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懂的神秘手稿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hvhuhuiui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法破译的炼金术宝典
  1912年,美国珍本书商威尔弗里德·伏尼契来到罗马郊区的一座古老别墅,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装满古旧图书的箱子,伏尼契打开箱子一一翻阅,结果被其中一部有着陌生文字和怪异插图的古本手稿吸引了。
  手稿内的文字书写非常优美,插图则是先用线条勾勒,然后进行手工上色,显得非常精致美观。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还无法引起伏尼契太大的兴趣。然而当他仔细翻看时,却发现手稿的插图内容实在是太怪异了。那些看上去是植物的东西绝对不是地球上任何已知的物种,而且它们的根茎就像有生命一样,有些干脆就如同动物的“四肢”在行走;那些大着肚子的裸体女人们站在好似水上游乐园的旋转滑梯上嬉笑沐浴,一副很开心的样子;还有奇怪的像是星座图的不知名图谱……这些诡异的插图再加上似乎有着魔力的陌生文字,让伏尼契坚定地将这部手稿带回了家,并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长“解密”生涯,可惜直到他逝世,手稿的秘密仍然未被解开。
  其实早在1586年,这部手稿就被它的第一任主人,神圣罗马帝国的鲁道夫二世以600金币的价格购买并收藏了起来。这位帝王的爱好非同一般,他深深地着迷于炼金术和神秘艺术(比如占星术)。他之所以收购这部手稿,是因为手稿的内容似乎与炼金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手稿插图所绘制的植物有些明显是由不同物种进行拼接而成的,比如根茎是普通植物、花朵却是人类眼睛形状的“怪物”,正是炼金术所向往的境界。后来,这部手稿被他的宠臣——实际上是个卖“长生不死药”的骗子要走了,随后这个骗子不见了,这部手稿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直到伏尼契再次发现这部手稿,其间三百年的时间它的行踪一直是个谜,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才从书稿上残留的笔记中发现它前任主人的线索。原来在17世纪上半叶,这部手稿流传到了布拉格的一位炼金术师乔治·贝瑞赫手中,他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试图解读这部手稿。令他绝望的是,20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最后他不得不将几页样稿寄给了当时的密码学权威,耶稣会的阿塔纳斯·基歇尔。这位“专家”研究了几天之后表示自己已经用埃及的象形文字将之解密了,并劝说乔治将剩余的手稿交给耶稣会。
  于是,这部手稿就一直被耶稣会收藏了将近三个世纪,直到被伏尼契发现。现在,这部手稿被收藏在美国耶鲁大学贝内克珍本书与手稿图书馆中,它的内容也早已公之于众,所有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下载。世界各地均有由密码学家结成的研究小组和密码爱好者试图对其进行解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获得成功。
  手稿其实是骗局?
  伏尼契手稿之所以令人着迷,就在于它总能让人看到破解的希望,但却从未被人真的解读出来。许多20世纪最顶尖的密码学家都曾经试图解开手稿中的密码,比如被称为“美国密码之父”的赫伯特·奥斯本·亚德利,他曾在二战中成功地多次破解德军和日军的密码,但是伏尼契手稿却让他铩羽而归。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解谜的大军当中,并无一例外地无功而返,伏尼契手稿其实只是一个骗局的声音渐渐开始在科学界响了起来。首先发出这个声音的同样是在密码界享有赫赫声名的威廉·弗里德曼,这位美国前国防部首席密码分析员,也是在二战中破译了日本海军装备的“紫密”的最大功臣,他在退役后与他同为天才密码破译员的妻子一起,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对伏尼契手稿进行破译,但多年之后,他终于承认这部手稿是根本无法破译的,因为手稿中的语言是一种人造语言,简单来说就是由一个人胡乱编造出来的语言,根本无法解读。他将自己的推论用回文字谜的形式附录到伏尼契手稿之上,也算是和同好们来了个“恶作剧”。
  那么这种人造语言的情况可不可能存在呢?答案还真是肯定的。假设一个人出于无聊,胡乱地写下一个由伏尼契手稿中发现的词根、前缀、后缀所构成的表格,然后他找出一张卡片,在这个卡片上留出三个空洞,并移动这张卡片通过空洞阅读那些“新单词”,在手稿不同的部分,他可以选择有着不同小洞排列的卡片来造词,这样一来,就能产生出看起来像是一种语言一样的文本了,虽然它原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造假方式可靠性非常高,而且完全能够形成如同真正语言一般的单词分布情况。也就是说,一种表面看起来非常复杂的结构完全可以由一种非常简单的过程产生出来,而它的复杂性除了迷惑我们之外,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细节被解密者提出,作为判定伏尼契手稿根本是个骗局的佐证,那就是这200多页的手稿竟然没有发现一处被涂改的错误。若非是作者原本就在没有意义地胡乱瞎写,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发生呢?鉴于这种种迹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部手稿内容的真实性。
  新技术为手稿“正名”
  就在人们为这部手稿是否有意义争论不休时,统计学家的一项新技术似乎给争论带来了一丝曙光。这项技术可以统计出文本或密码中的信息,即使人们根本不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同时,这种技术也能够应用于确定基因组是否有意义,外星人的留言是否真实,甚至大脑中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等等。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马塞洛·蒙特穆罗教授和他的同事一起提取出伏尼契手稿中最有意义的词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手稿中的内容的确包含着某些秘密信息。不同于以往的密码分析者将每一个词条独立拿出来分析,蒙特穆罗的方法是着眼全局,利用一个公式来找到每个词条的“熵”——词条如何在全文中均匀分布的指标。由于有人一直怀疑伏尼契手稿中的语言其实是有人随手胡写的,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研究人员特意随意编写了一段无意义的文稿,并分别确定同一个给定的词条在伏尼契手稿文本和这种胡乱手写的无意义文本中的熵(在胡乱写出的文本中,同一词条的分布与出现的频率必然与一种系统语言有所差别)。然后研究人员再将这两种熵之间的差别乘以单词出现的频率,便得出了这个词条到底携带了多少信息。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出现频率来判断哪些词更加重要,显然那些出现频率高的词比出现频率低的词要重要得多。另外,研究人员还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区别出那些信息含量较少的词,比如“and”;以及那些信息含量较高的词,比如“language”,前者可能会随机出现在文章的任意部分,而后者出现的部分则大多与文章主题有较强的关联性。
  这种方法在2009年时就被使用来鉴定过不同语言区的著名文章中的关键词。比如根据这个公式,《物种起源》一书中信息量最大的词汇就包括物种、多样性、杂交、形成和属(种类);而在《白鲸记》中,最重要的词则是鲸鱼。由此可知,这个公式的准确性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当研究人员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伏尼契手稿时,他们发现,手稿不同部分由公式挑选出的高熵词条各有不同。小组成员将手稿中这种未知语言中词汇间的相关性,与已知语言中词汇间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了不同部分间的相关性得分。举例来说,汉语中餐饮类的词汇中,会有大量的如“菠菜”、“黄瓜”、“土豆”这类的词汇,与植物类词汇有所重合,我们称之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对伏尼契手稿的数据分析显示,手稿中草药部分与药物学部分之间的相关性要远高于它们分别与占星术和食谱部分之间的得分。如果手稿的内容是随意胡写的,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了。虽然从手稿的插图上看,药物和草药部分的关联一目了然,但是从语言学上找到二者间的联系还是头一次。
  对于手稿“没有一处涂改”的说法,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这部手稿是由至少七八个抄写员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因此没有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很可能是一部成稿,写错写废的部分都已经被人丢弃了。
  无论如何,伏尼契手稿的魅力正在于它的难以破译,无论它是真是假,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想要揭开它的面纱。或许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告诉我们,手稿蕴藏着人类进化的终极秘密;也或许会有人证实它不过是一场闹剧,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正是未知赋予了它无穷的吸引力。
其他文献
尼安德特人老师正在对一片动物肋骨进行加工,旁边两个石器时代的人类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最终,一件精美的骨器创作完毕,一位学生又靠近了一点,希望更清楚地观察这件骨器。由于老师和学生语言不通,只能勉强交流。“现在你试着做一下吧,” 尼安德特人老师打着手势对人类学生说。  这是一个模拟远古时代的科幻故事吗?在一定程度上,这还真不是科幻,而是事实,尼安德特人可能教会了我们许多技艺,比如说制造骨器,以及更重
期刊
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外星人,虽奇形怪状,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它们看起来都有点像人。比如说,它们都有头,头上有一双眼睛,都有手,手指说不定也正好是10根。  其实,地球上进化出人类这个模样,完全是个巧合,我们实在没理由指望另一星球上的外星人也拥有与我们相似的外表。没错,我们有10根手指,但这并非为了让我们在孩提时可以掰着指头从1数到10,而仅仅是因为那条最先爬到陆上的鱼,两片鳍上刚好各有5根骨头。
期刊
在阿联酋著名旅游城市迪拜,坐落着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共有162层,高达828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根直插入天空的长矛。哈利法塔的建成无疑是建筑界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而它的设计方,正是以超高楼设计闻名的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哈利法塔之前,SOM事务所就因设计了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和纽约市的自由塔而闻名于世,它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领域当之无愧的领
期刊
几百年来,由机器创造的工业奇迹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了人们对机器的传统看法。今天的许多机器已不再是冰冷粗笨、发出隆隆吼声、完全由人类控制的金属怪物了,而是灵活机动,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的机器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复杂任务(如汽车自动驾驶),自动搜集信息,改进行动策略,甚至可以在某些智力(如下棋、证明定理)或敏捷性(如打乒乓球)的比拼上跟人类的最佳选手对抗,这种案例近年来正在越来越频
期刊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多数人都觉得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我们很容易理解,人死之后,不论火化还是土葬,肉体最终都会化为了灰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过,人类除了看得见的躯体以外,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意识。意识也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吗?它最终会变成什么呢?  死亡是一个过程  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是耸耸肩,说:“我们又不能把死去的人拉回来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传统
期刊
金融家族出了个“昆虫公主”  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久负盛名的金融世家,从兴起到鼎盛,它一直都被一团充满传奇色彩的迷雾所笼罩,任世人恣意遐想。据说,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家族,曾掌控了全球经济命脉近200年的时间;据说,它是“货币战争”的最早策划者和实施者;据说,它是19世纪欧洲战争背后的金钱推手……  时至今日,虽然他们家族名下的银行始终不曾上市,他们家族的成员也一直保持低调行事,但罗斯柴尔德家族
期刊
喜爱读《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长江中游的赤壁一役中,蜀吴联军经过缜密布局和筹备,准备对长江北岸的魏兵舰船实施火攻。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时就是不刮东南风,这可急病了东吴大都督周瑜,诸葛亮前来探病,称能用法术借来东风助战。  祭风的七星坛造好,但见诸葛亮一身道袍登坛烧香,随后口中念念有词地挥舞宝剑。夜半风响旗动,周瑜走出军帐察看,当真刮起了东南大风!不少读者都很好奇,难道这东南风真是诸葛亮
期刊
每年春夏之际,草坪上的草都铆足了劲儿向上蹿,很快小草就长得高高的,园艺工人们不得不经常推着割草机对草地上的草进行修剪。这时如果你正好路过,割草时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或许能让你感到愉悦,多舒心的青草香啊……有研究称,悠悠青草香不仅会使人们心情变好,还会让一些昆虫的攻击性减弱。当蜜蜂被这种清新的味道所吸引,它们会变得温和,也不大好动。  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闻到这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实际上,不仅仅是青草香
期刊
好奇心自何而来  我们人类有非常“严重”的好奇心,并且,我们好奇的对象还往往都是些无关自身痛痒的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时常做一些与自身毫不相关的事情,比方说,读读那些我们八辈子也碰不到的人的“八卦”,在报纸上仔细寻找关于他们的消息,或是学些我们几乎用不上的课程,再或者去那些我们只会光顾一次的地方——而我们去做这些不为别的,只为满足我们对心中问题答案的渴望,只为满足我们那蠢蠢欲动的好奇心。  
期刊
对着山谷喊话,会听到重复的回声,持续几秒到几十秒。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光竟然也会有类似回声的返光现象,光的返光能持续几百年!最惊人的是,返光传播速度有时是超光速的!  声音是声波,需要物质来传播,速度很慢;光是电磁波,不需要物质传播,速度极快。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波,表现有时却很相似。  有音障,也有“光障”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米/秒,当飞行器的速度接近这个速度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