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水条播的优势为省工、省力、省成本,但是由于其风险高、后期易倒伏和出米率低的缺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寒地水稻种植地区一直不被推广。今年建三江管理局研究所通过大区示范的方法,研究水稻品種空育131和龙粳46在水条播旱管栽培模式下对水稻产量和抗倒伏的影响。结果表明,空育131和龙粳46水条播的产量分别为464.8kg/亩和481.8kg/亩;水条播旱管栽培模式下抗倒伏特性比较好;水条播的成本要比正常插秧田的成本低375元/亩,从综合效益方面看,插秧田的效益比水条播田的效益要高15元/亩。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食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也是建三江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100%采用了育秧移栽的栽培方式。近年来水稻价格一路走高,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效益却始终保持在300-350元/亩,因此,水条播和旱直播成为了重点研究方向。建三江地区普遍为白浆土,土壤通透性差、保水能力强,土壤特点不适合旱直播,因此水直播旱管栽培模式成为了建三江管理局的研究方向。
水稻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后,齐穗后21-30d是敏感时期,茎秆基部的2-3个节间是敏感节位。倒伏处理与水稻品种自身农艺性状内因有关外,自然因素(如台风或风暴降雨等)与栽培管理措施是重要外因。栽培管理措施与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系,已有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种植方式下肥料种类(氮、磷、钾、硅等)及其施用数量、时间、比例等,水分灌溉管理模式和种植基本苗等方面。
1试验材料
1.1 供试品种
空育131芽种,臭氧消毒快速催芽,主茎叶数11片。
龙粳46芽种,臭氧消毒快速催芽,主茎叶数11片。
1.2 供试机械
洋马侧深施肥机。
2试验方法
2015年秋天旋地,使用激光平地器平整土地。2016年4月29日打浆整地,扬底肥,尿素6.6kg,磷酸二铵8.0kg,硫酸钾11.0kg。5月8日施用播前封闭药25%噁草酮,封闭3天,撤水。待水排干表面成泥浆状使用洋马测深施肥机和手拉播种器播种,播种量8.0kg/亩。播种后晒田,待土壤表面出现裂缝时补水,浸泡2天排干水层,反复直至5月21日出芽。出芽后仍保持干干湿湿状态,避免5月份和6月份低温大水长期浸泡导致绵腐病和立针不直不立。
在水稻3叶期施用断乳肥,尿素2.0kg/亩,3.5-4叶期施用分蘖肥,尿素2.4kg/亩,并且及时人工喷药防除稗草和水田阔叶杂草,稻杰80ml 灭草松150ml/亩人工喷雾,施药前排干水层,施药2天后补水。6月末-7月初人工背负弥雾机喷施速克毙20g/亩防治潜叶蝇。7月22日-8月15日喷施杀菌剂 磷酸二氢钾防病促早熟,杀菌剂全期施用3次防治稻瘟病,磷酸二氢钾全期施用4次促早熟。7月20日追施尿素3.5kg/亩,全期水层保持干干湿湿状态,实现水条播旱管理,防止长期大水浸泡根系不发达、扎根浅出现大面积倒伏情况发生。
3结果与分析
3.1气象条件
2016年终霜5月8日,初霜10月4日,无霜期148天,≥10℃活动积温2678.3℃,积温初日5月7日,终日9月26日。4-9月份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16.0℃,比2015年高0.2℃,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水稻出芽慢,生育期延迟;4-9月份总降雨量517.9mm,比2015年多14.8mm;日照时数1022.8h,比2015年少62.3h。
3.2 田间调查
从研究可以看出,水条播的水稻由于播种晚,生育期也延后。正常插秧水稻进入返青期水条播水稻刚刚立针、抽穗期要比正常插秧水稻晚10天左右,齐穗期条播田要比插秧田推迟10天左右,成熟期要推迟15天左右。因此,水条播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正常插秧水稻。并且,由于生育期的推迟,虫害也相应的推迟。潜叶蝇危害正常插秧水稻一般在6月初-6月中旬左右,而经过观察水条播水稻遭潜叶蝇危害在6月中旬-6月末左右,因此,防虫时间也要做相应调整。
3.3产量调查
通过秋天测产数据可以看出,空育131和龙粳46在空壳率和空瘪率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在有效穗数方面和穗粒数方面,龙粳46要比空育131分别高90穗和3.5粒;结实率方面空育131的表现要比龙粳46高0.7%;产量方面龙粳46要比空育131高17kg/亩。分析原因是龙粳46品种播种使用手拉播种器,播种密度要比洋马侧深施肥机播种密度大,导致龙粳46的平方米株数比空育131的大。
3.4 成本分析
水条播成本为865元,插秧田成本为1150元。水条播的成本要比正常插秧田的成本低285元。高出的成本主要表现在春季大棚育秧、春季插秧和农业设施折旧方面,包括人工、肥料、药剂、塑料薄膜等费用,而水条播在这方面的成本为0,没有投入。如果人工茎叶喷施除草药剂除草成功的话水条播的成本会再降低90元/亩,相应的水条播成本要比插秧田低375元/亩左右。
总之,水条播旱管和插秧田各有优势和劣势。水条播旱管方面成本优势比较明显,省工、省时、省力;与传统水条播栽培模式相比,水条播旱管的抗倒伏能力明显要好;效益方面插秧田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水条播旱管的风险比插秧田的要大,表现在出苗晚、5-6月份低温易出现绵腐病、后期抽穗晚成熟晚。
(作者单位:156300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食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也是建三江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100%采用了育秧移栽的栽培方式。近年来水稻价格一路走高,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效益却始终保持在300-350元/亩,因此,水条播和旱直播成为了重点研究方向。建三江地区普遍为白浆土,土壤通透性差、保水能力强,土壤特点不适合旱直播,因此水直播旱管栽培模式成为了建三江管理局的研究方向。
水稻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后,齐穗后21-30d是敏感时期,茎秆基部的2-3个节间是敏感节位。倒伏处理与水稻品种自身农艺性状内因有关外,自然因素(如台风或风暴降雨等)与栽培管理措施是重要外因。栽培管理措施与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系,已有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种植方式下肥料种类(氮、磷、钾、硅等)及其施用数量、时间、比例等,水分灌溉管理模式和种植基本苗等方面。
1试验材料
1.1 供试品种
空育131芽种,臭氧消毒快速催芽,主茎叶数11片。
龙粳46芽种,臭氧消毒快速催芽,主茎叶数11片。
1.2 供试机械
洋马侧深施肥机。
2试验方法
2015年秋天旋地,使用激光平地器平整土地。2016年4月29日打浆整地,扬底肥,尿素6.6kg,磷酸二铵8.0kg,硫酸钾11.0kg。5月8日施用播前封闭药25%噁草酮,封闭3天,撤水。待水排干表面成泥浆状使用洋马测深施肥机和手拉播种器播种,播种量8.0kg/亩。播种后晒田,待土壤表面出现裂缝时补水,浸泡2天排干水层,反复直至5月21日出芽。出芽后仍保持干干湿湿状态,避免5月份和6月份低温大水长期浸泡导致绵腐病和立针不直不立。
在水稻3叶期施用断乳肥,尿素2.0kg/亩,3.5-4叶期施用分蘖肥,尿素2.4kg/亩,并且及时人工喷药防除稗草和水田阔叶杂草,稻杰80ml 灭草松150ml/亩人工喷雾,施药前排干水层,施药2天后补水。6月末-7月初人工背负弥雾机喷施速克毙20g/亩防治潜叶蝇。7月22日-8月15日喷施杀菌剂 磷酸二氢钾防病促早熟,杀菌剂全期施用3次防治稻瘟病,磷酸二氢钾全期施用4次促早熟。7月20日追施尿素3.5kg/亩,全期水层保持干干湿湿状态,实现水条播旱管理,防止长期大水浸泡根系不发达、扎根浅出现大面积倒伏情况发生。
3结果与分析
3.1气象条件
2016年终霜5月8日,初霜10月4日,无霜期148天,≥10℃活动积温2678.3℃,积温初日5月7日,终日9月26日。4-9月份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16.0℃,比2015年高0.2℃,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水稻出芽慢,生育期延迟;4-9月份总降雨量517.9mm,比2015年多14.8mm;日照时数1022.8h,比2015年少62.3h。
3.2 田间调查
从研究可以看出,水条播的水稻由于播种晚,生育期也延后。正常插秧水稻进入返青期水条播水稻刚刚立针、抽穗期要比正常插秧水稻晚10天左右,齐穗期条播田要比插秧田推迟10天左右,成熟期要推迟15天左右。因此,水条播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正常插秧水稻。并且,由于生育期的推迟,虫害也相应的推迟。潜叶蝇危害正常插秧水稻一般在6月初-6月中旬左右,而经过观察水条播水稻遭潜叶蝇危害在6月中旬-6月末左右,因此,防虫时间也要做相应调整。
3.3产量调查
通过秋天测产数据可以看出,空育131和龙粳46在空壳率和空瘪率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在有效穗数方面和穗粒数方面,龙粳46要比空育131分别高90穗和3.5粒;结实率方面空育131的表现要比龙粳46高0.7%;产量方面龙粳46要比空育131高17kg/亩。分析原因是龙粳46品种播种使用手拉播种器,播种密度要比洋马侧深施肥机播种密度大,导致龙粳46的平方米株数比空育131的大。
3.4 成本分析
水条播成本为865元,插秧田成本为1150元。水条播的成本要比正常插秧田的成本低285元。高出的成本主要表现在春季大棚育秧、春季插秧和农业设施折旧方面,包括人工、肥料、药剂、塑料薄膜等费用,而水条播在这方面的成本为0,没有投入。如果人工茎叶喷施除草药剂除草成功的话水条播的成本会再降低90元/亩,相应的水条播成本要比插秧田低375元/亩左右。
总之,水条播旱管和插秧田各有优势和劣势。水条播旱管方面成本优势比较明显,省工、省时、省力;与传统水条播栽培模式相比,水条播旱管的抗倒伏能力明显要好;效益方面插秧田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水条播旱管的风险比插秧田的要大,表现在出苗晚、5-6月份低温易出现绵腐病、后期抽穗晚成熟晚。
(作者单位:156300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