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曾想过与学生们分别时的情景,会是泪眼涟涟,还是微笑祝福。对于学生的离去,分别之初,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总觉得两年时间太快。毕业典礼结束的时候,家长纷纷走上前来,学生们也把我重重包围,准备离去的时候,分别的伤感一下子涌上心头。
正在我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一双手伸过来,尝试着为我擦去脸上的泪水,随之我看到了子鹏那微笑的脸庞。他小声地告诉我:“中学离这里很近,我会随时回来看您的。”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但是它出自子鹏口中,让我觉得是如此温暖。
刚刚接触子鹏,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冲动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大打出手,面对老师的制止无动于衷。上课,遇到不喜欢的老师(他所谓的不喜欢就是不如他意,不顺他心),不仅捣乱,而且敢公然顶撞。在全校场合下也不例外,只要不高兴,就唠唠叨叨,有时竟然一跑了之。
面对子鹏,我感到了教育的苍白无力,无论老师是好言相劝,还是疾声厉色,收效都甚微。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大“吵”一架。我甚至从心中讨厌他,因为他给了我太多的难堪、不知所措。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和他妈妈约好了时间。
我依照约定,来到那个位于新街口的小胡同,开始努力地寻找。就在我来到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门口,准备询问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子鹏。我叫住了他,本以为会看见一张愤怒或是没有表情的脸,听到生硬、冷冰冰的话语。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副既惊讶又兴奋的表情,是一声亲切的呼唤:“庄老师。”也许是一天的时间早已消磨了愤怒,也许是孩子的那声呼唤,告诉我:我是老师,做老师就要爱孩子,什么样的孩子都要爱!随着他的脚步,我来到院子的最里边。
进了屋,又是惊讶。破旧的一间半平房,乱七八糟的东西堆了一地,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什么。屋子里唯一的一张桌子上碗、盘子、筷子……占据了孩子写作业的空间,他只能坐小板凳趴在椅子上写作业。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该说什么好。“老师您喝水。”我掩饰住了自己的表情。
他的妈妈到家后,我们的谈话围绕子鹏展开,没有责骂,没有埋怨,有的是对子鹏的认可和今后的希望。最后,我蹲下身子,对子鹏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记得刚刚认识他的时候,我也这样问过,他当时不屑一顾地告诉我“不可能”,那表情好像在笑我幼稚。然而今天,他想了好一会儿,我没有催促,没有不耐烦,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也许吧。”子鹏说。
通过家访及与子鹏妈妈的几次长谈后,我找到了子鹏性格形成的原因。
孤独与闭塞的童年——锻炼胆量的速成办法:子鹏刚出生,父母工作比较忙,就被送到远在农村的姥姥家。姥姥一个人带着子鹏,为了省事很少出门。子鹏的童年是在孤独与闭塞中度过的。三岁左右,妈妈把他接回了北京,发现了他性格中的弱点甚是着急,于是就采用了一些自认为练胆的速成办法,从高高的台阶上跳下来,不跳就不能回家;在商场里,制造子鹏与自己走失的情景……一系列的行为,在她看来也许子鹏的胆量大了,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子鹏性格中暴虐、较少同情心的由来。
幼儿园教育的误差——孩子的年幼无知:妈妈没有很多的时间照顾子鹏,便把他送入了幼儿园。聪明伶俐、虎头虎脑的子鹏深得老师的喜爱。那个喜欢他的老教师让子鹏管理大家,她还告诉子鹏:“不听话就可以‘教训’他。”孩子幼小无知,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害处,还隐隐为此而高兴,以为自己的强大。因此从这以后,谁不如子鹏的意,他就大打出手。
母亲教育的简单——恶性循环中行为的愈演愈烈。这样的幼儿园教育让妈妈痛心和担忧,于是在子鹏刚刚满五周岁的时候,就托人把他送入一所小学。可是为时已晚,孩子的性格已然形成。在班中成了人见人怕的“小霸王”。放学的时候,也是子鹏妈妈最为难堪的时候,不是面对家长们的指责,就是聆听老师的状告。本就劳累了一天,还要面对这样的一幕幕,气不打一处来,子鹏便成了她宣泄的对象。恶性循环中,子鹏越演越烈,已然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母亲只好把他转学。
听到这中间的曲折,我对子鹏再也没有埋怨。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我开始和他妈妈长时间沟通,帮助转变家庭教育的方法。
妈妈、爸爸由于工作较忙,很少给予子鹏应有的关心和爱护,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喜怒哀乐等。于是我建议家长,就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周六、周日带他出去玩玩,这也是一种放松和宣泄。
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改进。所以我建议家长给予他更多的耐心,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采取“冷处理”。即不急于发表意见,也不在自己不冷静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不在子鹏的气头上与他发生冲突。换过去的歇斯底里为耐心细致地讲道理,在讲理的同时多设身处地地为子鹏着想,给予理解。
给家长提的建议,实质上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最开始我对子鹏的态度就是简单粗暴的,以致于他对我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之间的关系进入了恶性循环状态。那次家访,给我的震动很大,我意识到了自己方法的恶劣,于是在指导家长的同时,我时刻对自己说:“爱子鹏,给他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家访后,我惊喜地发现,我对子鹏的印象转变了。每每看到他的时候,都会想起他在家门口亲切地叫我“老师”;趴在小椅子上认真写作业;二年级时,为了帮妈妈减轻负担就坚持自己上下学……我深信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些发现,令我自己都震惊,同样的他在我心目中印象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爱与理解。
在与子鹏的相处中,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口,我要做到说话算数。因为他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
一次,我觉得他的字写得不好看,便让他改一改,他问我改几个,我随口说道“十个吧”。于是子鹏认真地改好了十个字,我一见很高兴,就说:“再把其他不好的字全都改过来。”子鹏一听就急了,大声地冲我嚷:“说话不算数!”我没有想到子鹏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想一想的确是自己做得不对。我诚恳地向子鹏道了歉,同时又讲明我的想法,告诉他写得一笔好字是多么重要。子鹏没有说话,也没有再发脾气。第二天,我却惊喜地发现子鹏的作业写得格外认真。后来,子鹏的妈妈惊奇地问我,用的什么方法让子鹏写好字的?这是她一直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我知道这是因为——尊重。
我还调动全班同学的力量,让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子鹏,给予他转变的时间,给予他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再加之,我经常在班中表扬他,在一次评比中,他成为了班级最有爱心的学生。
这一系列的做法之后,我发现子鹏变了,这是大家公认的。
毕业临近,学生们都在积极地写同学录。子鹏拿来漂亮的本子递给我:“您能帮我写吗?我想让您第一个写。”我感动地点点头。他笑了,又趴在我耳边小声说:“我们已经是朋友了。”说完一溜烟儿地跑了,我鼻子一酸……
面对与子鹏的分别,我曾有太多的不舍与不放心。但是今天,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容,听到了他懂事的话语,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正在我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一双手伸过来,尝试着为我擦去脸上的泪水,随之我看到了子鹏那微笑的脸庞。他小声地告诉我:“中学离这里很近,我会随时回来看您的。”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但是它出自子鹏口中,让我觉得是如此温暖。
刚刚接触子鹏,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冲动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大打出手,面对老师的制止无动于衷。上课,遇到不喜欢的老师(他所谓的不喜欢就是不如他意,不顺他心),不仅捣乱,而且敢公然顶撞。在全校场合下也不例外,只要不高兴,就唠唠叨叨,有时竟然一跑了之。
面对子鹏,我感到了教育的苍白无力,无论老师是好言相劝,还是疾声厉色,收效都甚微。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大“吵”一架。我甚至从心中讨厌他,因为他给了我太多的难堪、不知所措。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和他妈妈约好了时间。
我依照约定,来到那个位于新街口的小胡同,开始努力地寻找。就在我来到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门口,准备询问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子鹏。我叫住了他,本以为会看见一张愤怒或是没有表情的脸,听到生硬、冷冰冰的话语。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副既惊讶又兴奋的表情,是一声亲切的呼唤:“庄老师。”也许是一天的时间早已消磨了愤怒,也许是孩子的那声呼唤,告诉我:我是老师,做老师就要爱孩子,什么样的孩子都要爱!随着他的脚步,我来到院子的最里边。
进了屋,又是惊讶。破旧的一间半平房,乱七八糟的东西堆了一地,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什么。屋子里唯一的一张桌子上碗、盘子、筷子……占据了孩子写作业的空间,他只能坐小板凳趴在椅子上写作业。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该说什么好。“老师您喝水。”我掩饰住了自己的表情。
他的妈妈到家后,我们的谈话围绕子鹏展开,没有责骂,没有埋怨,有的是对子鹏的认可和今后的希望。最后,我蹲下身子,对子鹏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记得刚刚认识他的时候,我也这样问过,他当时不屑一顾地告诉我“不可能”,那表情好像在笑我幼稚。然而今天,他想了好一会儿,我没有催促,没有不耐烦,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也许吧。”子鹏说。
通过家访及与子鹏妈妈的几次长谈后,我找到了子鹏性格形成的原因。
孤独与闭塞的童年——锻炼胆量的速成办法:子鹏刚出生,父母工作比较忙,就被送到远在农村的姥姥家。姥姥一个人带着子鹏,为了省事很少出门。子鹏的童年是在孤独与闭塞中度过的。三岁左右,妈妈把他接回了北京,发现了他性格中的弱点甚是着急,于是就采用了一些自认为练胆的速成办法,从高高的台阶上跳下来,不跳就不能回家;在商场里,制造子鹏与自己走失的情景……一系列的行为,在她看来也许子鹏的胆量大了,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子鹏性格中暴虐、较少同情心的由来。
幼儿园教育的误差——孩子的年幼无知:妈妈没有很多的时间照顾子鹏,便把他送入了幼儿园。聪明伶俐、虎头虎脑的子鹏深得老师的喜爱。那个喜欢他的老教师让子鹏管理大家,她还告诉子鹏:“不听话就可以‘教训’他。”孩子幼小无知,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害处,还隐隐为此而高兴,以为自己的强大。因此从这以后,谁不如子鹏的意,他就大打出手。
母亲教育的简单——恶性循环中行为的愈演愈烈。这样的幼儿园教育让妈妈痛心和担忧,于是在子鹏刚刚满五周岁的时候,就托人把他送入一所小学。可是为时已晚,孩子的性格已然形成。在班中成了人见人怕的“小霸王”。放学的时候,也是子鹏妈妈最为难堪的时候,不是面对家长们的指责,就是聆听老师的状告。本就劳累了一天,还要面对这样的一幕幕,气不打一处来,子鹏便成了她宣泄的对象。恶性循环中,子鹏越演越烈,已然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母亲只好把他转学。
听到这中间的曲折,我对子鹏再也没有埋怨。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我开始和他妈妈长时间沟通,帮助转变家庭教育的方法。
妈妈、爸爸由于工作较忙,很少给予子鹏应有的关心和爱护,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喜怒哀乐等。于是我建议家长,就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周六、周日带他出去玩玩,这也是一种放松和宣泄。
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改进。所以我建议家长给予他更多的耐心,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采取“冷处理”。即不急于发表意见,也不在自己不冷静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不在子鹏的气头上与他发生冲突。换过去的歇斯底里为耐心细致地讲道理,在讲理的同时多设身处地地为子鹏着想,给予理解。
给家长提的建议,实质上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最开始我对子鹏的态度就是简单粗暴的,以致于他对我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之间的关系进入了恶性循环状态。那次家访,给我的震动很大,我意识到了自己方法的恶劣,于是在指导家长的同时,我时刻对自己说:“爱子鹏,给他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家访后,我惊喜地发现,我对子鹏的印象转变了。每每看到他的时候,都会想起他在家门口亲切地叫我“老师”;趴在小椅子上认真写作业;二年级时,为了帮妈妈减轻负担就坚持自己上下学……我深信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些发现,令我自己都震惊,同样的他在我心目中印象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爱与理解。
在与子鹏的相处中,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口,我要做到说话算数。因为他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
一次,我觉得他的字写得不好看,便让他改一改,他问我改几个,我随口说道“十个吧”。于是子鹏认真地改好了十个字,我一见很高兴,就说:“再把其他不好的字全都改过来。”子鹏一听就急了,大声地冲我嚷:“说话不算数!”我没有想到子鹏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想一想的确是自己做得不对。我诚恳地向子鹏道了歉,同时又讲明我的想法,告诉他写得一笔好字是多么重要。子鹏没有说话,也没有再发脾气。第二天,我却惊喜地发现子鹏的作业写得格外认真。后来,子鹏的妈妈惊奇地问我,用的什么方法让子鹏写好字的?这是她一直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我知道这是因为——尊重。
我还调动全班同学的力量,让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子鹏,给予他转变的时间,给予他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再加之,我经常在班中表扬他,在一次评比中,他成为了班级最有爱心的学生。
这一系列的做法之后,我发现子鹏变了,这是大家公认的。
毕业临近,学生们都在积极地写同学录。子鹏拿来漂亮的本子递给我:“您能帮我写吗?我想让您第一个写。”我感动地点点头。他笑了,又趴在我耳边小声说:“我们已经是朋友了。”说完一溜烟儿地跑了,我鼻子一酸……
面对与子鹏的分别,我曾有太多的不舍与不放心。但是今天,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容,听到了他懂事的话语,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