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传递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u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谢谢您!”我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墊,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我的眼眶湿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我的眼眶湿了。
   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方向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如同流沙般堆积的,绝不仅仅是那个可怕的病魔,更是小女孩那丰盈的爱。它潜藏在女孩心底,满满地充盈了她的身心,充盈了她整个人生。  顾若凡是一个活在流沙里的孩子。在她的生命中,铺天盖地的流沙每天都会在她纤细如初芽的身子上呼啸而过,她的生命也如小小的沙漏——沙粒的流去既清晰可见,又无力阻止。   她在面前撒下一把细沙,指尖晃动下,面前很快出现了一幅沙画:广袤的土地上,一棵幼芽破土而出。   顾若凡是
期刊
父亲,我终于又坐在黄昏的窗边  弹琴。雨下了整整一天  空寂的街道,枯黄的街灯  都浸染在雨中  风一吹,那些仿若一直站在梦境中的  阔叶榕  便开始唱起永无穷尽的歌谣  三月的最后一天过去了  我曾经无比厌弃的  如今却已成为我深深怀念的  百年广场,梅子山,桃江路,解放桥  我又依次路过它们  靠近它们  那天当我不远千里,风尘满面  推开家门  我的蝴蝶犬呜咽着,扑到我身上  那一刻,我几欲
期刊
年过中旬,却被母亲追着屁股打,这本是一件很窘迫的事情,却被他称为幸福。   之前网上有个很火的视频:   一位来自重庆的杜先生今年46岁了,作为一个中年人,在吃饭期间被母亲拿筷子不停地敲打,他却一脸幸福笑得像个孩子。   身边的人问他,怎么被打还笑?他说:“这个年龄还能被妈打,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么?”   杜先生的母亲今年86岁了,于去年患上了老年痴呆以及严重的高血压和脑梗。   住
期刊
春节的时候  兄妹四人终于和母亲  在雪乡团聚  要分别的那天  忘了是谁小心地提到父親  ——哥哥和姐姐想起为父亲沽酒  我说起父亲的自行车  妹妹谈到家长会上父亲胸前的大红花  快三十年了。我们四个孩子的心里  都活着自己的父亲  永远四十五岁的父亲  快三十年了  父亲留下的苦,母亲一个人扛了  父亲错过的福,母亲一个人能享受多少呢  说到这些时,我们都不约而同  更紧地靠拢着母亲
期刊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那种微妙的心思产生,可是我希望那个记忆中软软糯糯的小女孩能够所得皆所愿,而我还欠她一句“抱歉”。  在高中三年的时光里,我曾经有过一个同桌也是我两年半的朋友。   刚入学的那天,我身为班级第一名,十分自信地与新来的同学聊天侃大山,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到教室的人给认全了,连男生都亲切地叫我姐。到上课五分钟前,一个怯怯的小女孩背着她的大书包走到教室,头都不敢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