茶具更显汤色,所以明清时期茶具从唐代的崇青、宋代的崇黑转变为崇尚白色。景德镇从唐代开始历来主要生产白瓷,明清饮茶风尚对茶具开始崇尚白瓷,这极大刺激了社会对白瓷的需求,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浮梁茶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浮梁文化茶业的发展,其中采茶歌和采茶戏成为了浮梁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四、总结
浮梁茶业自生产始,成为浮梁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随着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景德镇瓷器的日趋繁盛,茶业的发展逐渐衰落,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我们研究浮梁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考察因素。浮梁茶业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民生活习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们今天研究浮梁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杨晔:《续谈助·膳夫经手录》(卷5)[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卷6)[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29;
[4]陆羽:《茶经·茶之出》(卷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5]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程廷济:《浮梁县志(乾隆版)》[M];
[7]上官俅:《江西茶叶之概况》[J].《工商通讯》
作者简介:姚丹,女,汉,江西吉安,中共党员,江西师范大学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