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孩子还小”为借口越俎代庖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n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早写字不如早下厨(范先生,30岁,高校研究员)


  朱棣文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能源部长。他主张“让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学会下厨”,说美国的幼儿园教育强调做实验,小学生走进实验室大都知道各种器材的操作方法,也很有安全意识。而不少中国小学生却连煎鸡蛋、煮鸡蛋都不会,怎么可能懂实验?
  我儿子就读幼儿园中班时,身边的小伙伴们回家后人人都上兴趣班,家长更关心孩子“先学写字还是先学奥数”。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妈妈们都觉得孩子要在上小学前写一手好字。有几位爸爸跟我一样持反对意见,我们认为幼儿的手臂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想写好字就必须握笔靠近笔尖,会养成不良握笔习惯。而且,幼儿写字时身子和头更容易歪到一边,导致近视、弓背、脊柱侧弯等问题。
  我比较推崇朱棣文的教育理念,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下厨帮工,我称之为“厨房教育”。我认为厨房教育有以下好处——
  通过在厨房的锻炼,能提升孩子双手的灵巧度。
  斯坦福大学的弗兰克·威尔逊教授是一位专门研究双手和大脑协同进化的专家。他说:“人类是靠动手来区别事物的生物。我们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做事、创造, 要靠我们的双手去感知。削弱幼儿的动手能力会让大脑感到困惑。”
  我从儿子婴儿时期就注意对他的双手进行刺激,让他的手跟脑一同玩游戏:用塑料刀切开蛋糕、把不同颜色的豆子捡到不同的容器里等。
  从4岁开始他妈妈做饭的时候就让他择菜、剥蒜、挑豆子。在大人保护下,他学习用小热水壶烧水、泡面,把自己的小碗洗干净。上幼儿园大班后,他能使用微波炉,会用电饭锅煮粥。妈妈教他加工简单的食物,让他负责扔垃圾、给垃圾桶套新的垃圾袋。不要小看这些家务,单说给垃圾桶套新的垃圾袋,我儿子就花了一个多月才完全掌握要领与技巧。
  上小学后,我儿子一周要洗碗三次。在此过程中,他对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常探索泡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洗洁精可以除油腻,为什么热水洗碗更干净,为什么油会漂在水面上……他不断思考,缠着我教他做简单的化学实验。我还指导他自制酵素洗洁精,分装成小瓶送给同学做礼物。
  开发双手的同时开发智力。
  我们手部的神经是与大脑中枢神经相连的。科学家有个共识,对孩子手部的刺激,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脑部功能。而对幼儿来说,亲手做家务过程中小手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会让他终生受益。
  从儿子三岁开始,我们就不再帮他剥虾,想吃就让他自己剥。面对美味,一开始他不会剥,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用嘴啃,吃得很艰难。我就给他做示范,教他用手剥,去掉虾皮以后,再教他用指甲把虾线剔掉。这个动作非常锻炼手指的小肌肉群。到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他已经能用牙签把活虾的虾线挑出来了。儿子在厨房与虾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妈妈还有意引导他通过计算虾的个数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可以说,在厨房帮工,儿子既锻炼了手指协调性,又开发了智力。
  幼儿园老师发现我儿子剥虾特别拿手,称他为“剥虾大王”;得知他做家务有一套,又让他给小朋友们上一节家务课。儿子请我们帮忙。他妈妈借机教他简单的统筹学原理——如何高效地把事情做好。儿子以擦桌子为例跟小朋友们讲:“首先扫掉垃圾,然后用洗洁精擦一遍,再用厨房纸巾擦一遍,桌子就非常干净了。”他告诉小朋友,他曾尝试打乱次序,但都没有这样做省力。
  儿子读小学之后学习成绩很棒。他善于思考,勤于实验,凡事都喜欢探索。我更自豪的是他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夫妻出差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他挨饿。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精神独立的前提。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上过分依赖家长的孩子,往往也会在品格上晚熟。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最好不要逼他们写字、算算术,而应带他们多做家务,培养生活能力的同时又能够刺激大脑的发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家长的“代劳病”(王女士,35岁,微商代理)


  我女儿4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因工作原因迁居到新加坡。开学当日,老师在大门口欢迎小朋友。老师问:“你叫什么?”女儿说:“孙淑妍。”老师问:“淑妍怎么写呢?”我不假思索地替女儿回答:“淑女的淑……”
  老师对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蹲下身来与我女儿四目相对,又温柔地问了一遍。我意识到自己越俎代庖了——在我看来,不识字的女儿肯定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没想到,女儿伸出手指在老师掌心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女儿入园后适应得很快。小朋友们在放学后跟着家长们去串门。她羡慕这种活动,撒娇地问我:“妈妈,你能不能邀请一下同学们?”
  我立刻代劳,打一圈电话询问妈妈们要不要某天放学后来我家。人家都说自己要先问孩子有没有和其他孩子有约,还要问孩子愿不愿意来我家玩。
  这种集体性的反应令我吃惊,咱们中国家长很容易就替孩子做决定了,不会如此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女儿伤心地问:“我是不受欢迎的孩子吗?”在我的安慰下,她忐忑不安地等待回复。不久之后,孩子们纷纷自己打电话过来。3个孩子愿意来,另外5个孩子已有约,还有2个孩子不愿来,但他们很有礼貌地讲了原因。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新加坡与中国在育儿文化方面的差异——在“邀约小朋友”的事情上,我做了一个没头没脑的中介。这原本是孩子们的事情,我在中间插一脚,添了乱,还让其他家长觉得我是个没有界限感的中国人。
  在国内的时候,我常批评老人在有意无意中越俎代庖。因为女儿反应比较慢,当有人問女儿:“小朋友,你几岁了?”爷爷奶奶总是抢着替孩子回答。甚至上电梯,有人问:“小妹妹到几楼?”爷爷奶奶也抢着回答。女儿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还不太敢回答此类的问题。我一直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妈妈”自居,没想到与新加坡的父母们一比较,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新加坡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堂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有一次,我问儿童教育专家:“我女儿特别爱逞能,一点也不虚心。比如她洗碗时搞得乱七八糟,我就教她怎么洗,结果她不但不领情,还跟我大吵。”
  专家回答我:“四五岁的孩子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华人家长们大都好为人师,觉得要先教会孩子再放手让孩子做。事实上,幼儿就是在探索与犯错误中成长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她洗碗之后再收拾残局。”
  回家后,我按照专家的建议去做。经过三个月“一团糟的洗碗”后,女儿自己摸索出了如何独立地洗好碗,我返工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上幼儿园大班后,女儿可以洗干净全家的碗,爷爷奶奶听说后都无比惊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变得越来越能干。有一次,我无意识中替女儿回答了一个有关体操的问题,我话音还没落她就急了:“妈妈,我还在思考,你就说出答案了!我不喜欢你这样把我当作小baby,我要自己和人家说话!”看到女儿发火,我赶紧道歉,然后闪到一边,让女儿自己和一个同学家长聊天。女儿能够对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这让我很惊讶。
  还有一次,我接女儿放学回家,突然下起了雨,好在我带了一把大伞。女儿骑着自行车,我想撑着伞罩住她,便一路小跑地追她。她却说:“这样太奇怪了!我不需要你给我撑伞。”我解释说:“妈妈撑着伞,你慢慢骑车不也挺好吗?”女儿严肃地说:“路上都是我的同学,你看哪一个妈妈在为孩子撑伞?”
  我四下一看,还真的没有。于是,女儿自己骑着车冒雨回家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做得太多,反而会让孩子反感,甚至让孩子能力退化。反之,如果我们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能力的增长和内心的成熟也许会来得更早、更快、更健康。
  春节期间,读一年级的女儿给爷爷奶奶做了一顿饭。尽管只是西红柿炒鸡蛋、虾皮炒青菜、凉拌黄瓜,但在家族朋友圈里获得了所有人的点赞!

“渐隐法”帮助幼儿更能干(孙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网上有一则新闻,标题是《8岁重庆男孩独自吃火锅》。作者以惊叹的口吻写道:“重庆人独自烫火锅,或許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如果独自烫火锅的是一个8岁小孩呢?”言外之意,这个孩子太牛了,竟然不用家长陪同独自去饭店吃饭,而且自己点菜自己烫火锅!这件事能成为新闻,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文化已经认同孩子的生活能力不应该这么强。
  我做过一项调查:40人的幼儿园大班只有7个孩子会自己系鞋带,只有12个孩子跟家长分房睡。不分床、黏着妈妈、不愿自己吃饭……中国孩子普遍存在这几种问题,原因仅仅是他们依赖性强吗?我觉得不尽然。
  我担任幼儿园教师几十年,发现许多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提升,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都不具备,症结完全在家长身上。家长以为孩子年龄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独立,可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家长渐渐放手,渐渐隐退,才能让孩子能干起来。
  今天我介绍一种心理学上的“渐隐法”,通俗地讲,家长对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给予刺激),孩子能接受,然后再减少行为(刺激变化),直到行为越来越少,最后消失,孩子还是和以前一样能接受。在整个过程中,家长施予的行为越来越少,对孩子的刺激不断弱化,孩子则越来越独立。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孩子社交方面家长要做“隐身人”。
  女孩花花怕生、胆怯,生活圈子狭窄。妈妈总带着她去找小朋友玩,久而久之花花产生了依赖心理。我建议妈妈先陪花花走进小朋友中间。花花和小朋友玩得投入时,妈妈就悄悄退出,与孩子拉开距离,并逐渐扩大距离,保持在花花的视线范围之内就行。
  多进行几次类似训练之后,妈妈可以在其他家长监护孩子的情况下,找借口回家拿个东西,向花花“请假一小会儿”。妈妈要逐步拉长离开的时间,直到孩子可以在妈妈缺席的情况下依旧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哭闹,就返回“与孩子在一起”的状态。敏感的孩子会特别不愿分离,家长可把渐隐的速度放慢些。
  一旦家长产生这种“逐渐隐身”的意识,孩子融入群体就不再是难事。当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时,家长也要从“一家之主”的位置上隐退,默默地做好后勤工作,将舞台让给小朋友们。
  其次,在生活能力培养上,家长要“且教且隐退”。
  在开学时,孩子们都学会了穿脱衣服。三个月后,很多孩子衣服穿不上,裤腿不会翻。针对这一奇怪的退化现象,我调查了原因,原来是随着天气转凉,很多妈妈怕孩子自己穿衣会着凉,又回到了一手包办的状态。
  我告诉家长们,“教会孩子某种技能”与“让孩子独立承担某种责任”是两个概念。“渐隐法”就是每当孩子学会一点,家长就放手一点。倘若你不放手,孩子的技能就会退化。
  遵循持续性原则是渐隐法教育的难点。希望家长持之以恒地养成一个习惯:每年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找出一项家务让孩子来承担。比如:3岁后自己脱穿衣服、4岁后每天扔垃圾、5岁后叠被子、6岁后擦餐桌等。每日监督孩子完成自己的责任,就是“且教且隐退”的过程。
  我很赞赏案例中范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独立的孩子才能精神独立。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估,给孩子们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对孩子生活能力却严重低估,迟迟不放手,塑造出眼高手低、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读书郎”。让幼儿多参与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自理能力,也能发展出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



  最后,家长渐隐的过程应该充满乐趣。
  以如何培养幼儿按时睡觉的作息习惯为例,家长如何渐隐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呢?可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互相提醒法。假设规定9点睡觉,家长可以提前5分钟提醒,让孩子有心理准备,然后再以平等的口吻让孩子提醒自己,比如跟孩子说:“宝贝儿,分针走到12的时候我们就停下,好吗,”当分针走到12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停止玩耍,可以问孩子:“宝贝儿,现在分针走到12了,你该提醒我们睡觉了吧?”等孩子提醒以后,对孩子说:“宝贝儿真棒!妈妈都离不开你的提醒啦!”
  自我奖励法。制一张表格,表格中有五格,一格代表一天。孩子在哪天晚上准时睡觉,就在相应的表格中贴一颗星星(也可选择孩子喜欢的标志物),坚持五天,得到五颗星,就奖励他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或一个活动。
  游戏法。快到睡觉时间,家长可以面带微笑,双手相握于胸前,郑重宣布:“现在是北京时间9点整,洗漱时间到。宝贝可以到洗手间刷牙洗脸了。”当孩子洗漱后,再报道下一个活动:“现在是北京时间9点15分,宝贝脱衣服上床。”如此播报下去,直到熄灯。当孩子熟悉睡前步骤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一边播报一边洗漱、脱衣、上床、熄灯。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时间意识与自我管理意识。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心語姐姐:   我今年26岁,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半年前,我认识了一个男人,我是因爱跟他在一起的,他却每次都是有了生理需要才找我。我感觉自己爱上了一个渣男,屡次被他伤害,但对他的爱却半分不减。理智告诉我应该离开他,但情感让我无法割舍,我该怎么办?   阿铭  阿铭妹妹:  明知遇到渣男还欲罢不能,这就是悲剧的前奏。我不认为是你的情感离不开他,所谓离不开,不外两项:一是身体上瘾,二是依赖上瘾。仔细
期刊
心语姐姐:   我是一名大四女生,普通二本学校工科专业,和父母的工作属性一致,这也是他们为我选择的。我在学习上对数理化一窍不通,所学课程只要涉及计算都很困难。毕业在即,虽然很多同学找到了工作,但各方面也没有父母当初对我说的那样优渥。也是出于对这个专业的厌恶,我现在就想找一个自己没那么讨厌的事情做,但感觉十分迷茫。我的人生被父母包办太多,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像白痴一样,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请指教。
期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透露,2019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9.6万辆,同比增长138%。但我国汽车市场整体依旧持续负增长,1月全国汽车销量237万辆,同比下降15.8%。  (摘自2019年3月20日人民網)
期刊
心语姐姐:   我是传说中的剩女,今年32岁了。这些年遇到过不同的男生,有时候是自己喜欢对方,有时候是对方喜欢我,撞来撞去好像就是不能遇到相互喜欢的。目前同龄人基本都嫁了,我还连个恋人都没有,父母很着急,我自己也很着急,自信心一天比一天减弱,很害怕年龄越大越遇不到合适的人。怎么办?  陈丽  陈丽妹妹:   婚恋看似一男一女的基本配置,实际上却有一套内涵深刻的配置体系。这些年都没有遇到相互喜欢的,
期刊
心语姐姐:   我母亲是个性格很强势的人,可能是因为单亲家庭的原因,她一个人带我很不容易,因此脾气有些暴躁。我从小在她的各种否定中长大,很不自信。我似乎一直只接受母亲身上好的一面,不喜欢她不好的一面。可最近我发现,我身上有着和她相同的缺点,我好像成了我不喜欢的样子,为此很苦惱。心语姐姐,你说我该怎么办?   英子  英子妹妹:   遗传当然不可能只遗传好的一部分,所以,你身上具备母亲的基因,是一件
期刊
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24860万人,60周岁及以上24949萬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15岁以下人口。  (摘自2019年3月22日人民网)
期刊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1.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摘自2019年3月15日中新網)
期刊
因为经常仿作古人画作,时而出售,张大千曾说自己是“用纸用笔的骗子”。这些仿画不仅入藏博物馆的多,流入私人藏家手里的也不少。2016年北京某次拍卖会上,张大千20世纪40年代仿五代巨然所绘的作品《巨然晴峰图》以5800万元起拍,买家明知这幅作品是近现代张大千仿作而非五代作品,仍然争相竞价,成交价高达1.035亿元人民币。  196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曾举办过清代石涛大展,邀请张大千参观。张大千直言有
期刊
最高检日前介绍,2018年在刑事检察领域,共批准逮捕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9470件15095人。据通报,2018年破坏环资案当事人已缴生态修复费用3.6亿余元。  (摘自2019年3月16日央視网)
期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聯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20%。学历上,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8.7%和24.5%;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8.7%和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