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介绍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只有在此模式下,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必然性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其专业创造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加需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其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工作室制” 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往传统 “三段式” 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教学要求。
传统的“三段式”(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足,并且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的理解相对孤立,不能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传统 “三段式” 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有实训教学环节与社会需要脱节。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课程的建构多依据课程框架,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因此,存在和课程设置同样的计划性,难以跟随实训基地的实际项目做出调整,造成学生实训需求内容和实训基地项目内容的不一致。 另外,由于实习实训场地设备、师资力量和实践课时的限制,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得到足够的实习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因此,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具有必要性。
二、“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构建
(1)“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背景及内涵。
“工作室制” 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德国的包豪斯时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学生入校后要先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根据兴趣进入不同的“作坊”,由老师教授设计的理念、工艺和方法。学院的“作坊” 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实训室,它们既是课堂又是工厂,让学生们在应用与实践中学习,目的是使艺术和手工艺与工业社会需求相统一。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企业项目,并按照项目要求和工作流程,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方法。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实际工作的情境,也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2)“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工作室制” 是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在我国已探索多年)。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内职业技能实训;第三年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社会需求,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可以以设计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并根据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等。工作室导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工作室制”教学中,导师采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作室承接的具体项目来进行教与学,以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生产过程。
(3)“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能动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以企业为依托,用企业中实际的设计项目代替了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项目的完成既包含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入,也包含不同课程知识技能的横向交叉渗透。因此,既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行业的运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加贴近,也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打下基础,因此“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将会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张乃仁主编设计辞典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王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
关键词:“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必然性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其专业创造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加需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其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工作室制” 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往传统 “三段式” 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教学要求。
传统的“三段式”(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足,并且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的理解相对孤立,不能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传统 “三段式” 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有实训教学环节与社会需要脱节。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课程的建构多依据课程框架,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因此,存在和课程设置同样的计划性,难以跟随实训基地的实际项目做出调整,造成学生实训需求内容和实训基地项目内容的不一致。 另外,由于实习实训场地设备、师资力量和实践课时的限制,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得到足够的实习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因此,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具有必要性。
二、“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构建
(1)“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背景及内涵。
“工作室制” 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德国的包豪斯时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学生入校后要先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根据兴趣进入不同的“作坊”,由老师教授设计的理念、工艺和方法。学院的“作坊” 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实训室,它们既是课堂又是工厂,让学生们在应用与实践中学习,目的是使艺术和手工艺与工业社会需求相统一。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企业项目,并按照项目要求和工作流程,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方法。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实际工作的情境,也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2)“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工作室制” 是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在我国已探索多年)。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内职业技能实训;第三年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社会需求,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可以以设计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并根据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等。工作室导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工作室制”教学中,导师采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作室承接的具体项目来进行教与学,以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生产过程。
(3)“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能动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以企业为依托,用企业中实际的设计项目代替了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项目的完成既包含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入,也包含不同课程知识技能的横向交叉渗透。因此,既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行业的运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加贴近,也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打下基础,因此“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将会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张乃仁主编设计辞典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王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