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是艺术的缔造者。每一堂课在教室眼中都是一个需要不断雕琢、打磨的艺术品。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信息库,知识点传输者。因为,课堂不过是教师“满堂灌”的一个途径,只要教师说完了,课便上完了。至于学生能不能跟上,课堂气氛怎么样,不重要!学生只要听就好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听课效率低,课堂气氛也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明明可以雕琢成青花瓷的艺术品,却仅仅成为了一个盛水的陶瓷罐。这似乎背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是每一个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语文教学的情景,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那么,如何创设语文情境呢?比如说, 在讲解《声声慢》时,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停留在学生自读、齐读、教师泛读这样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上。学生不能体会情感,自然读不出感情。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寒冷凄清的傍晚,满地梧桐落叶,词人独坐窗台,看着外面的凄风苦雨,回想自身的孤苦伶仃,满面愁容。配上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深临其境,借助幻灯片来一个“穿越”,以李清照的身份来读这首诗,相信同学们的情感表达会更深刻、更到位、更有感染力。这就是情境创设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二、借助多媒体,点燃激情
多媒体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有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与多媒体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比如说,《国殇》这首诗,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加之屈原的文章比较难懂,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将士们这种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有关战争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战争的惨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潜藏内心的爱国情感由内而外激发出来,在课文中得到释放。 再配以伤感的乐调,让学生去诵读,这样一首晦涩难懂的诗歌教学就变成了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会。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而不是负担。
三、轉变角色,培养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有转变角色,勇于“放手”,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能让学生长久地爱上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指导者”“启发者”,而不是讲演者。教师的过多参与只能是学生的“不独立、不思考”,有时候我们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能做好。 教师过分细致的讲解反而是在侵占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怠于思考。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会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做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依然是主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兴趣,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陪学生一起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语文教学的情景,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那么,如何创设语文情境呢?比如说, 在讲解《声声慢》时,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停留在学生自读、齐读、教师泛读这样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上。学生不能体会情感,自然读不出感情。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寒冷凄清的傍晚,满地梧桐落叶,词人独坐窗台,看着外面的凄风苦雨,回想自身的孤苦伶仃,满面愁容。配上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深临其境,借助幻灯片来一个“穿越”,以李清照的身份来读这首诗,相信同学们的情感表达会更深刻、更到位、更有感染力。这就是情境创设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二、借助多媒体,点燃激情
多媒体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有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与多媒体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比如说,《国殇》这首诗,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加之屈原的文章比较难懂,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将士们这种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有关战争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战争的惨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潜藏内心的爱国情感由内而外激发出来,在课文中得到释放。 再配以伤感的乐调,让学生去诵读,这样一首晦涩难懂的诗歌教学就变成了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会。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而不是负担。
三、轉变角色,培养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有转变角色,勇于“放手”,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能让学生长久地爱上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指导者”“启发者”,而不是讲演者。教师的过多参与只能是学生的“不独立、不思考”,有时候我们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能做好。 教师过分细致的讲解反而是在侵占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怠于思考。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会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做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依然是主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兴趣,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陪学生一起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