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为此,相关部门陆续设立了与健康和疾病防治有关的节日,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提醒更多的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保健能力。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类节日还会逐步增多。
(1)全国爱耳日(3月3日)。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等原因,我国有聋人2000万,每年新生4万聋人。听力的障碍使该人群的生活、学习有诸多的不便。1998年3月,卫生部等10个部门落实政协提案,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2)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全国爱卫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每年4月为全国“爱国卫生月”,新闻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市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掀起全民参与整治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除“四害”的热潮,以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素质,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4月21日)。癌症长期居于各类死因之首,为此,1994年起,每年的4月15日~21日被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二次理事会和三届常务理事会决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提高人民群众对肿瘤的防治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关心肿瘤患者,向肿瘤患者献爱心。
(4)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5月5日)。碘缺乏病是一种地方病,它使新生儿智力和身体发育产生障碍。我国是世界碘缺乏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在1991年罗马的国际营养会议上宣告中国将在10年内减少该病的发病率。1993年,卫生部确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1994年5月5日为首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
(5)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1990年,卫生部、教育部决定,每年的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中热量供给已基本达到标准,但营养摄人不均衡较为普遍,在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工作,倡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于普及营养知识,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全国母乳喂养日(5月20日)。母乳喂养一直作为最健康的哺乳方式被医学界推崇。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号召全世界的母亲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哺孩子。我国卫生部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5月20日为“全国母乳喂养日”。随着母乳喂养益处的大力宣传,母乳喂养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
(7)全国助残日(5月第三个星期日)。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按一家4口人计算,残疾人直接牵动着两亿人口的切身利益。1991年5月15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第四十八条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的助残日。它像一簇火,温暖了残疾人的心,带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与自信。
(8)全国爱眼日(6月6日)。1996年,卫生部、国家教委等12个单位做出决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并强调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广大青少年。我国约有1000万儿童患斜视、弱视等眼疾。利用爱眼日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用眼卫生及防治眼病的常识教育,提高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眼保健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9)全国爱牙日(9月20日)。我国牙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9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疾病预防工作,落实以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普及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
(10)全国防治高血压日(10月8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成倍增加,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威胁人民生命的主要疾病。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防治高血压日”。
(11)全国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国家计生委确定从2000年起每年10月28日为“全国男性健康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面临的竞争压力远大于女性。有关研究表明:男性的生命质量和寿命通常比女性低。男性患病比例远高于女性,保护男性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2)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第一周)。1998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同年卫生部规定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为“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各地卫生部门将在此期间开展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识别假冒伪劣食品图片实物展览、食品专家现场咨询和普及食品卫生科学知识等活动,动员越来越多的群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编辑 汤知慧)
(1)全国爱耳日(3月3日)。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等原因,我国有聋人2000万,每年新生4万聋人。听力的障碍使该人群的生活、学习有诸多的不便。1998年3月,卫生部等10个部门落实政协提案,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2)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全国爱卫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每年4月为全国“爱国卫生月”,新闻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市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掀起全民参与整治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除“四害”的热潮,以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素质,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4月21日)。癌症长期居于各类死因之首,为此,1994年起,每年的4月15日~21日被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二次理事会和三届常务理事会决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提高人民群众对肿瘤的防治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关心肿瘤患者,向肿瘤患者献爱心。
(4)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5月5日)。碘缺乏病是一种地方病,它使新生儿智力和身体发育产生障碍。我国是世界碘缺乏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在1991年罗马的国际营养会议上宣告中国将在10年内减少该病的发病率。1993年,卫生部确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1994年5月5日为首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
(5)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1990年,卫生部、教育部决定,每年的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中热量供给已基本达到标准,但营养摄人不均衡较为普遍,在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工作,倡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于普及营养知识,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全国母乳喂养日(5月20日)。母乳喂养一直作为最健康的哺乳方式被医学界推崇。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号召全世界的母亲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哺孩子。我国卫生部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5月20日为“全国母乳喂养日”。随着母乳喂养益处的大力宣传,母乳喂养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
(7)全国助残日(5月第三个星期日)。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按一家4口人计算,残疾人直接牵动着两亿人口的切身利益。1991年5月15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第四十八条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的助残日。它像一簇火,温暖了残疾人的心,带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与自信。
(8)全国爱眼日(6月6日)。1996年,卫生部、国家教委等12个单位做出决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并强调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广大青少年。我国约有1000万儿童患斜视、弱视等眼疾。利用爱眼日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用眼卫生及防治眼病的常识教育,提高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眼保健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9)全国爱牙日(9月20日)。我国牙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9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疾病预防工作,落实以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普及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
(10)全国防治高血压日(10月8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成倍增加,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威胁人民生命的主要疾病。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防治高血压日”。
(11)全国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国家计生委确定从2000年起每年10月28日为“全国男性健康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面临的竞争压力远大于女性。有关研究表明:男性的生命质量和寿命通常比女性低。男性患病比例远高于女性,保护男性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2)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第一周)。1998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同年卫生部规定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为“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各地卫生部门将在此期间开展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识别假冒伪劣食品图片实物展览、食品专家现场咨询和普及食品卫生科学知识等活动,动员越来越多的群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编辑 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