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有效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阳光体育一小时实施的必然性
1.1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严峻性
2010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出炉表明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更加令人忧虑的是,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中小学生肥胖率继续增加。而将数据与国外数据相比较,情况更不容乐观。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下降对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那么,生活水平上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何下降了?
1.1.1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就了不少“宅字辈”,学生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出门交流活动。研究表明:很多中学生的课余和业余时间呈“静态”状况。
1.1.2学校教育发展中的缺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突出病症之一是体育处于弱势,由于没有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空间受到挤压。有调查表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平均每天在校运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同时,在有些地区,由于体育器材,场地的不达标,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象很普遍。
1.1.3家庭习惯养成的陋习
我国家庭结构倒金字塔型的结构是家庭溺爱产生的根源。家庭的不正确喂养和教育方式铸就了青少年或弱不禁风,或营养过剩。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安排孩子自幼参加各类补习班,却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1.2体育课堂的局限性
学校体育教学的计划性是学生获得系统体质健康知识,掌握健身方法与技术的可靠保证,也正由于其计划性过强——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及要达到的目标,反而制约了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的计划性使得教师只能按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是围绕教学计划进行,而学生只能是按照教师设计的组织教学形式进行学习,使师生自身优势及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赶教学进度,许多内容只能是蜻蜒点水式的教学,形成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很难体会到学习与锻炼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及自觉运用所学技术、技能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不利的,它制约着学生健康教育向横向及纵深开展。
2.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7号)的颁布,为更好地推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给予了强大的制度保证。
2.1场地器材的投入
多样化的课程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于国家政府的重视,每个学校都获得了大量的投入,场地条件大为改善,器材的添置更为及时多样。
2.2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地通过对一、三、五年青年教师加大了培训的力度,使青年教师在专业技能、授课技术、训练技能方面的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同时,中青年教师通过多轮的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已有的专业理念和技术能力。
2.3教师课时费支出的落实
课时费的额外支出一直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如何既保证阳光体育一小时的顺利展开,又保证教师的付出有所回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开展牵手多头,互相合作,共同投入的方式,扶持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开展。如体教结合,通过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出资,打造各级体育人才梯队。又如校企共建,由企业出资,在弘扬企业精神的同时,积极鼓励阳光体育的开展。
3.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一小时活动
3.1夯实基础
要做好课外的体育课程的延展性,首先要立足已有的“阵地”。只有守住已有的“阵地”,才能实现扩张。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努力灌输体育强身的理念。通过评比、展示等方式,如每天早晨的广播操的评比打分,每月的汇总表扬、校广播操队的遴选、参赛、展示、领操等措施,促进广播操质量的全面提升;又如对课间操加以改编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力保证两操(广播操、课间操)的落实,提高常规项目的有效度。
3.2培育特色
要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必须努力拓宽领域,开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努力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各校在选择活动内容时,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如在以球类为传统特色的学校,通过体育特招生的形式,引入优秀人才,带动其他学生,组建校队,参加市区级各类比赛,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战术水平。然后把校队成员散到各班,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动全校各班的球类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必将极大地浓厚学校的球类运动氛围。又如在田径、游戏、特色课间操等项目中选1-2个项目进行探索与实践。可因地制宜地请进一些当地健身达人,共同开发编制适合学校的特色健身操,逐渐形成学校项目特色,努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创建学校体育文化。还有,对于各校的传统保留节目——运动会,我们可以最大化其外延效果。拓展运动会的前延和后续。鼓励各班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探索有班级特色的入场式表演项目,并通过不断改善,运用到各类各级班级活动中。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节活动。此外,在开展上述活动的同时,探索组建体育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育活动水平。
3.3制定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保证阳光体育一小时落到实处
3.3.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各地各校要成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从市、区、校层面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有关教师亲自抓,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抓的工作格局,逐级逐层深入推进,有效保证阳光体育一小时的有序、高效的开展。
3.3.2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奖励机制
制定局级、校级层面的教师奖励评价体制,主要评价教师开发特色活动项目的能力和情况,评价教师在活动课上的教学质量与履行职责的状况。学生根据教师在活动课中带队情况所做出的评价也将纳入评价体系。
3.3.3加强对学生的评价
建立学生体育健身的完整地评价制度,除了课堂评价之外,还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表现评价卡、体育竞赛参与获奖记录卡、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档案等,对于参加各类活动学生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强身健体,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结论:总之,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基本前提。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让健康主导学生的生活,让运动激扬学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徐淀芳《强身健体,动感培育》2013.8
[2]李小伟《学生体质健康的喜与忧》《中国学校体育》2012.10
[3]徐燕平《飞燕和平——体育教学从标杆到跨越》2012.12
1.阳光体育一小时实施的必然性
1.1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严峻性
2010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出炉表明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更加令人忧虑的是,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中小学生肥胖率继续增加。而将数据与国外数据相比较,情况更不容乐观。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下降对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那么,生活水平上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何下降了?
1.1.1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就了不少“宅字辈”,学生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出门交流活动。研究表明:很多中学生的课余和业余时间呈“静态”状况。
1.1.2学校教育发展中的缺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突出病症之一是体育处于弱势,由于没有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空间受到挤压。有调查表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平均每天在校运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同时,在有些地区,由于体育器材,场地的不达标,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象很普遍。
1.1.3家庭习惯养成的陋习
我国家庭结构倒金字塔型的结构是家庭溺爱产生的根源。家庭的不正确喂养和教育方式铸就了青少年或弱不禁风,或营养过剩。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安排孩子自幼参加各类补习班,却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1.2体育课堂的局限性
学校体育教学的计划性是学生获得系统体质健康知识,掌握健身方法与技术的可靠保证,也正由于其计划性过强——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及要达到的目标,反而制约了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的计划性使得教师只能按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是围绕教学计划进行,而学生只能是按照教师设计的组织教学形式进行学习,使师生自身优势及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赶教学进度,许多内容只能是蜻蜒点水式的教学,形成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很难体会到学习与锻炼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及自觉运用所学技术、技能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不利的,它制约着学生健康教育向横向及纵深开展。
2.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7号)的颁布,为更好地推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给予了强大的制度保证。
2.1场地器材的投入
多样化的课程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于国家政府的重视,每个学校都获得了大量的投入,场地条件大为改善,器材的添置更为及时多样。
2.2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地通过对一、三、五年青年教师加大了培训的力度,使青年教师在专业技能、授课技术、训练技能方面的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同时,中青年教师通过多轮的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已有的专业理念和技术能力。
2.3教师课时费支出的落实
课时费的额外支出一直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如何既保证阳光体育一小时的顺利展开,又保证教师的付出有所回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开展牵手多头,互相合作,共同投入的方式,扶持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开展。如体教结合,通过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出资,打造各级体育人才梯队。又如校企共建,由企业出资,在弘扬企业精神的同时,积极鼓励阳光体育的开展。
3.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一小时活动
3.1夯实基础
要做好课外的体育课程的延展性,首先要立足已有的“阵地”。只有守住已有的“阵地”,才能实现扩张。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努力灌输体育强身的理念。通过评比、展示等方式,如每天早晨的广播操的评比打分,每月的汇总表扬、校广播操队的遴选、参赛、展示、领操等措施,促进广播操质量的全面提升;又如对课间操加以改编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力保证两操(广播操、课间操)的落实,提高常规项目的有效度。
3.2培育特色
要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必须努力拓宽领域,开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努力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各校在选择活动内容时,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如在以球类为传统特色的学校,通过体育特招生的形式,引入优秀人才,带动其他学生,组建校队,参加市区级各类比赛,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战术水平。然后把校队成员散到各班,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动全校各班的球类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必将极大地浓厚学校的球类运动氛围。又如在田径、游戏、特色课间操等项目中选1-2个项目进行探索与实践。可因地制宜地请进一些当地健身达人,共同开发编制适合学校的特色健身操,逐渐形成学校项目特色,努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创建学校体育文化。还有,对于各校的传统保留节目——运动会,我们可以最大化其外延效果。拓展运动会的前延和后续。鼓励各班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探索有班级特色的入场式表演项目,并通过不断改善,运用到各类各级班级活动中。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节活动。此外,在开展上述活动的同时,探索组建体育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育活动水平。
3.3制定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保证阳光体育一小时落到实处
3.3.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各地各校要成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从市、区、校层面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有关教师亲自抓,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抓的工作格局,逐级逐层深入推进,有效保证阳光体育一小时的有序、高效的开展。
3.3.2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奖励机制
制定局级、校级层面的教师奖励评价体制,主要评价教师开发特色活动项目的能力和情况,评价教师在活动课上的教学质量与履行职责的状况。学生根据教师在活动课中带队情况所做出的评价也将纳入评价体系。
3.3.3加强对学生的评价
建立学生体育健身的完整地评价制度,除了课堂评价之外,还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表现评价卡、体育竞赛参与获奖记录卡、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档案等,对于参加各类活动学生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强身健体,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结论:总之,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基本前提。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让健康主导学生的生活,让运动激扬学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徐淀芳《强身健体,动感培育》2013.8
[2]李小伟《学生体质健康的喜与忧》《中国学校体育》2012.10
[3]徐燕平《飞燕和平——体育教学从标杆到跨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