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一天,你要注射某种疫苗以预防某种疾病,当你来到医疗机构,发现不再需要排队等候,工作人员也不是举着明晃晃的注射针头准备让你尝尝“皮肉之苦”,而是给了你一块邮票大小的“创可贴”,你只需把它贴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就能完成疫苗的注射——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我们生活中马上就要出现的事实。研究人员已经研制成功了这种最新型的“创可贴”疫苗。
创可贴疫苗的基本构成是一块附着材料、大量的微型针以及针头上涂抹的疫苗成分。不要把针想象成密密麻麻的金属制品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样子,这些微型针的材料是一种名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有机物,这种材料一接触皮肤就会溶解,所以不会让人感觉到被扎的疼痛。有人要问了,这样的疫苗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么?研究结果表明:当这种材料一接触皮肤,微型针就会渗透进皮肤的外层并且溶解,同时释放出有效疫苗成分。所以这种接种疫苗的方式理论上比传统针头注射方式更为有效,而且由于药物直接接触皮肤而不是肌肉,则消耗更少的剂量就能达到等同的效果。
这对正日益为各种新生病毒困扰的人类来说无疑找到了另外一条可以有效克制病毒肆虐的途径。众所周知:由于世界各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在发达国家已经不能对人们生命构成威胁的病症在一些落后国家或地区仍然大行其道,所以一旦这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创可贴疫苗”达到了量化生产的规模,完全可以为类似非洲国家的流感、疟疾等流行病症的克制作出重要贡献。而在应对一些区域性突发状况时,这种无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的疫苗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只要是稍具常识的普通人群,就可以自行为自己预防接种。这样就不需要从各地调配大量的医护人员,而只需空投或者运输“创可贴疫苗”就行了。
事实上,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可以有效防治天花以来,人类在免疫学上的成就可谓一日千里。无论是白喉、结核、麻疹、流感等传统疾病,还是癌症、艾滋、变种流感等新型疾病,人类都在努力研制相应对症的疫苗来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所以对新型疫苗的研制一直是医学、生物学、合成化学的前沿领域。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疫苗的使用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随着天花病症在全世界的消亡,各国相继停止了接种预防天花的牛痘,但来自美国的最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的广泛传播或许跟不再接种牛痘有一定联系。研究人员把从新近种牛痘疫苗人群身上提取的白细胞与没有种牛痘疫苗人群的白细胞相比较,从而观察其白细胞对抗HIV病毒的能力。他们发现带有疫苗的白细胞的病毒性反应要低得多。
人们已经对艾滋病在非洲迅速传播的原因有无数种解释,包括战争、重复使用没消毒的针头,以及早期大批小儿麻痹症疫苗污染。尽管有这么多解释,但没有一个是已成立的或是有充分证据证明的。研究人员发现,牛痘疫苗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感染HIV的个体提供保护,这说明停止使用牛痘疫苗或许能对这场艾滋病大流行做部分解释。
天花在1950—1970年间从全球消之后,天花疫苗就停止使用了,而艾滋病的迅猛传播差不多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温斯坦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牛痘也许能通过长期改变免疫系统的方式对抗HIV病毒,很可能还包括一种生理感受器CCR5(附着在白血细胞表面,同时被两种病毒利用)。
但一直以来,医学上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因为所有的疫苗在本质上都是病原微生物及其变种,当人类为了预防越来越多的流行性疾病而不得不在身体内注射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疫苗,一旦疫苗潜在的某种作用引发了更新型的疾病变种或者造成人体整个免疫系统崩溃,其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幸而到目前为止,所有为国家统一预防接种的疫苗都必须经过几百次病理、药理、毒理实验证明确实对人体无害,才能得到推广使用。当然,被媒体爆出的山西“贴签疫苗”事件足以引发人们对国家医疗监督机制的关注与思考,当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命安全的接种疫苗都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了,我们究竟还可以信任什么?
所以,科技永远只是手段,人类自身才是命运的主宰,任何变革,必须沿袭在大自然某种特定的客观规律之下,才能最终带给人类福祉而不是难以预料的灾祸。
编辑/梁宇清
创可贴疫苗的基本构成是一块附着材料、大量的微型针以及针头上涂抹的疫苗成分。不要把针想象成密密麻麻的金属制品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样子,这些微型针的材料是一种名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有机物,这种材料一接触皮肤就会溶解,所以不会让人感觉到被扎的疼痛。有人要问了,这样的疫苗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么?研究结果表明:当这种材料一接触皮肤,微型针就会渗透进皮肤的外层并且溶解,同时释放出有效疫苗成分。所以这种接种疫苗的方式理论上比传统针头注射方式更为有效,而且由于药物直接接触皮肤而不是肌肉,则消耗更少的剂量就能达到等同的效果。
这对正日益为各种新生病毒困扰的人类来说无疑找到了另外一条可以有效克制病毒肆虐的途径。众所周知:由于世界各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在发达国家已经不能对人们生命构成威胁的病症在一些落后国家或地区仍然大行其道,所以一旦这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创可贴疫苗”达到了量化生产的规模,完全可以为类似非洲国家的流感、疟疾等流行病症的克制作出重要贡献。而在应对一些区域性突发状况时,这种无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的疫苗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只要是稍具常识的普通人群,就可以自行为自己预防接种。这样就不需要从各地调配大量的医护人员,而只需空投或者运输“创可贴疫苗”就行了。
事实上,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可以有效防治天花以来,人类在免疫学上的成就可谓一日千里。无论是白喉、结核、麻疹、流感等传统疾病,还是癌症、艾滋、变种流感等新型疾病,人类都在努力研制相应对症的疫苗来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所以对新型疫苗的研制一直是医学、生物学、合成化学的前沿领域。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疫苗的使用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随着天花病症在全世界的消亡,各国相继停止了接种预防天花的牛痘,但来自美国的最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的广泛传播或许跟不再接种牛痘有一定联系。研究人员把从新近种牛痘疫苗人群身上提取的白细胞与没有种牛痘疫苗人群的白细胞相比较,从而观察其白细胞对抗HIV病毒的能力。他们发现带有疫苗的白细胞的病毒性反应要低得多。
人们已经对艾滋病在非洲迅速传播的原因有无数种解释,包括战争、重复使用没消毒的针头,以及早期大批小儿麻痹症疫苗污染。尽管有这么多解释,但没有一个是已成立的或是有充分证据证明的。研究人员发现,牛痘疫苗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感染HIV的个体提供保护,这说明停止使用牛痘疫苗或许能对这场艾滋病大流行做部分解释。
天花在1950—1970年间从全球消之后,天花疫苗就停止使用了,而艾滋病的迅猛传播差不多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温斯坦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牛痘也许能通过长期改变免疫系统的方式对抗HIV病毒,很可能还包括一种生理感受器CCR5(附着在白血细胞表面,同时被两种病毒利用)。
但一直以来,医学上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因为所有的疫苗在本质上都是病原微生物及其变种,当人类为了预防越来越多的流行性疾病而不得不在身体内注射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疫苗,一旦疫苗潜在的某种作用引发了更新型的疾病变种或者造成人体整个免疫系统崩溃,其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幸而到目前为止,所有为国家统一预防接种的疫苗都必须经过几百次病理、药理、毒理实验证明确实对人体无害,才能得到推广使用。当然,被媒体爆出的山西“贴签疫苗”事件足以引发人们对国家医疗监督机制的关注与思考,当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命安全的接种疫苗都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了,我们究竟还可以信任什么?
所以,科技永远只是手段,人类自身才是命运的主宰,任何变革,必须沿袭在大自然某种特定的客观规律之下,才能最终带给人类福祉而不是难以预料的灾祸。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