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览全书,它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本书资料翔实详尽。书中披露了大量细节,让人读起来很有现场感。在“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一部分,我们仿佛跟着习总书记一起,回到了他阔别40年、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我们随着总书记一起见到少年时的伙伴;随总书记一起掀开刘金莲家饭桌上的笼布,看到了盖在笼布下的白馒头和黄馍馍;随总书记一起来到木军塬上的苹果园;随总书记一起被乡亲们浓浓的乡音和满满的热情包围着……大量细节将习近平在梁家河生产生活的7年以及日后他与梁家河乡亲的交往、再回梁家河的情形真实立体鲜活地呈现出来,习近平对梁家河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第二,行文质朴生动。《梁家河》一书以崭新的视角、接地气的语言质朴生动地讲述了乡亲们记忆中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故事。本书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挖掘当年与习近平共同生活劳动过的亲历者的回忆,给人以现场感。总书记回到梁家河,自然而然地使用起“婆姨”“受苦”“一满帮间”“解下解不下”等陕北方言。正如总书记所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开始编织的地方。
第三,情感真挚浓厚。在自己度过7年青春岁月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珍藏着每一位伙伴和乡亲的记忆,看到他们,总书记依然能直呼其小名。为张青远生病离世而难过,为吕侯生生活条件的改观而高兴……无论是对总书记回梁家河的客观记述还是对乡亲们珍藏的关于习近平的故事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习近平与人民的深情厚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他在梁家河的感性体验。
第四,主题催人奋进。《梁家河》是青少年励志成才、创新创业的范本。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因为父亲蒙冤而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但他在短暂的迷茫之后,下定决心扎根梁家河,用父亲教导的团结的方法,用自己的行动和梁家河乡亲融为一体,并成为乡亲们奋斗美好生活的领路人。他积极向组织提交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坚信,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就会越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難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总书记在梁家河表现出来的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并且愈挫愈勇的精神面貌,正是今天的青少年亟需培养的素质和精神。
梁家河7年,是习近平三观形成的7年,也是他熟识基层的7年,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7年。
(摘自《文化艺术报》6.15 刘立荣/文)
首先,本书资料翔实详尽。书中披露了大量细节,让人读起来很有现场感。在“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一部分,我们仿佛跟着习总书记一起,回到了他阔别40年、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我们随着总书记一起见到少年时的伙伴;随总书记一起掀开刘金莲家饭桌上的笼布,看到了盖在笼布下的白馒头和黄馍馍;随总书记一起来到木军塬上的苹果园;随总书记一起被乡亲们浓浓的乡音和满满的热情包围着……大量细节将习近平在梁家河生产生活的7年以及日后他与梁家河乡亲的交往、再回梁家河的情形真实立体鲜活地呈现出来,习近平对梁家河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第二,行文质朴生动。《梁家河》一书以崭新的视角、接地气的语言质朴生动地讲述了乡亲们记忆中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故事。本书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挖掘当年与习近平共同生活劳动过的亲历者的回忆,给人以现场感。总书记回到梁家河,自然而然地使用起“婆姨”“受苦”“一满帮间”“解下解不下”等陕北方言。正如总书记所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开始编织的地方。
第三,情感真挚浓厚。在自己度过7年青春岁月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珍藏着每一位伙伴和乡亲的记忆,看到他们,总书记依然能直呼其小名。为张青远生病离世而难过,为吕侯生生活条件的改观而高兴……无论是对总书记回梁家河的客观记述还是对乡亲们珍藏的关于习近平的故事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习近平与人民的深情厚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他在梁家河的感性体验。
第四,主题催人奋进。《梁家河》是青少年励志成才、创新创业的范本。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因为父亲蒙冤而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但他在短暂的迷茫之后,下定决心扎根梁家河,用父亲教导的团结的方法,用自己的行动和梁家河乡亲融为一体,并成为乡亲们奋斗美好生活的领路人。他积极向组织提交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坚信,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就会越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難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总书记在梁家河表现出来的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并且愈挫愈勇的精神面貌,正是今天的青少年亟需培养的素质和精神。
梁家河7年,是习近平三观形成的7年,也是他熟识基层的7年,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7年。
(摘自《文化艺术报》6.15 刘立荣/文)