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泉曾格格:天上人间

来源 :亲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将爱情进行到底
  
  冯晓泉和曾格格有着非常近似的成长背景。生于哈尔滨的冯晓泉6岁起随父冯永兴——国家一级唢呐演奏家学习唢呐。曾昭斌,就是后来的曾格格,生在北京,6岁起随父曾广诚学习竹笛,如今,两人都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国家一级演员。
  那时,曾昭斌和冯晓泉都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他比她高一届。刚开始,曾昭斌对冯晓泉印象特别不好,因为他很调皮,总在班上出坏主意。有一次,冯晓泉正拿着水枪和一群男孩子疯闹,不小心,水全喷到了曾昭斌身上,作业本全湿透了,她气得跑去找老师告状。第二天去上课,看见冯晓泉低着头站在她的教室门口,曾昭斌大度地说:“算了,以后注意点就行了。”冯晓泉却斜着眼看了看她,“再告我的状,看我怎么收拾你!”曾昭斌气得跺脚,他却咧开嘴乐了,从身后抽出一管竹笛塞到她手里就跑了。曾昭斌轻轻吹起了笛子,这坏家伙虽然调皮,选的笛子还是一流的!她忍不住笑了。
  后来,她了解到他学业非常优秀,连续3年6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踢足球、跳高、速滑、短跑样样出色,经常听老师把冯晓泉当作榜样来教育其他同学,让她对冯晓泉的看法也慢慢改变了。
  考大学的时候只有一个保送名额,冯晓泉当时是学校里惟一一个保送者直接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他没有考大学的任务,但他还老是朝曾昭斌献殷勤:“哎,你那个地理复习怎么样,你那历史复习怎么样了?哎,这个星期六你能不能看我们踢足球?”他们就这样开始了交往,直到曾昭斌后来也考入他所在的大学。大学时的冯晓泉迷上了流行音乐,每晚都会和一帮哥们在琴房“切磋”技艺,曾昭斌便名正言顺地经常到晓泉的琴房听晓泉唱他自己写的歌,晓泉也爱看格格吹笛吹箫的样子,他们成了大学校园里人见人羡的“音乐恋人”。不过,相似的校园恋人许多都分了手,只有晓泉与格格坚持着将爱情进行到底。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格格”
  冯晓泉大学毕业的第二年就和曾昭斌结了婚。
  冯晓泉创造出的民族新音乐的代言人就是他生活和事业上的爱侣曾格格。演艺圈里幸福的姻缘屈指可数,冯晓泉和曾格格可以说是既幸福又美满的一对。
  当初他们的结合被誉为“龙管凤笛巧姻缘”,在圈内曾传为佳话,而今“婚龄”虽已不短,但两人看起来却还是一副大孩子的纯真活泼样,全然没有一点儿婚姻的“沧桑感”。说起幸福的“秘诀”来,他们都说,是民乐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而对民族新音乐的孜孜追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有声有色。
  几年下来,冯晓泉的《中华民谣》、《冰糖葫芦》等歌很快唱遍了大街小巷。他和妻子商量要改良他们的音乐,既要保留民族的特色也要有时尚的元素。那个时候正是《泰坦尼克号》风靡之际,在现代音乐的衬托下苏格兰风笛听起来就像山涧的流水。“我们为什么不能那样?”曾昭斌说,“而且未来的音乐是视觉的音乐,我们不仅要向观众传达我们的音乐美,还要包装我们的形象!”。
  “那就先从你开始,我觉得你得有个叫起来响亮的艺名。”冯晓泉拉着妻子的手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了叫格格。你是正宗的满族人,倒退百十年,没准儿还是个真格格呢。重要的是你是我心里最最尊贵的公主,我想天天叫你公主,可当着人多不好意思啊,你叫了格格,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你了。”
  曾昭斌心里漾满甜蜜,从那一天起,她就正式改名叫曾格格了。
  不久,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文化部主办《欢迎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音乐会》,安排曾格格演奏笛子名曲《牧民新歌》。接到邀请后曾格格很激动“克林顿非常懂音乐啊,而且他自己就会吹萨克斯!”“那又怎么样,我老婆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箫笛演奏家!”冯晓泉说。“可是万一出点什么差错自己丢人是小事,丢国家的人我怎么对得起全国人民?”曾格格苦着脸说。看着妻子一本正经的样子,冯晓泉立马保证这几天他把手边所有的事放下全力支持格格的演出。“首先不要惹我生气,天天给我做好吃的,指导我练习,你能做到吗?”曾格格问。冯晓泉立正敬礼说:“小的这就去为公主做好吃的。”曾格格使劲捂住嘴不让自己笑出声来。
  有一天,曾格格彩排完回家,远远地就看见冯晓泉站在阳台上向她招手,吹着唢呐迎接她。曾格格坐定之后,冯晓泉端上了一碗粥:“公主殿下,这是小的专门请中医为你配的药膳,有清热去燥、润肺养颜的功效,这粥至少要煲五个小时,每天喝一碗,保准你的演奏能震撼克林顿!”曾格格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演出那天,冯晓泉亲自送曾格格去人民大会堂,并一直等着演出结束,那天的演出成功极了,曾格格靓丽的台风,飘逸出尘的装扮,宛如天使的仪容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意境里,美国总统克林顿特意赶到后台看望曾格格,克林顿说他以前很喜欢苏格兰笛子,没想到中国笛子比苏格兰笛子还好听!
  从人民大会堂出来,夜已经很深了,曾格格长长出了一口气说:“好久没在这么静的街上散步了,不如我们走回去吧。”冯晓泉转过脸,憨憨一笑蹲下身来,“你干什么?”曾格格打着他的背问。“背你啊。”冯晓泉说。寂静的大街上洒满了他们的笑声。
  
  常度蜜月为婚姻保鲜
  
  如今,冯晓泉和曾格格已经结婚十几年了,可二人还都保持着孩子的心态,他们之间的爱意一如初恋般浓厚,这大概也要归功于他们“另类”的蜜月观念了。晓泉说,每次去外地演出,他们都把其当成蜜月旅行来过。由于两人既是同行又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以几乎每年都要一起出国访问演出五六次,至于国内就更多了。冯晓泉还有一套独家的“火花理论”:蜜月在婚姻中的位置真是太重要了,两人的情感集中爆发,产生的火花让人难忘,可是等蜜月过去了,这种火花也就慢慢消逝了。如果能够把蜜月的感觉持续下去,那么爱情之花就会不断越开越盛,等到老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坐在摇椅上慢慢分享年轻时积聚下来的爱情火花了!
  有一年的情人节,晓泉和格格虽然都在北京,却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各自有演出,而不能一起过。当格格在长富宫一曲奏罢,正在回谢满堂如潮的掌声时,只见一个男孩捧着一大束玫瑰跑上台来,格格定睛一看,竟然是冯晓泉。格格被这突如其来的喜悦惊得眼里充满了泪水,台下的观众也被这情人节的浪漫所感动,掌声长久不息地回响在音乐厅里,似乎要替他们把这份爱意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亲密访问
  
  亲密:都说娱乐圈的婚姻不长久,像你们这样的恩爱夫妻不多见,你们爱情长久的秘方是什么?
  冯晓泉:圈里边的婚姻也不像外界说的那样,只是现在媒体把一些东西夸大了,圈里恩爱夫妻挺多的。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话,首先要共同进步,不能差距太大,然后是谦让,还要互相体贴。
  亲密:从开始的初恋一直到结婚,真的很难得。你们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冯晓泉:我们的初恋和婚姻就像我们的一首歌《天上人间》,初恋完全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就缘漫步在云端。毕业后走向社会,接触了实际的生活,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租住在一个只有不到9平米的小屋里,收入也很少,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我们还是坚持走下来了。
  曾格格:当时没有什么苦的感觉,觉得很有意思,很幸福。只是和现在相比,物质上确实挺艰苦的。
  亲密:给读者们推荐几个适合夫妻亲密时候听的音乐吧。
  曾格格:《手心手背》《地雷》
  冯晓泉:《踏春歌》《逍遥自在》
  亲密:你们认为亲密的最好境界应该是怎样的?
  冯晓泉:天上人间。
其他文献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整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并且洋溢着童真、童趣,是一篇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创造散文诗的文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有关荷叶图片的课件)这是老师去云南普者黑去旅行的时候拍下的荷叶的
期刊
一、做好教师,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风向标,是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指南针,是一名好的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是学生最得以信任的人,如果教师缺失了理想,势必给学生带来阴暗的一面,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会觉得缺失了目标,成了“孤独的人”,失去了理想和目标,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成了“被动”的强迫学习者,爱
期刊
在江西省井冈山大学校园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系着一条红色的识别带,胸前别着特殊的标志,每天清晨风雨无阻跑步半小时,之后开始晨读。这道风景从2013年开始已经持续了5年,这群人就是井冈山大学红色励志班学员。  红色励志班面向大一新生,每学期在全校数千名自愿报名的学生中,严格筛选出200名学员,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学员分为5个连队,接受励志专题教育、励志实践体验、重走红军路体验式
期刊
教学目标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  2.通过思考题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用词的妙处。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本文所在专题围绕“政治文明”选文4篇,按现代和传统分成两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经世济民”。主要的人文意向是培养同学们对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培养大家为人
期刊
2017年,我参加了“江苏省最美职教教师”评选,从学校推荐、市级评审,再到全省140名候选人历经三次的公开投票、专家评审,整个评选过程持续了五个多月。  虽然我最终站在了领奖台上,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亲自为我们颁奖,收获着掌声、荣誉、感动和多家媒体的报道,成为令人羡慕的一份子。在激动之余,内心深处却对这份荣誉的获得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与其他几位最美教师相比,总觉得自己“自我牺牲”少了点,似乎不该
期刊
信息化脚步越来越快,低头一族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我们沉浸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带来的信息储备的时候,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沉稳和积淀是我们所不能忘却的。尤其是数字化时代里,忙碌的步伐是否也错过了一路相携的人,转回头,那些白发、皱纹为谁而来,停下来,知恩、感恩,是一种回味,也是一种思想的洗礼。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外国人人伦关系亲而不腻,一部《刮痧》可见一斑,而在中国,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几乎
期刊
尽管历史充满残酷,但它又是那么丰饶多情。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今法国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丰厚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葡萄,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在临终前,他还说:“罗马帝
期刊
上课时,张老师发现小林总是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他却全然不觉,直至走到他的身边,他才如梦初醒,原来正沉迷在手机QQ游戏中呢!学校是严令禁止学生带手机来上学的,因此张老师当场就没收了小林的手机。没想这孩子 “啊”地大叫一声,猛地推倒自己的书桌,向教室后面夺门而出。同学们都被小林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张老师也大吃一惊,连忙喝止小林,想让他停下来。可这孩子根本不理,先是往校门直冲。看见门卫要拉住
期刊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出台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有专家评论称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其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教师”就一直有着较为崇高的地位,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群体中出现的一小撮“害群之马”的行径逐渐被放大
期刊
我不想说性,正如你也不想说。  我想说性,正如你也好想说。  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然而,或许,某个时候,在某个人面前,你来了某种情绪,你突然放胆说来,肆无忌惮,仿佛在谈论一件不合身的衣服。  事后,你又悔不该言,深自懊恼。  然而性是如此隐晦,又是如此暴露。它藏躲在心底里,却流露在眼风中。  你注意每一个人,成年人,甚至,未成年人,在某一时,某一地,某一种媒介下,或某一种心情中,会有那么一种眼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