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对小说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典型意义,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以逐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本文阐述了客观题、主观题以及针对高考小说的教学建议,希望对高中语文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小说;命题方向;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92-01
综观2018、2019年两年高考全国卷,从作家作品角度看,大多选择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有外国小说,除了关注教材涉及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外,也关注当前小说研究中涉及到的场景、虚构、叙述、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题:考查全面多样,注重整体阅读
小说阅读客观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承担不同的考查角度,回答问题需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比如2019年全国卷3的《到梨花屯去》的阅读的客观题:从命题角度看,A项,从文本反映的时代背景角度设计题目,选项从小说中的某些代表时代特征的词语入手拟写内容;B项,从文学形象的角度设置选项;C项,从主题的角度设计题目;D项,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阅读的客观题四个选项会从多个方面设计内容,分别考查小说阅读中的多个考点,会涉及人物、情节、主题、情感、场景等方方面面。
从解答角度看,客观题更注重小说的整体阅读,比如A项,对时代背景的把握除了这些词语外,还要考虑整篇小说的具体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特征等;C项,要对小说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判断选项的正误等。
二、主观题:细处入手考查,关注最新知识
小说阅读的两道主观题,完全摒弃了之前高考题的套路命制方法,往往从小说鉴赏的最新知识的角度入手,从细处考查。具体的,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摒弃模板答题,考查灵活多变。最近几年的高考在小说阅读题目命制上,尽可能抛开模板答题的方式,命制好的题目往往要通过对文本本身的深入理解才能够回答问题,摒弃了之前有着所谓答题思路的题目命制,比如段落、标题的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的概括,明暗线的好处等。
(二)考点随文考查,关注文本特色。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考点的考查是由文本的特点决定的,换句话说,小说阅读的命题不是先有考点再有考题,而是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考查的,所有考查的内容都是随文考查。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的第三题,要求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取得了语言的幽默效果。题目考查的考点集中在小说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方面,但就文本来看,这个考点的考查完全取决于老舍先生的《有声电影》这篇小说本身的幽默型。命题者命题时,考虑更多的是文本的特色。
(三)吸收最新知识,紧跟研究步伐。从2018年起,全国卷小说阅读的第三题都比较有新意,在语文复习时也很少能够见到类似的题目,这主要是因为高考命题注重吸收目前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说说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的好处、全国卷Ⅲ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以及2019年全国卷Ⅰ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特征等。这些提问都与小说最新研究的成果有关,或者说都与真正的小说鉴赏的角度有关。
(四)注重情境设计,强化答题指向。新课程标准命题要求中要求考题要情境化,要给考生提供最大可能的理解问题的情境等,所以这两年全国卷在命题时比较注重情境化问题。比如2019年全國卷Ⅰ的第二题,在要求回答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脊梁”的问题时,先引用了鲁迅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此诠释“中国脊梁”的含义,让考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脊梁”的内涵等。
三、高考小说教学建议
(一)细致研究文本,理解小说内涵
阅读小说不是浅阅读,不能走马观花。无论平常的练习还是考试模拟,阅读小说都要细致入微,可以从文本的表面意思入手,通过对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概括、小说主题的体味、作者情感的理解等,明确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主题思想等。
(二)关注最新知识,把握小说特点
高考小说阅读除了涉及中学语文教材中谈到的“三要素”,还要关注真正鉴赏小说使用的叙述、场景、结构、虚构等内容。比如“叙述”,要关注叙述的角度问题,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时谁叙述的,是全知视角还是有限视角,作用有哪些等。再如“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类似于教材中说的“环境描写”,但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就作用来说,场景提的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能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能给小说定下舒缓、紧张、欢快、悲凉等基调,能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起到衬托、象征等作用。再如“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不依赖情节,而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来支撑它。具体的方式可以有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层层推进、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等方式。至于小说的“虚构”,要关注的问题有:事实并不等于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小说的目的是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佚名.2015—2019新高考5年真题汇编[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9.
关键词高考;小说;命题方向;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92-01
综观2018、2019年两年高考全国卷,从作家作品角度看,大多选择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有外国小说,除了关注教材涉及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外,也关注当前小说研究中涉及到的场景、虚构、叙述、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题:考查全面多样,注重整体阅读
小说阅读客观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承担不同的考查角度,回答问题需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比如2019年全国卷3的《到梨花屯去》的阅读的客观题:从命题角度看,A项,从文本反映的时代背景角度设计题目,选项从小说中的某些代表时代特征的词语入手拟写内容;B项,从文学形象的角度设置选项;C项,从主题的角度设计题目;D项,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阅读的客观题四个选项会从多个方面设计内容,分别考查小说阅读中的多个考点,会涉及人物、情节、主题、情感、场景等方方面面。
从解答角度看,客观题更注重小说的整体阅读,比如A项,对时代背景的把握除了这些词语外,还要考虑整篇小说的具体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特征等;C项,要对小说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判断选项的正误等。
二、主观题:细处入手考查,关注最新知识
小说阅读的两道主观题,完全摒弃了之前高考题的套路命制方法,往往从小说鉴赏的最新知识的角度入手,从细处考查。具体的,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摒弃模板答题,考查灵活多变。最近几年的高考在小说阅读题目命制上,尽可能抛开模板答题的方式,命制好的题目往往要通过对文本本身的深入理解才能够回答问题,摒弃了之前有着所谓答题思路的题目命制,比如段落、标题的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的概括,明暗线的好处等。
(二)考点随文考查,关注文本特色。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考点的考查是由文本的特点决定的,换句话说,小说阅读的命题不是先有考点再有考题,而是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考查的,所有考查的内容都是随文考查。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的第三题,要求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取得了语言的幽默效果。题目考查的考点集中在小说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方面,但就文本来看,这个考点的考查完全取决于老舍先生的《有声电影》这篇小说本身的幽默型。命题者命题时,考虑更多的是文本的特色。
(三)吸收最新知识,紧跟研究步伐。从2018年起,全国卷小说阅读的第三题都比较有新意,在语文复习时也很少能够见到类似的题目,这主要是因为高考命题注重吸收目前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说说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的好处、全国卷Ⅲ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以及2019年全国卷Ⅰ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特征等。这些提问都与小说最新研究的成果有关,或者说都与真正的小说鉴赏的角度有关。
(四)注重情境设计,强化答题指向。新课程标准命题要求中要求考题要情境化,要给考生提供最大可能的理解问题的情境等,所以这两年全国卷在命题时比较注重情境化问题。比如2019年全國卷Ⅰ的第二题,在要求回答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脊梁”的问题时,先引用了鲁迅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此诠释“中国脊梁”的含义,让考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脊梁”的内涵等。
三、高考小说教学建议
(一)细致研究文本,理解小说内涵
阅读小说不是浅阅读,不能走马观花。无论平常的练习还是考试模拟,阅读小说都要细致入微,可以从文本的表面意思入手,通过对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概括、小说主题的体味、作者情感的理解等,明确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主题思想等。
(二)关注最新知识,把握小说特点
高考小说阅读除了涉及中学语文教材中谈到的“三要素”,还要关注真正鉴赏小说使用的叙述、场景、结构、虚构等内容。比如“叙述”,要关注叙述的角度问题,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时谁叙述的,是全知视角还是有限视角,作用有哪些等。再如“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类似于教材中说的“环境描写”,但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就作用来说,场景提的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能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能给小说定下舒缓、紧张、欢快、悲凉等基调,能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起到衬托、象征等作用。再如“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不依赖情节,而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来支撑它。具体的方式可以有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层层推进、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等方式。至于小说的“虚构”,要关注的问题有:事实并不等于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小说的目的是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佚名.2015—2019新高考5年真题汇编[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