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探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金银器作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器物种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辽代金银器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有其突出的特点,并以其精美的纹饰著称于世。深入挖掘辽代金银器的特征、装饰手法、制作工艺以及纹饰题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内容。
  关键词:辽代金银器;特征;造型艺术;探究
  辽代金银器,主要发现于我国的内蒙古、河北、北京、吉林、辽宁、山西等地区,其中尤以内蒙古地区出土数量最多,器型种类最全,同时也最精致漂亮。辽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其金银器制作工艺却十分发达。辽代金银器按照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七大类,即装饰品、马具、随葬器、宗教用品、日用物品、饮食器具以及妆洗品等。中国的金银器技术在经历了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在辽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契丹族在自身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了中原农耕文化、西域文化,形成了极具鲜明特征的金银器风格。
  一、辽代金银器的分期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辽墓的发现及大量辽代文物的出土,为研究辽代金银器的分期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通过对目前已发现的大量金银器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在公元907至1030年间,也就是辽太祖至辽圣宗时期的这一百余年中,辽代的金银器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并且这一时期的金银器非常精美别致,无论从辽代历史还是从整个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历史来看,都很具有代表性。从金银器的器型和纹饰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中原唐文化及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这一阶段应当归为辽代金银器的第一期。在公元1031至1055年的辽兴宗时期,辽代金银器在继承前期传统特征的基础上,受唐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更大。此外,这一时期宋文化繁荣发展,辽宋两国在“澶渊之盟”后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宋文化带来的影响逐渐在辽代金银器上有所显现,这可以认为是辽代金银器发展的第二期。在公元1055至1125年的辽道宗时期,辽代金银器的主要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但其中所展现出的基本文化特征却更好地表现出了宋文化带来的影响,或是直接由宋地输入,这是辽代金银器发展的第三期。其中,第一期的纹饰演变以及器型转变较为复杂,还可以详细划分为第一、第二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辽太祖至辽穆宗时期,即公元907年至968年;第二阶段为辽景宗至辽圣宗时期,即公元969年至1030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朝国力的增强,金属殡葬用具逐步开始盛行。此外,这一时期随着统治阶级对佛教的重视,佛教在辽地境内开始发展起来,金银器作为佛教用具有了初步发展;在第二期,因为辽兴宗大力崇尚佛教,在这一时期的金银器中,佛教用具数量增多,而各类生活器皿却大幅度减少;在第三期辽道宗时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出现了各类金器逐步减少、银器数量及规模不断增多等现象[1]。
  二、辽代金银器在器型方面的变化
  在第一期辽代金银器中,主要的器口形式为椭圆形、曲角形以及圆形等,其中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器型有碗、杯、盆等多种形式,而从器型种类以及主次程度的角度上来看,又可将其详细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辽代金银器的器口形式大多以花瓣形状为主,其次是圆口,最后为五角形、椭圆形以及七角形。其中,花瓣形口器涉及的多是碗、盆、杯子等,大多数都是以五瓣形的样式表现出来;圆口器型则大多用于壶与杯之中,虽然部分杯子在杯口部位呈现出圆形状态,但在腹部却仍旧为花瓣形;而椭圆形以及五角形等,则用于一些特殊器皿之中。在这一阶段,金银制作出的盆、杯以及盘,其腹部相对来说较为单薄,有着较小的弧度,并且大多数器物的圈足十分发达,这也是当时器物造型的一种“时尚”。第二阶段中的器口形式则以圆形为主,而后才是花瓣形、方形以及椭圆形,相对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碗、杯的腹部十分丰满,有着较大的弧度,并且其中大多以仿植物的装饰品为主。
  第二期的辽代金银器中,器口形式主要有圆形、海棠形、花瓣形以及椭圆形等,花瓣形口器主要用于盒子、杯子以及碟,圆形口器主要用于壶、瓶和罐,其中花瓣形还可以将之细分为五瓣、六瓣、十瓣以及十三瓣等形制。在这一期的辽代金银器中,各种宗教用具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提升,各类装饰品、马具以及殡葬器则相对较少,如在朝阳北塔天宫和地宫中,就出土了金舍利塔、金银经塔以及银菩提树等器物,这也进一步凸显出了第二期辽代金银器的主要特征。
  在第三期的辽代金银器中,器口形式为曲角形、圆形以及海棠形等。其中,花瓣形口器在原来样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瓣以及二十五瓣,椭圆口器以及方口器基本消失,海棠口器较为流行,并且整体金银制品在腹部位置更加深入,平底器以及圈足各自占据1/2。三期的辽代金银器,器口所采用的大多是花瓣口,由此可以看出,花瓣形口器一直贯穿在整个辽代金银器的发展进程中,并且越到后期,其整体花瓣数量就越多[2]。
  三、辽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以及工艺
  在辽代金银器的装饰以及纹样中,重点追求的是器物纹饰的繁缛程度。由前文可知,辽代金银器的不同发展阶段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使得器物纹饰的发展演变规律有着更加深厚的渊源,并且纹饰中呈现出不同的布局特点,如有单点装饰、满地装饰以及分区装饰等多种不同的布局模式。在第一期的辽代金银器中,因为受唐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所以其整体纹饰通常都是采用满地装饰以及环带单点式装饰等,而其中的环带单点式装饰主要用于盘子、杯子以及碗等器物。比如辽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五瓣花形金杯,其内部印有卷枝纹,底部有双鱼纹,并由放射线纹、环纹以及五角纹辅助装点。在盘子、杯子以及碗等器口的内沿中刻有花纹,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纹饰种类可以分为人物故事、植物以及动物等[3]。
  在辽代金银器第二期的纹饰中,由于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相对较少,器物纹饰虽然仍旧使用单点装饰以及满地装饰,但其中的素面器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同时,这一时期各种佛教器皿以及佛教用具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多种与佛教相关的纹饰也随之出现。
  在第三期的辽代金银器中,所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整体制作加工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各种抛光、焊接、切削以及压印等难度较高的工藝都能运用自如,且鎏金工艺使用减少。这一阶段的浮雕凸花技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体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立体装饰方式。
  四、结语
  纵观辽代金银器在纹饰、制作工艺以及器型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大多与唐代的金银器有着十分相似的艺术特征,甚至可以直接在唐代金银器中找到对应的范本。由于辽建立之初正是唐朝末年,唐文化渗透到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此外,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第一期、第二期辽代金银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对唐文化全方位效仿的现象,不仅表明其深入研究了唐代金银器制作艺术的模式,还延续了晚唐的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辽代金银器的装饰艺术价值。
  贾秀梅
  女,出生于1986年3月,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单位为赤峰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1]王晓阳.兼容承启 辽风赫赫—辽代金银器鉴赏[J].东方收藏,2020(5):40-43.
  [2]王春燕.再论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因素构成[J].西部考古,2018(1):195-210.
  [3]张彤.马背华器 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5):4-12.
其他文献
摘要:书法是历经时代打磨的一块美玉,方寸之间折射着中国式的宇宙。日本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分支,接受着传统的滋养,逐渐生枝散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壮大了书法这一本源。书法有着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底蕴,使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其他文化的现代性相区分,显得独特却略带寂寞。本文将日本书法与中国书法的历史、现状等特点结合进行讨论,思考书法走向世界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着眼于书法在中国现代社会
期刊
一提起書法,想必大家都能想到“书圣”王羲之,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字寓刚健于优美,形态多姿,笔势委婉含蓄,遒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面这36个极具气韵的单字尽显其行笔特点和用笔之技巧。我们一起欣赏。  王羲之修为至深,其书法形断意连,丰润,圆活,极具神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不胜收。《兰亭集序》字字俊秀,远不止这36个字。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期刊
摘要: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并逐步本土化,融入我国社会之中。辽金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北方少数民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在此前提下,佛教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直接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进而对佛教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对辽金时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如建筑、壁画、典籍、塑像等形式进行分析对比,以便更好地还原当时佛教的面
期刊
摘要:鱼皮画是我国十分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我国民间艺术领域的瑰宝。本文通过对鱼皮画历史的溯源,分析了鱼皮画的造型之美、工艺之美、风格之美,通过剖析其创作精神内涵,让大家感受到鱼皮画的艺术魅力。通过对鱼皮画创作技法的分析,介绍鱼皮画的民族特色和发展历程,也表明我们应大力保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继承传统,融合创新,旧中有新,通过继承和创新鱼皮画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传承并发扬民间
期刊
摘要:南昌瓷板画在2008年被选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肖像绘画、西方的肖像创作及照相技术,是一项极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工艺文化,但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本文以南昌瓷板画博物馆为依托,围绕新媒体、新科技对南昌瓷板画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提出一系列措施,让南昌瓷板画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以此获得更长久、更具生命力的流传。  关键词:南昌瓷板画;非遗;传承;创新  随
期刊
摘要:皮影戏作为一种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不断地渗透、改变皮影影人的造型和皮影戏所演绎的内容,最后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根据皮影戏的演变也可以反推出所在地域的民风民俗,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了保护和延续的作用。  关键词:东北民俗;皮影戏;望奎皮影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不仅反映了我国古
期刊
摘要:万字纹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贯穿于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蜡染是贵州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文明与美好愿望的载体。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贵州蜡染纹样中的万字纹进行解读,研究其特定的能指与所指,品读贵州蜡染万字纹中蕴含的和谐与美好寓意,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社会中的艺术诉求相结合,取其精华,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广泛应用,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民间美术。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参与东莞可园古建筑保养维护工程的经历,根据可园古建筑日常巡查和修缮情况,结合可园古建筑木结构特点,对其发生的生物病害进行剖析探讨。笔者认为木材昆虫和木材微生物是危害可园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生物因子,可园古建筑木构件在生物因子作用下主要成分被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木质强度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古建筑木结构受到破坏。同时笔者从实践出发,采取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消杀与预防,效果比较理想,总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和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因此,博物馆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传统精神的神圣使命。博物馆中的藏品最能反映文明的进化发展历程,反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博物馆在保护和维护历史珍贵文物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自身功能的开发,不断拓宽文物搜集的渠道。目前,我国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且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在建筑、
期刊
摘要: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也是这样,不同的器物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经济状态、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本文从一件北周时期的绿釉扁壶上的乐舞图案出发,探寻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之美。  关键词:北周绿釉扁壶;胡腾舞;胡旋舞;乐舞文化  在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宁夏固原的西北农耕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北周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