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00-01
1、基本情况
枞阳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东部,总国土面积1808.1km2,其中水域面积402.3km2(含长江水面9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 2%。境内现有中型水库I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78座,塘坝22426口,塘、库总蓄水能力1.2亿m3。
枞阳是多地形地区,山水丘好齐全,地势零碎复杂,起伏大,岗冲乱,小涧小河短而多。农田灌溉除菜子湖流域丘岗地区以提水灌溉为主、自灌为辅外,其它地区均以蓄水自灌为主,提、喷、引灌为辅。由于涧短流快,无雨即易发生干旱。2010年的特大旱灾,全县有1.25万口塘坝、75座小(二)型水库干枯,5.7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用水发生困难,45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中单晚、双晚27万亩,棉花、旱杂粮及其它作物18万亩),枯死8.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全县共投入7.8万人、2568台套机械、280多万元资金进行抗早。
2、旱灾成因
2.1人类社会活动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枞阳县的旱灾重现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发展农业,人们砍伐林木、围湖造田、开垦荒地,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缩小水面面积,改变了自然原貌,破坏了地表逸流的天然平衡条件,减小了湖区的自然调蓄能力,造成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2.2地理气候因素的制约。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影响,我县已建的灌概蓄水工程在汛期工程调度上,一方面要求梅雨期能蓄足水量防止干旱,另一方面又要求控制蓄水,留有调蓄裕度,防止洪水灾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防汛、抗旱两手准备。因此,一般只是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汛末才能充分蓄水。如果梅雨期短、雨量少,蓄水就会不足,从而影响抗旱。
2.3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县水资源相当丰富,年可利用水量在3亿m3左右。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地势复杂等原因,水的利用率非常低,正常年份只有50%,干旱年份仅2O%左右。
2.4水利工程老化,灌溉效益下降。我县现有的抗旱站设备老化严重,有些站机泵属于淘汰产品,能耗高、力量小,有的抗旱渠道淤塞、路线长,堵水、渗漏、跑水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加之工程本身建设标准不高,配套建筑物不齐全,灌溉保证率低,遇有较重的旱情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早减灾效益。
2.5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群众缺乏大局意识,缺乏长远打算,对于随处可见的水,不能很好地控制运用。有的地方将汛期水位限制得很低以减轻防汛负担,汛后才考虑蓄水防旱。抗旱工作很被动,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3 抗旱对策
3.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干部定点、定岗包干责任制,强化抗早组织领导,是做好抗旱工作的有力保证。要认真分析形势,做好抗大旱、持久抗的思想准备。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帮助为辅,力争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灾情。
3.2 制定合理的抗旱目标。根据我县的特殊地形,对沿江洲好区、沿湖丘陵区、后山丘陵区三大片,提出不同的要求。山区重点保人畜饮用水,水库、当家塘灌区保在田高产农作物及双晚的栽插;丘陵区原有固定一、二级抗旱站的灌区,保人畜饮用水及双晚栽插;沿江、沿湖洲坪地区,保双晚栽插,保棉花丰收。对水源无着落的高坂田,补种晚秋早粮。
3.3 科学调度用水水源。做到先用活水,后用死水;先用河湖水,后用塘库水。加强用水管理,对塘、库、闻等蓄水工程,明确专人负责。水库实行“一把鑰匙”、塘坝执行“一把锹”的放水制度。当工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与季节性农业生产用水发生冲突时,一律确保农业用水。另外,沿江洲好区在确保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可视情开启对江涵闸引江济湖。
3.4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的原则,把防治水土流失纳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改善水环境。
3.5 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在无法引水抗旱的死角地区,推广坐水种、深耕轮作、蓄水保墒、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等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以达到抗旱增产的效果。建议各地制定优惠政策,把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抗旱措施来抓。
3.6 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我县的水费收缴工作目前仍属一种纯政府行为。由于受区域性限制,缴费单位自觉性不够,受益区群众对缴纳水费的认识也高下不一,往往导致主动缴费的地方不能及时灌概,而不及时缴费的地方有时还能先受益,加大了收费的难度。应积极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保护水管单位权益,促进水管单位以水养水、以库养库。
1、基本情况
枞阳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东部,总国土面积1808.1km2,其中水域面积402.3km2(含长江水面9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 2%。境内现有中型水库I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78座,塘坝22426口,塘、库总蓄水能力1.2亿m3。
枞阳是多地形地区,山水丘好齐全,地势零碎复杂,起伏大,岗冲乱,小涧小河短而多。农田灌溉除菜子湖流域丘岗地区以提水灌溉为主、自灌为辅外,其它地区均以蓄水自灌为主,提、喷、引灌为辅。由于涧短流快,无雨即易发生干旱。2010年的特大旱灾,全县有1.25万口塘坝、75座小(二)型水库干枯,5.7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用水发生困难,45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中单晚、双晚27万亩,棉花、旱杂粮及其它作物18万亩),枯死8.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全县共投入7.8万人、2568台套机械、280多万元资金进行抗早。
2、旱灾成因
2.1人类社会活动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枞阳县的旱灾重现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发展农业,人们砍伐林木、围湖造田、开垦荒地,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缩小水面面积,改变了自然原貌,破坏了地表逸流的天然平衡条件,减小了湖区的自然调蓄能力,造成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2.2地理气候因素的制约。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影响,我县已建的灌概蓄水工程在汛期工程调度上,一方面要求梅雨期能蓄足水量防止干旱,另一方面又要求控制蓄水,留有调蓄裕度,防止洪水灾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防汛、抗旱两手准备。因此,一般只是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汛末才能充分蓄水。如果梅雨期短、雨量少,蓄水就会不足,从而影响抗旱。
2.3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县水资源相当丰富,年可利用水量在3亿m3左右。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地势复杂等原因,水的利用率非常低,正常年份只有50%,干旱年份仅2O%左右。
2.4水利工程老化,灌溉效益下降。我县现有的抗旱站设备老化严重,有些站机泵属于淘汰产品,能耗高、力量小,有的抗旱渠道淤塞、路线长,堵水、渗漏、跑水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加之工程本身建设标准不高,配套建筑物不齐全,灌溉保证率低,遇有较重的旱情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早减灾效益。
2.5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群众缺乏大局意识,缺乏长远打算,对于随处可见的水,不能很好地控制运用。有的地方将汛期水位限制得很低以减轻防汛负担,汛后才考虑蓄水防旱。抗旱工作很被动,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3 抗旱对策
3.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干部定点、定岗包干责任制,强化抗早组织领导,是做好抗旱工作的有力保证。要认真分析形势,做好抗大旱、持久抗的思想准备。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帮助为辅,力争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灾情。
3.2 制定合理的抗旱目标。根据我县的特殊地形,对沿江洲好区、沿湖丘陵区、后山丘陵区三大片,提出不同的要求。山区重点保人畜饮用水,水库、当家塘灌区保在田高产农作物及双晚的栽插;丘陵区原有固定一、二级抗旱站的灌区,保人畜饮用水及双晚栽插;沿江、沿湖洲坪地区,保双晚栽插,保棉花丰收。对水源无着落的高坂田,补种晚秋早粮。
3.3 科学调度用水水源。做到先用活水,后用死水;先用河湖水,后用塘库水。加强用水管理,对塘、库、闻等蓄水工程,明确专人负责。水库实行“一把鑰匙”、塘坝执行“一把锹”的放水制度。当工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与季节性农业生产用水发生冲突时,一律确保农业用水。另外,沿江洲好区在确保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可视情开启对江涵闸引江济湖。
3.4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的原则,把防治水土流失纳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改善水环境。
3.5 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在无法引水抗旱的死角地区,推广坐水种、深耕轮作、蓄水保墒、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等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以达到抗旱增产的效果。建议各地制定优惠政策,把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抗旱措施来抓。
3.6 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我县的水费收缴工作目前仍属一种纯政府行为。由于受区域性限制,缴费单位自觉性不够,受益区群众对缴纳水费的认识也高下不一,往往导致主动缴费的地方不能及时灌概,而不及时缴费的地方有时还能先受益,加大了收费的难度。应积极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保护水管单位权益,促进水管单位以水养水、以库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